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题所要写的事实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美好的,有的是丑恶的;有的是令人喜悦的,有的是令人悲哀的;有的是令人气愤的,有的是令人感叹的。要表现这些事实,编者首先就要确定自己对这些事实所持的态度。归纳起来编者的态度有三种,即:肯定的态度,否定的态度,既不赞成也不否定的态度。编辑作每个标题时,都面临着这三种态度的选择。这就涉及到了编辑意向传达的藏与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听而后验     
“实事求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这是做学问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对于新闻采访来说,也是必须坚持的。不是有这样的现象吗?有的同志习惯坐在办公室里的沙发上采访,听汇报,看材料,走马观花之后,便据此写成新闻。这些同志以为,情况是单位负责人亲口说的,材料是经过单位领导认定的,还能有什么差错?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即有的单位专门组织“秀才”编织令人眼花缭乱的“经验”,并且利用新闻为自己造舆论,因此,我们难免上当。  相似文献   

3.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会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些活动各个层面进行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事实的新闻价值。为了便于让记者熟悉采访领域的活动特点.一般地市级电视台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进行分线采访的安排,即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农业报道、有的负责工交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我曾经在七台;  相似文献   

4.
同样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有的人可以写得波澜壮阔,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有的人却写得空洞乏味,令人不忍卒读;采访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同一个人,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别出新裁,让人回味不已,有的人却写得平淡无奇,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的人则认为其中根本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5.
小林: 你好!来信收到。在新闻写作中,讲究新闻描写是很有必要的。一篇好新闻,不仅要以鲜明,深刻的主题引人注目,还要配之恰切、生动的描写,才能引人入胜。如果主题很有积极意义,但通篇颠来倒去,都是几句干巴巴的套话、行话,这样的新闻也是令人望而生厌、望而生畏的。来信中说:有的同志以为,新闻既是事实的报道。把事情如实写下来就是了,不要什么描写,有的以为,新闻要短要快,短短几百字怎容得下花花草草的描写呢?我认为,这些看法是不正确的。是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又是短短几百字,但这不等于不需要描写。而是对描写提出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有不少新闻,常用套话来代替事实。请看: “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赞扬”; “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新局面”; “深受群众欢迎”; 如此等等。这些新闻都是表扬好人好事,想鼓舞人心的。可是,读者看了,除了有“隔靴搔痒”之感以外,能受到什么真正的鼓舞呢?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事实最有说服力,这在新闻战线上可说是“家喻户晓”了。只有那种最蹩脚的宣传家,才用那些现成的套话去代替生动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赵康 《新闻知识》2000,(9):40-40
观赏中外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令人对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精彩的瞬间赞叹,为反映的新闻内容所能选取的侧面、变化过程的准确、典型等而折服。这些成功之作的奥秘在哪里?许多实践者采拍了大量的新闻照片,有的甚至花费长久的时间辛勤耕耘,其收获、效果甚微;有的面对大、小新闻题材拍什么,不拍什么,如何观察、选择正面、侧面的变化过程,心中无数,时常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作品成功与否,在于新闻摄影的关键:贵在发现,贵在表现。反之,违背新闻摄影规律,当然所拍摄的照片就显得苍白无力。 新闻摄影是纪实的,再现新闻事实本质的纵横断…  相似文献   

8.
新闻写作,是借用文字表达新闻事实的过程.这中间,有的人借用了"一马车"的文字,表达出"一箩筐"的新闻事实;有的人直接用"一箩筐"的文字,就表达出"一马车"的新闻事实;有的人把简单的事情用"兜圈子"的表达方式把读者弄糊涂了;有的人把复杂的事情用简洁的文字表述清楚了……新闻写作,"拖泥带水"不是本事,"化简为繁"不是本事.真正的行家里手,则能够"举重若轻","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9.
写导语要精练、要准确,这是导语本身的功能所要求的。导语应充当“最扼要、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角色,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勿写细节 常见有的导语写得具体详细。有的300多字的消息,导语用去200多字,导语长过正文,有的导语甚至长达300多字。这些长导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把事实讲得很详细。它把消息正文部  相似文献   

10.
中央新闻机构对驻地方记者提出的要求是:“立足当地,面向全国”,进行新闻报道。中央台也一直要求我们驻疆记者要“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这些要求无疑都是正确的。驻疆记者,踏着新疆的大地,呼吸着新疆的空气,生活在新疆人民之中,当然要立足新疆。从新疆发生的各种事实中选择适宜报道的事实。我长期在新疆当地方记者,对“立足新疆,面向全国”的理解,就是新疆发生的新闻事实地方特点越显明,事实所含有的全国意义也越大,其报道价值也越高。一言以蔽之,就是事实要特,意义要大。所谓了解事实,就要着重了解这种事实;所谓选择事实,就要选择这种事实;所谓报道事实,就要报道这种事实。记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大都要体现在了解、选择、报道事实之中。因为立场、观点不同,在了解事  相似文献   

