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数学思考能力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在"问题""操作""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通过动手操作,以"动"激"活","动"中有"悟",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考;通过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立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基础上的数学"微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觉高效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夯实"数学四基",提升数学素养.通过情境、顺序、数据、表现形式等策略谈如何开展数学"微创".  相似文献   

3.
数学是来自生活的实际的科学,需要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数学活动中,通过问题或任务引领学生全程参与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积累活动经验,激发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积累"案例",丰富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感性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使之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追问概念的内涵,提升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分类整理,或丰富己有的经验,构建正确的数学活动经验,修正原来有误的经验,或淘汰先前错误的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百分数"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小商标",让学生通过把玩、揣摩、设计各种小小的"商标",学习、感知、应用"百分数",体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数学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错误,教师应善于变"错"为"宝",引导学生针对错误"把脉诊断",找到"病根"、治愈"病情",让学生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  相似文献   

8.
"隐私",顾名思义,隐蔽,不公开的私事,即指个人的不愿公开的私事或秘密。"数学学习隐私",就是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意或无意地隐蔽自己的学习想法、观点的事。为什么学生学习中会出现"隐私"现象呢?造成学生学习"隐私"的因素有哪些呢?最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调查了本校不同年级的师生,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学习"隐私"。小学生形成数学学习"隐私",既有自身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9.
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数学学习"土壤",运用"退与进"的策略,精准契合"教学中三个点",及时在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三者之间找到"硬核"地带,令"原生态"的课堂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达成教师自在"退居二线",学生快乐"进一线"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陈婷娟 《辅导员》2012,(6):47-48
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其图文并茂、直观生动,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能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数学课堂若能巧妙运用现代多媒体,巧设"情境",关注"困境",创造"意境",做到与时俱"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从"数学情节"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情结",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度便会越来越高,这不仅是教学技巧中的改革,更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升级。  相似文献   

12.
潘竹树 《考试周刊》2013,(19):67-68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挖掘学生数学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善用"加减法"。教师备课用加法,学生预习用减法;学生探究用"加法",教师引导用"减法";教师反思用"加法",学生负担用"减法";学生参与用"加法",教师评价用"减法"。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实验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数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数学味"却逐渐淡化,数学课丢了"数学味"。从数学情境中丝丝入味的"数学味",数学活动中津津有味的"思考味",数学思想中别有滋味的"内在味",数学文化中回味无穷的"人文味"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教材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即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学习结合起来。要让数学教学直观、具体、生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理解数学,领会数学的实在,感受数学的趣味,体验数学的魅力,又把课内的知识灵活地向课外延伸。而"主题图"是现行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其鲜明的画面,生动的形象和学生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激  相似文献   

15.
"数学思考"是数学核心素养,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既是学生智力的起点,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推动力。要实现教师与学生间思维的和谐统一,教师必须注重从"思"入手,想方设法"诱思""深思",最后让学生"反思",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思有所学,思有所得,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中职数学教学有"同"与"异"两个方面特征,"同"的方面包括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数学课程的辅助地位,教材、教学内容,教师的状态;"异"的方面包括学生差异、专业差异。处理好中职数学教学的"同"与"异",要化"同"为"异",要"异"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句话明确阐明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同时又说明数学教学的本质应该回归到"数学味",并重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如何把"数学味"与"生活味"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鲜活的"生活味",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  相似文献   

18.
"接地气"是近年来流行语之一,主要是说要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等。这就让我联想到数学课堂,如果教学不"接地气",学生的学习也会"水土不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数学课堂要"接地气",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着想。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点燃学生对数学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数学教学要注意"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的"三重联系",还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四基"与"四能",相比实验稿课标,着重强调了数学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以及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在"三重联系"的观点下,在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四基"与"四能",主要可以着眼于以下三点:探究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基本思想;探索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探知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培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就笔者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来说说是如何使"听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学片断】1.师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