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土木工程本科生专业主干课教育即“岩石力学”课程的特点,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大学专业课教育.本文分析了PBL教学模式在岩石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特征及优势,提出了“岩石力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包括PBL教案设计、资料搜集、课堂讨论及教学评价,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翔  肖建平 《考试周刊》2011,(47):171-173
本文结合最新的岩石力学测试技术,介绍了岩石力学测试技术的试验方法和设备,包括岩石分类回弹试验、岩石耐崩解试验、岩石剪切试验、岩石三轴试验、岩石渗透性试验和岩石三轴流变试验,为岩石力学试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声发射信息采集技术,研究岩石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状态,探究岩石损伤的声发射信号特征以及岩石破坏机制。开设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项目,让学生了解岩石损伤、破坏下的声发射概念、特征、产生原因及测试方法,学习声发射信息采集系统和常规岩石三轴测试系统配合使用的实验原理和理论方法,掌握声发射仪器设备的操作过程。通过该教学实验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遥感-岩石力学是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建立在地球物理学、遥感学、岩石力学、信息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之上.其理论前提是通过对岩石受力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关系的定性、定量描述,进而提出该过程中电磁辐射量的变化规律、机制等系统总结;其实践应用基础是对观测目标的电磁辐射量进行遥感与遥测,包括辐射参量数值及其空间场的具体分布、时间量的相关变化等;主要研究与应用领域为材料(变形)行为探测、材料(结构失稳)异常诊断、(材料)屈服破坏时空特征预报等.  相似文献   

5.
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了一个地震岩石物理综合实验——压力、温度和流体对岩石速度的影响。将岩石放置在反应釜中,加载轴压和围压,并对岩石加热,测量岩石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获得了岩石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均随压力增加而增加,以及随温度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以及含水岩石纵波速度高于含气岩石,而横波速度低于含气岩石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岩石性质测试研究不仅能解决油气勘探中复杂的技术问题,而且能促进与岩石力学相关的油气开发的快速发展。通过3D打印技术,运用聚酸酯材料,制作3种理论储层岩石模型,即宏观圆柱岩石模型、微观晶格弹簧模型和岩心切片圆盘岩石模型,并对理论岩石模型进行无侧限压缩试验、烘烤试验及光弹性试验。试验结果明确理论模型的位移-荷载曲线特征、各温度下收缩膨胀规律及各打印速度下张力释放特征。研究进一步验证3D打印技术在储层岩石性质测试方面的可行性、可重复性,为后期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只能提供岩石的宏观力学参数和岩石试样宏观破坏特征,不能获得岩石实验加载过程中,组成岩石试样的内部颗粒细观参数的时-空演化关系,不利于学生对岩石相关宏观力学参数和破坏模式的理解。将颗粒流软件PFC2D引入岩石力学压缩实验教学,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实验的双重训练,能够使学生从岩石的微观组构特征角度认识岩石力学的特性差异,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科研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册教学内容综述一、知识内容本册教科书共有十四课,从知识内容上学,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岩石在低年级学习了粘土、石头等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五二课。(二)植物在低年级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花和各种各样的种子等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花的构造和种子的构造。包括第34课。(三)动物在低年级学习了青蛙、蚂蚁、蟋蟀等动物个体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两栖动物和昆虫的共同特征;介绍常见的益虫和害虫。包括第7、8、9课。(四)宇宙在低年级认识了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之后,本册向学生介绍太阳和月…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第八册《认识岩石》(一、二)两篇课文,属地质知识部分的内容,教学顺序是;看五种编号的常见岩石(引发问题)→观察五种岩石的特征并作研究记录(学习研究岩石的科学方法)→根据研究成果正确鉴别五种常见岩石(解决问题)→采集岩石标本(激发主动研究的兴趣)→从采集来的岩石标本中辨认五种常见岩石,引发对岩石其它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巩固认识,拓展研究范围)→了解岩石的用途(结合实际进行再认识)→制作岩石标本(培养兴趣,掌握好方法,养成自觉研究岩石的习惯)。通过观察实验,指导学生主动研究,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岩石随处可见,它构成了地球的表层——地壳。岩石记录了地亮变迁的历史,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要认识地球就得从识别岩石开始。目前,已知的岩石种类不下万种之多,精确地区分岩石需要用精密仪器或显微镜。但概略鉴别时,凭肉眼观察岩石的某些特征也可以识别岩石的种类。现介绍一种识别岩石的简易方法。 一、岩石大类的区分 众所周知,岩石按成因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根据岩石的“构造”可以粗略区分它们,所谓构造是指岩石的外貌,它反映了岩石的成  相似文献   

