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古代很少作正面再说。本文以”文学“的外延——文体论入手,考察了它所显示的“文学”内涵、指出:“文学”的特征是“文字”,“文学”是一切文字著作,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训诂学方面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征论的文化渊源,并与西方古今文学特征论一一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文字就是文学语言。所谓文学就是“以有文字著于竹帛”,[1]“文学是艺术地表现思想和感情的文字”[2]等说法说的也都是这个观念。不可否认,文学语言的确大量的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然而,事实上文字≠文学语言。也就是说,是文字的不一定就是文学语言。请看如下文字:“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百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  相似文献   

3.
王凤云 《辅导员》2009,(4):52-5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法作文”等多种理解,而我认为,“语”就是语言、语法;“文”就是文字、文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语法与文字、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在语文阅读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以语言文字这种“文本”形式传递出来的意思,但对作品传递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的文字信息,它还离不开对作家主客观创作背景、文学观念、文学风格、文化历史背景等“非文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观念”这个词近来又在升温,文学界何尝不是如此.1986年曾经被称作文学“观念年”.那是新时期文学风起云涌的年代,经历10年“文革”的冷寂之后,文学裹挟着思想解放的岩浆井喷,形成汹涌澎湃的热潮.文学热潮的推动力,在文学自身就是文学观念变革:“人的回归”和“文学的回归”.此次观念变革的特点有二:一是内在主题的忧愤激情,外在形式的轰轰烈烈狂欢;二是争取文学的独立性,“把文学当文学来看待”.  相似文献   

6.
胡适曾经反复强调,他的文学革命思想来自一个历史进化的态度,“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则是其“基本理论”。这一新观念给当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顿使天地变色,美丑重新评说,原先所谓“宇宙古今之至美”的文言文成了“妖孽”,而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文反而奉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因此,探讨胡适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的成因,是了解胡适文学革命理论来源的重要环节。“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产生于1916年2-3月间。胡适在(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中明确表示:“民国四年至五年春间”、“那时影响我个人最大的就是我平常所说‘历史的…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文学?顾名思义,文学就是文字之学。无论小说、诗词、散文、剧本,或文字叙事,或以文字抒情,都是用文学结构起来的语言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当然,也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但这是就文学的思想内容而言的)。所以,善于驾驭文字,是文学家的基本功。一篇作品的好坏,一位作家的文学水平如何,看看他的文字功底如何,便可推知其余;一个连大白话都说不明白的作家,很难想象他会写出什么像样的好作品来。作诗作文,都重视用字,古人叫做“炼字”,又叫“凝句”,意思是一样的;把一个一个的单字,像冶铜练铁那样,凝结成句,浇铸成一篇文章;而且务必要真真…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形式批评,立足回到文学自身。对“文字”的批评,是他形式批评的一个重要尺度。他所说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语言。他认为文字创造应该完全;“文字”运用与言语运用可以实行转化,提出以口语造“意境”;“文字”与言语转化的中介就是作者的深切体验和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钞本时代集体性的选本、类书和社会性或个体性的钞本,皆有不同程度的文字改变,体现了编纂者对钞本文学的认识和对当时文学写法的取向与导向。刻本时代呈现出的钞本时代的文字变化情况,说明中古时期的文本观念,是将文本视作一种“公共资源”,因而才具有不断改变文本文字的可能性。通过钞本时代的选本、类书与钞本、刻本,可以大致了解周秦汉唐时期文学文本的抄写、传播和写作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提法的模糊性“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有两种: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和文学。这三个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岂不犯了母子系统并列的逻辑错误。至于文学,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分别以声音和文字为承载工具。如果把“语文”理解为文学和语言,岂不…  相似文献   

11.
一新诗,是胡适先生倡导“诗国革命”①的产物。胡先生的“诗国革命”是通过“工具革命”实行“诗体大解放”来实现的。所谓工具革命,就是语言文字的革命,即用白话替代古文,用口语替代文言。这一点.在胡先生的“诗国革命”中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他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死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③。“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  相似文献   