11.
写作新闻一方面要报道事实,另一方面又要用事实“说话”,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精心选择事实,讲究角度;必要时,还要对所报道的事实加以评析。《住手!北约》这篇述评,将事实与评论融为一体,既有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又有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议论,摆事实,讲道理,述评结合,说理透彻,用自己的思索,引导和启发读者的思索,令人信服,令人开窍,令人解渴。用事实说话,力透纸背,是本文写作的特点之一。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第一阶段的4轮轰炸,与后来持续70多天的狂轰乱炸相比,不过是个序曲而已。但就这个作为“序曲”的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实践证明,同样的新闻事实,有的记者能发现,有的记者发现不了;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通俗易懂,有的记者写出来淡而无味。原因就在于记者思维能力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新闻既然是新闻,它就具有一般新闻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又由于它的内容比较特殊,如故事性强、知识面广、趣味性大、人情味浓,因此,从写作上来说又有它特殊的要求。由于社会新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正面也有反面,所以,在写作上应该多样化,不拘一格,量体裁衣。有的可写消息、通讯;有的可写成来信、记者调查、工作研究。有的可以着重客观报道,让事实说话,让读者从事实中得出逻辑的结论;有的也可以饱含激情,通过对事实的具体形像的描述,或  相似文献   

14.
今年,在北京发生的这场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期间,港台报纸连篇累牍作了报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报道失实,有的是严重歪曲事实。特别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有关大陆的造谣消息可谓“丰富多彩”,有些内容荒诞离谱,令人目瞪口呆。我们在这里选登一部分造谣的新闻作为反面教材,供各方人士参考。假的就是假的,这类假消息早已被时间和事实两把无情之剑戳得稀烂了。我们希望,这个谣言简编有利于思考几个问题:某些港台报纸为什么要如此造谣?这些造谣“行动”与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各种媒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不良广告,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作品中,有的挤眉弄眼、搔首弄姿;有的乱加噱头、故弄玄虚;有的形象猥琐、动作怪异;有的违反科学、宣扬迷信;有的语出双关、让人猜谜;有的乱改成语、制造语言垃圾;有的含有性暗示、性挑逗等不良、不雅语言和画面.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中如何论"虚".有的同志为很困难;也有的同志认为写文章还好论虚,写新闻报道则无法论虚.其实井非如此,我们常说的要加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政治性,也就是论虚.我们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就应当首先考虑到,那些是合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是对头的,是合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乎这些标准的,就加以表彰;违反这些标准的,就加以批判.通过对于丰富生动的事实的报道,来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指出工作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虚",这样的报  相似文献   

17.
王军 《青年记者》2010,(7):17-18
近几年来,各种媒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不良广告,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作品中,有的挤眉弄眼、搔首弄姿,有的乱加噱头、故弄玄虚;有的形象猥琐、动作怪异;有的违反科学、宣扬迷信;有的语出双关、让人猜谜;有的乱改成语、制造语言垃圾;有的含有性暗示、性挑逗等不良、不雅语言和画面。  相似文献   

18.
刘国华 《记者摇篮》2008,(10):12-13
会议报道是党报报道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有关会议更是如此。有的会议召开本身就是重要新闻;有的会议富含重要内容;有的会议参会人员令人关注;有的会议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等等不一而足。纵观目前我们的党报会议报道,普遍不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会议报道形式几乎成了千篇一律的“程序”他文章。  相似文献   

19.
“五种新闻不报道”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是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 作为同一个标准,也是地方政府和党委对自身的约束。不过,这些限制,是否符合新闻规律?而且,是否真的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呢? 第一,先来看什么是新闻。国内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有的说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国外有人说“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大众”。可见,新闻这一概念的内在要求就是向广大公众迅速传播事实。而衡量一件事实是否值得报道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书业内外     
变味卡通画 坑了学生娃 据《文汇报》报道: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鞍山几大书店、书市,经常可以看见各种印刷精美的卡通漫画书,这些卡通画有的印有衣不遮体、夸张或裸露身体某个部位的少女,有的印有面目狰狞、令人恐惧的怪物骷髅。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卡通漫画书却受到某些小学生的追捧。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些中小学附近的售书或租书店,都在出售或出租这些卡通漫画。一家店铺主告诉记者:“很多孩子都喜欢看这类书,这些书卖得好,我们当然就进得多。”鞍山市的许多教师和学生家长对此深感担忧,一致要求有关部门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严格把关,以杜绝这种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