11.
上《认识岩石》这一课时,我在学生懂得了岩石的特征后,向学生介绍岩石的用途,使学生懂得岩石不仅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也是生活用品及雕刻工艺品的原材料,而且它还蕴藏着丰富的宝贵  相似文献   

12.
X射线衍射与偏光显微镜技术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利用X射线衍射与偏光显微镜技术结合常规检测方法。对采自同一花岗岩体不同部位的岩石样本进行司法鉴定,从岩石样本的外部特征,内部特征及矿物组成等方面获得科学可靠的数据。为案件的审理提供有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石灰岩扩容过程中的物理参数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轴实验对石灰岩扩容过程中物理参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岩石存在裂纹稳定性传播与裂纹的非稳定性传播和宏观破裂过程;在前期研究三轴实验中横波速度极大值作为岩石应力门槛值的基础上,增添了横波的衰减系数的最小值,即品质因子的最大值作为新的判据;提出了裂纹稳定性传播阶段与裂纹的非稳定性传播阶段分界的特征是:横波的衰减系数、横波损伤因子、泊松比、体积应变曲线在该分界处出现拐点。将其归属于裂纹从局部微裂到宏观贯通时破裂的特征,该分界点处在岩石的应力门槛值与抗压强度之间。此项研究结果具有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阐明了岩石初始损伤的重要性和爆破块度分布规律的分形特征,提出了岩石爆破碎分形维数的理论预测公式,通过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分析验证了预测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法庭地质学(也叫法庭地球学)是指应用地球科学的知识解决各种涉及陆地和海洋系统的秘密,包括在工程事故和犯罪案件中的应用。自然界的物理过程受到各种边界条件的约束,通常受重力、浓度对比、黏度或摩擦性能、磁性、化学活性等因素的控制,另外,当地的岩石或土壤种类也是重要因素。大多数物理过程都会留下暴露它们来源的“地质指纹”,导致地球上每个地方的沙子、泥土、岩石、沉积物等地质材料都存在细微差别,将某个地方发现的土壤和岩石碎片与当地自然环境下的土壤和岩石进行对比,就可以知道这些土壤和岩石样本是来自哪里。岩石、矿物质、泥土以及相关地质材料在法庭科学中都具有作为证据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正随着相关检验技术的发展显得日益强大。  相似文献   

16.
传统岩石力学试验教学环节存在诸多弊端,如全是单一的验证性试验,没有引入计算机模拟技术,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通过对岩石力学试验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引入差异性教学法,实现面向采矿工程专业的岩石力学试验教学改革。将岩石力学试验教学分为三个模块:模块1为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包括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巴西劈裂试验、剪切强度试验、点载荷试验4个试验;模块2为创新试验,包括单轴压缩条件下多裂隙试件的变形破坏试验和锯齿状粗糙结构面的剪切试验;模块3为岩石力学的数值模拟演示,主要演示圆盘形试件的巴西劈裂法。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基本试验(模块1),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创新性试验(模块2),通过模块3来提高学生的岩石力学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校实验设备条件十分有限,目前能开出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岩石薄片分析技术。岩石薄片分析是通过使用偏光显微镜分析岩石的骨架颗粒的粒度大小、分布特征、接触关系、成分、含量、成岩变化,以及填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教《岩石》时,总是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材料——一盒盒岩石标本,企图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说出岩石的特征来。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们面对岩石标本只不过是看看摸摸而已,随后就不屑一顾地放在一旁。学生对观察材料岩石不感兴  相似文献   

19.
在霍普金森试验系统上进行了花岗岩破坏的动静组合加载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岩石在动静组合加载下损伤断裂机制与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破碎的粒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率变效应;采用张开位移法计算出了岩石破裂时裂纹的宽度.  相似文献   

20.
龙游石窟地质环境及病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对浙江龙游石窟的地质环境、岩石特征以及裂隙发育、岩体坍塌、岩面片状剥离、风化、雨水和窟顶植被对岩石造成的风化等地质病害进行了初步调查 ,同时对岩石进行了偏光显微镜岩矿鉴定和对砂岩胶结泥质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 ,为石窟的保护加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