12.
谈论“文学”的时侯,所有的发言主体都只能是现实中具体的人,其视野必受社会时代的影响.从来不存在什么抽象的“普世”的文学视野,它总是要随着现实主体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所以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文学主体的多样化和不断丰富.必然带动文学的视野向着更为广阔和开放的方向发展.但是现代学科分类理念导引下的文学观念却越来越走向行业化、专业化,壁垒森严的条块分割使文学削弱了其作为人文学科的真义,目前学界正在逐渐地对此狭隘化的观念体制进行反思.从言说的对象转到言说的媒介,再到思索的主体,即由说什么、如何说而归结到谁在说,从而回到视野产生的本源,从主体的角度探索文学视野不断发生转换的本质缘由和意义.这里的几篇短文试图从书写文本的文字媒介以及被专业化了的文学之为文学的观念入手,探索在当前文学发展的形势下,打破现行观念体系以及树立大文学视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我们当下文学观念的新建设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新文学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把“五四”多元的文学观念概括为决定论、功利论、审美论、表现论和白话文学等五大文学观念,根据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批评家观察文学的相位及相位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分析了“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论述了“五四”诸文学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联系。最后,文章超越“五四”文学观念本身,引出了观察文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前,汉语“文学”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学问和学术。近代以后,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入中国,但汉语中表示此概念的“文学”一词可能并非直接来自英语,而是来自日语,准确地说,是“来自西洋,路过日本”,日语用汉字“文学”翻译英语literature,汉语由日语直接借用。但日语只是借用了古汉语“文学”一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与该词固有含义无关,故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为外来词。汉语中接近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词语是“文章”或“文”而非“文学”,因此,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乃一错位译名。  相似文献   

15.
不必夸之为“热门话题”,但确实是不少人左想右谈的一件事,即文人下海。忙碌在商品大潮中的社会各界确实顾不上文字,淡忘了。而为作家却是切身之事,不能没有反应。比较突出的反应是两种:一、算得上文学的“忠臣”:安于贫困,甘于寂寞,也要把文学阵地坚持下来。他们甚至认为,文学就是寂寞的事业。例证当然不少。某某文学大师晚年生活自己的庄园里,几乎足不出户,写出了怎样的巨著。某某文学大师穷愁潦倒,然而悉心创作推出了怎样的巨著。二、算得上文学的“叛逆”:既然文学不能维持我的生存,我又拿得出什么来贡献给文学呢?于是弃…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图像文化盛行,文字业已沦为陪衬,文学也不例外。传统意义上,以文字媒介主导的文学似乎正让位于大众和电子媒介中电影、电视等话语形式的文学。海德格尔的“真理论”对艺术真理重新划界,阐明了艺术真理如何可能的根基。他发现了“思”可以建立艺术存在的真理。这无疑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一方面文艺创作者要努力挖掘文字介质的优势,并实现其最大化,给读者留有“思”的空间,使以语言文字为介质的文学传统在“读图时代”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面对文学“视觉化”冲击,读者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文学意义的凸显有赖于读者的静观、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拯救文学。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的内容,应当是语言和文学.如果说“文”指文字,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的一种载体,原则上没有超出语言的范畴.倒是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与语言有甚大区别,有资格和它并列.文学是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为创作的手段.所以“语”和“文”二者之中,应当说第一性的是语,即语言.而文学是以之为基础的一种“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每个在社会上生存的人,都离不开它.即如哑巴,不能使用最为便利的有声语言,也要采用文字或其它变通方式例如手语等语言.文学则不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罢,艺…  相似文献   

18.
刘勰认为,文学是体道言情的道之文采——“情文”;文学活动就是以情体道的过程,赋予文学以意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于情与辞经纬相交而产生的文字和语言之外的外溢美——“情采”。情与辞相交形成的“情”、“采”互动是文学性生成的基本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随着对象层次的变化,其知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文”上,即不同的学习阶段“文”的含义可以是文字、文学、文化。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实现了由“文字”向“文学”的知识形态转化,大学语文则应该从中学阶段的“文学”层次上升到“文化”层次,这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关键,当然,在实施这种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守常”与“变异的关系,并据此来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据《齐鲁晚手艮》报道,著名作家何建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文学创作,目前社会“把网络文学看得太大、太多,我觉得很多只能算是‘网络文字…。何建明认为文学界其实“也有缺钙现象”,有的作家对社会非主流的生活形态把握得比较精到,但对整个时代的主流状态未能准确把握,因此具有中国气魄、中国精神的大作品很难产生。“所以,作家到火热的生活中;补钙’是当代作家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他尖锐地指出,网上现在有些所谓的“文学”其实并非文学,只能视为“网络文字”,真正的网络文学要有出路和前途,必须理清文字与文学的差异,清除那些低俗的、丑恶的甚至是反动的“网络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