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京大学博士后、我校历史学教授杨华山博士的论文集《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书汇集了30多篇论文,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转型为主题,从不同视角、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揭示了晚清以来直至现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与艰难历程。作者将专题研究置于中国式的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结合思想史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寓理论思辨于具体的历史分析之中,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予以深切关注,体现出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和突破。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与好评,本刊特选登马敏教授等三篇笔谈以飨读者,并欢迎广大读者对该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首先认为,社会流动是社会转型的标志和机制,社会流动程度与社会开放乃至社会转型程度成正比,合理的社会流动可形成新陈代谢、拾遗补缺和促优汰劣的社会机制。另一方面,转型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其社会流动状况。其次,文章从社会现实出发探讨了本世纪末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认为:80年代中国的“流动热”和“流动潮”既表明中国社会正以强劲有力的步伐步向开放、迈向现代,又表明社会转型或社会改革在行业、地区及单位严重失衡;90年代中国的三大基本阶层即农民、工人和干部的流动则与改革的深浅和利益的得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这是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即已受到各界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的一个社会现实。社会转型,虽然其内在机理相对复杂,研究者对转型特征的概括与把握五花八门,但就其外在表现而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在以下几方面均有所体现:在社会生产方面,由农业形态向工业形态转型,个别区域甚至已开始向后工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转型;在社会结构方面,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步转向城镇化的轨道,不但人口持续向城市、城镇集中,而且人口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常态;在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是当代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转型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的一种整体性、根本性的变动,一般具有整体性、渐进性、异质性、重叠性、形式性等特征。如果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来看,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其大体上经历了起步与探索、确立与调整、深入与优化三个不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在启动机制、动力来源、主要内容、基本过程、社会影响、整体形态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从传统型社会结构向现代型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变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极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重点分析研究科学技术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心理问题多维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社会心态都是与社会发展状态的互动.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公众出现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问题,如: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定位等.以社会心理学为指导,加强对公众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其心理机制转变;更新社会化模式,塑造现代人格;注意管理中的人情与人性,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体制和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部分质变,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型、城乡二元分割型和封闭半封闭型社会向现代的工业型。城乡一体型和开放型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民工市民化转换过程中,职业教育提高了农民工在职业分层中的地位。本文以社会流动为视角,阐述了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转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同时兼及在社会流动视角下职业教育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感恩缺失是当代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本文从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价值观、道德信仰的缺失与社会暗示以及社会强化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当代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社会原因,以期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及其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而且使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何种角度透视这一社会现实,体现着哲学工作者的理论旨趣和思想视野。李淑梅教授的 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 8月版)一书,作为她所主持的国家 九五 "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从社会哲学的视野出发,探讨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的必然性及其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把需要作为联结社会和人的中介,认为人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实践活动的社…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重大的转型期,即向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历史上中外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都会导致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剧烈的、几乎是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对教育的影响,最主要的方面是知识转型:即从奴仆般仰视“崇高”的知识转变为主人般利用知以为自身发展服务(为发展而学习);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自主主动地获得知识(主动学习);从一次性地掌握知识转变为终身不停地学习知识(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转型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转型的本质概括,因而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趋向和根本指针.要推进中国社会顺利转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转型目标、速度、保障机制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本文探讨了社会转型的实质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强调了人的转型是社会转型的核心,认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实现教育整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一个针对人类社会整体历史发展的广义转型概念,应该从社会有机体整体变革的视角入手予以界定。广义的社会转型概念包含着对社会类型的划分,即依据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演变,划分为文明转型、形态制度转型和体制转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转型经历了从文明转型失败到首先解决制度转型、再到体制转型三个阶段;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其基本特点是文明转型与体制转型同时并进,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上下两部分详细阐明了当代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定位、涵义与划界标准,指出社会认识论是认识思维社会化与集体化思想应用于认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当代认识论研究中极富价值的研究方向与领域。本部分(上)从阐述当代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定位开始,指出存在于社会认识论研究中的政策研究、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属性三类研究定位,继而分析了存在于社会认识论研究中的六种基本研究涵义并指出各自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经济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大众心理和价值观念的转换与除旧布新,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具有特殊意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在各地区的进程是不平衡的,即东部沿海地区迅速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现实原因。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西部开发与社会转型的内在关系,加快西部地区社会转型的进程,以社会转型促进西部开发。  相似文献   

18.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由于各地区社会转型的起点、机遇、社会环境、发展态势不同,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不平衡性。以往学术界对于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即东部沿海地区与中百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成因,多从自然条件、历史原因、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则将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及其拉大的原因放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加以探讨,认为社会转型及其不平衡是造成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与中西部民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现实原因,并以此宏观社会背景为依据,提出缩小差距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统与社会转型的关系问题,是一切文明国家历史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命题。从人类文明史的总体过程来看,传统通常要比变革具有更为强大的历史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象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社会历史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传承和创造传统的过程,社会转型归根到底是传统的转型,即社会成员用新的时代精神整合扬弃原型社会中的旧传统,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并且能够满足现实人类实践活动需要的新传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方向上走上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社会转型之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必然要从社会体制的变革追踪到文化传统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传统的转化。儒家文化传统一方面会以其内在的文化机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会在社会转型的冲击和挑战中通过变异与创新获得新的认同和传承。因此,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一、从时代的维度看"中国问题"对德育的挑战 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大门,中国不仅处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嬗变中,而且还恰逢人类社会"全球化"的迅猛浪潮。正是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时代环境构成了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的维度。如何面向"中国问题"来构建中国德育?这是当代中国德育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一)社会转型与德育"所谓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