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变为一种"两点一线式"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和线性逻辑思维特点。与拼音语言不同",象意"的汉语是一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表意体系,意义生成是"言""、象"或汉字组字部件之间"并置呼应"的结果。"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组字部件"并置呼应"成意的范例。其实,即便汉字最简单的"象意"符号,也是由"并置呼应"原理所生,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观与客观的"并置呼应"。汉字的"象意"符号既有主观的影子(主管对客观物体的抽象),又有客观的影子(字象对客观物体的象意)。这种"并置呼应""、三位一体"的意指过程,产生了中国"二元互补"的哲学立场,并在"群经之首"《易经》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也"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这种哲学传统是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自然产物,它是"并置呼应"象性表意原理以"时空和构"象性表意结构,通过"此非非此"象形表意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律诗乃"文言"之一种,且是其成熟的形式。"文言"有"文",既有空间之象(文字的"并置呼应"),又有时间之象(言声的"并置呼应"),律诗更是如此。音律的舞蹈在律诗对偶对仗、平仄粘对及音韵的形式美中生成"音象",以"文"容"言",以"文"超"言",使得"言"不再单单是语言学层面的东西,而成为文字学意义上的内容和"立象以尽意"的一部分。在"并置呼应"象形(立象)表意原理的作用下,"音象"在言声的"时空和构"之舞中,隐微地传达出逻辑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此非非此"的曲致深韵。  相似文献   

3.
对海德格尔关于西方哲学史上“是”、“在”、“有”的千年之辩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认识论”及其重大转折的认识;而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性质的揭示则对其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解和掌握尤其重要,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在对“此在”与“存在”的关系探讨上.海德格尔的方式类似于儒家的性宗。在对“此在”意蕴整体的探讨上,海德格尔的方式类似于佛家的缘起。虽然类似儒家,“此在”没有良知自体,故无法通达天道;虽然类似佛家,“此在”执著于氤氲之相,故无法领悟性空。海德格尔用非分解的方法探讨“此在”,但囿于现象学的方法,不能彻底。“此在”只能聆听“存在”朦胧的呼唤并不断接近“存在”,却永远无法盘面“存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此在”的诠释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在”──人的存在──是海德格尔诠释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完成了“本体论”之变革,“此在”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存在只是这多种可能性的一种。因此,在“此在”诠释学中,可能性是高于现实性的。理解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样式,它是此在本身在自己能在意义上的存在,“此在”的意义,随着理解而生成、展开,“死亡”是此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此在在理解中向着未来筹划自己,实质上是对死亡有所预期,向着死亡筹划自己的存在。在此意义上,必须把死亡纳入此在生存论之环节,才体现出此在的整体性结构。  相似文献   

6.
唐代律诗和汉字有着共同的"并置呼应"表意形式,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理论为英文译文体现唐诗的这种"并置呼应"之美提供了实践原则与标准。笔者运用许先生的"三美"原则,翻译了三首唐代格律诗,以还原原诗的押韵、对仗之美。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每位伟大的哲学家的体系中所提出的最基本概念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而由这些基本概念出发的探讨必然涉及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自由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莱布尼茨的基本概念“单子”与海德格尔特别是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都关涉到了对自由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展示由这两个概念出发而对自由之不同解释 ,同时也将尽力找出其共同点  相似文献   

8.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迷误的认识中提出的。存在和向来我属性是“此在”的两个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此在在世的本质就是一“烦”,此在在本源上是以现身、领会和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本文通过围绕在世来展开阐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相似文献   

9.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它是探讨存在意义问题的一个特殊存在者。理解此在,是指理解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展开的存在方式。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投入到与之关联的世界中去。沉沦,作为此在被抛入世界的状态,是理解此在的关键环节。通过畏,我们才能从在世之在的沉沦中寻找到被遮蔽的此在之身影,从而领会到此在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斯”在郭店楚简中全部用为连词,“此”、“安”部分用为连词。“斯”、“此”、“安”分别与语法功能相似的连词“则”比较,它们之间存有异同。  相似文献   

11.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美国现代诗的代表,他注重传统,往往以描写自然和人情开始,逐渐进入哲理境界。本文通过解读诗人的哲理名诗《没走的路》,让读者了解其简洁的诗风,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刘放在《中山诗话》中认为,晏殊词与冯延巳词一样具有可歌性,而不是晏殊词继承冯延巳词风格;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中晏元献一句出现晏几道的词句,当确为评论晏殊而非晏几道,只是其后的词句将晏几道词误记为晏殊词;李清照《词论》中批评晏殊词有“以诗为词”和“不协音律”两项,前一项已确证,而后一项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杜鹃一词有多种内涵,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并没有“杜鹃啼血”之义,二者性质有异,一为古蜀神话传说,一为自然现象。李贺“杜鹃口血”也不含有杜鹃“不如归去”的唐后摹音之义。  相似文献   

14.
"清初诗宗"王士禛《十种唐诗选》是依据他人选本(主要是唐人唐诗选本)删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唐诗选本。在康熙四十七年该选便已"风行天下、供不应求",由于四库馆臣的偏见,该选逐渐被后世忽视。《十种唐诗选》价值巨大,在选诗上也有鲜明特征。该选对唐人唐诗选本的选录略重于对(蜀)韦谷、(宋)姚铉两人选本的选录,对古体诗的选录略重于对近体诗的选录。整体上体现出王渔洋高超的鉴别能力,也反映出王渔洋自我的鉴定取舍。  相似文献   

15.
唐圭璋先生一生致力于钻研词学,他的词学思想既发轫于前人,又独有创新,归纳如下:一方面,词的创作旨法上,主张雅、婉、厚、亮,注重词的谋篇布局、用词下字,强调词作的真情实感以及音乐性;另一方面,词学研究方法上,重视运用“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文献意识很强,主张品读优秀的选本,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6.
于鹄的《寓意》,又作《襄阳看花时因小蛮作》,短短一首连诗题在内才30字的七绝,异文竟多达33字。"述而不作"和"各宜从长"是唐诗校注中的两种倾向,"各宜从长"是一种积极的阅读取向,更是对整理研究唐诗成果的评价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7.
The Road Not Taken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象征主义在诗中的运用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赋予了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极妙地道出了诗歌的思想主题.此外,在写作风格上,这首诗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旧瓶装新酒"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旧体诗中,在《诗经》《楚辞》之后,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汉魏六朝时代的五言诗,唐代人称此为古诗,以别于唐代人按严格体式和韵律写的属于"近体诗"范畴的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长律。由于五绝、五律诗每句中的5个字是前两字一顿、后三字一顿的句法结构,正是与七绝、七律诗句的后5字构词顿数相同,以至与许多词的五字句顿式一致,所以五言律句的构制,就成了诗词写作合于韵律的必须具备的实践准备条件。在五言诗的写作上,五言绝句的难度更大,因为每首诗只有20个字,且要独立成章,因此必须立意集中,不枝不蔓;文字精妙,难于增减;借端托寓,蓄意深微;意到辞工,不假雕饰。由于五言绝句的体式精微,施展的天地极小,所以历来虽有名篇,却少有独擅此体的名家。  相似文献   

19.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20.
除了作为一个御用文人难以免掉的应制诗外,杜审言所作,大都是写景、纪事、酬赠之作。这些作品,反映他在任地方官吏和流放贬逐时的生活情感与心态,往往写得真挚感人。杜审言在中国诗歌史能占有一席之地,更主要的是他在律诗的定型和形式的创新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的诗,是已经转变的纯粹的唐代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