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学接女儿回家,无意中问了一句:"喜欢你们的语文老师吗?" "不喜欢." "为什么?" "我们的语文老师太凶了.喜欢大声叫,叫得楼上办公室的老师都能听见."  相似文献   

2.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没有诗歌,我们的文化将变得苍白;没有离别,我们的人生将失去色彩.所以,我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雨霖铃>课的教学反思的主题确定为"品味离别美".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朗读,好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说普通话.似乎只要会讲普通话也就等于会朗读了,这种看法显然有些片面.普通话表明说话语音的规范,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只会说普通话还不一定就有好的朗读.语文教学的朗读,需要搞好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表达."感受"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感受"的结果.要"以情定声""以声传情",声音形式应由感受的内容来确定.不摆正二者的关系,是搞不好朗读的.  相似文献   

4.
信心+勇气=成功.这是我今天在游戏时最大的感悟. 老师领我们做"抢座"的游戏.开始时,我只是小跑,围着椅子转来转去,毫无目的,而别人却一味地想着抢椅子."啪!"老师敲钢盆的声音一响,我们都抢着坐在了椅子上.而我只是朝椅子上一歪,没想到我能正好坐在一把椅子上.我信心大增!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字学科的语文,本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与我们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按常理,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好语文.可眼下的现状却令人堪忧,甚至于教育系统内部也有人说:"语文嘛,能识字就行."因而又推出另一种说法:"语文学科,随便哪一个老师都可以教."在这种环境里,学生又怎能学得好语文呢?  相似文献   

6.
读完《武凤霞讲语文》,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武凤霞"不允许自己被淹没"的话语让我久久难忘.初为人师,她从内心喊出了自己坚定而果敢的声音."不允许自己被淹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激励武凤霞老师奋力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7.
李锋  赵瑜 《天津教育》2002,(7):68-69
一个孩子看到树木秃了,便对妈妈说:"树叶回家睡觉了."妈妈却说:"不对,树叶是落在了地上."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学生用"想"字造句,一个学生说:"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多美的句子!可是老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花开怎么会有声音?一位教低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说"我心里很难过"、"我身上很难过"、"我日子很难过"等等,教师听了都很满意.  相似文献   

8.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如今在语文教育界,新课程、新课标已唱得红红火火,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究竟怎样组织,许多老师在思考、在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乖学生,一直秉承尊师思想,但有一天,我和老师发生了的"战斗"。一节体育课,我们像小鸟般飞出教室,却见语文老师站在门口,叫着:"上语文。"我们一愣,很不情愿地走回教室,心情却像被泼了一盆冰水。老师叫大家背诵课文,我却在发呆。老师走到我面前:"怎么啦?"我站起来:"报告。"老师疑惑地望着我。我说:"该上体育为什么上语文?"老师缓了缓,说:"你们语文成绩太差。"我说:"不是有规定要  相似文献   

10.
声音的颜色     
"王老师,您的声音是粉红色的."史轩丹突然对我说.我诧异极了,追问为什么.她害羞地笑着回答:"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是一听见您的声音,心里的感觉就是粉红色的."  相似文献   

11.
和天堂牵手     
我曾是个住在温暖房子里的婴儿. 而现在,我趴在天堂的门前,身边飞舞着白色的天使.难道我真的已离开那个我还不曾看过一眼的世界?我拼命地回想,回想…… 一个小时前—— "他们交了手术费吗?"一个声音机械地问道. "没有."一个同样机械的声音答道.  相似文献   

12.
一颗咖啡糖     
温暖是什么?温暖也许是一杯咖啡,也许是一件大衣,也许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在我的心里,我觉得温暖是妹妹送上的那一颗有些甜又有些苦的咖啡糖. 这天,我正在做作业,门外突然响起了"咚咚咚"的敲门声,一下子把我解题的思路打断了."谁?"我不耐烦地问道."我——"门外响起妹妹娇滴滴又有点怯生生的声音.妹妹一向都是很受宠的,我有点不情愿地说:"进来."我看见她手里好像握着什么东西. 妹妹走进房间,慢慢打开她那握得紧紧的小手,神秘地说:"姐姐,给你,我知道你最喜欢吃这个了!"我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未撕开糖纸的咖啡糖.  相似文献   

13.
一天午后. "老师,看我……"老师闻声回头,只见一女孩拿着菜刀就往自己手腕上放."扑腾"一声心跳,老师急忙伸出手去抢刀."婷婷,快把刀放下,太危险了."女孩见状,得意地说:"不放,不放,除非你同意我这次不用考语文.""好,好,这次不考语文,你快把刀放下.""这还差不多."当她的刀离开手腕时,老师一把抢过刀,对她说:"婷婷,这样多危险,要是伤到自己怎么办?下次听话,不可以这样."她喃喃着说:"不用考试了,不用考试了……"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在"百度"上搜索"窦桂梅<三打白骨精>"词条,你会发现许多赞美的文章,有老师用"美轮美奂""激情洋溢"来形容这节观摩课.而来自江苏的青年教师朱国忠却把窦老师的"个人特色""深度语文"与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联系起来,提出不同看法:"深度语文:要深,也要度."其见解可能不一定十分准确,也可能不符合许多老师的口味,但其探索语文教育真谛的勇气值得我们佩服.读了此文,您如果有话要说,欢迎赐稿,来稿请寄本刊周培红.信箱:zph0371@126.com.……  相似文献   

15.
香港的语文教学缺乏拼音元素:粤语语文教学从不教拼音,英语教学也不教国际音标.普通话教学虽然有拼音教学,但理念不清,目标不明.在中小学的普通话课程大纲中规定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普通话,四年级才开始教声调,五、六年级教声母、韵母;中学再来循环教拼音,但都只作为"语音知识"来教学.虽然有几所用普通话教授语文的小学尝试把拼音提前在小一或小二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教学,但却未能将拼音教学与语文的识字教学、读写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窗外,树上的小鸟正自由自在地唱歌,而老师则把我们囚在教室里做题. 课在一天天地上,我的困惑却在一天天地增加.化学老师说氢气和氧气混合后会发生爆炸,于是,我们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化学公式.但是我们谁都不知道氢气和氧气混合后是怎样爆炸的——是一定会爆炸,还是有条件地爆炸?是短暂性爆炸,还是持久地爆炸?老师似乎没有时间和你解释,平常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了解就行了,这些不会考."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教育是倾听着的教育.倾听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们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学习时就学会了读、写、讲,但从未学习过如何倾听."课堂上,教师常常听到学生的声音,但他们仅仅是听到了声音,却不曾深入理解学生话语的真正含义.于是,模模糊糊的评价语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位年轻教师在我班执教《穷人》一课时,围绕"渔夫家的房子是否温暖舒适"与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生:我觉得渔夫家的房子根本算不上温暖舒适——屋子漏风,不可能温暖;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哪里谈得上舒适!所以,这两个词用得不准确.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越是钻研,越是感到其博大精深,越是由衷地叹服.我在<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谱系>一文中说过:"一个语文教师穷其一生的探索实践,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已属不易;而一个语文教师在其语文教学生涯中能形成多种风格,且游刃有余、出神入化,更属难能可贵.于漪就是当代语文教坛中难得的一位兼具多种风格的语文教师."这些话语反映了我的真实想法.2001年秋正逢于漪老师从教50周年,举行大型活动,会上山东教育出版社赶印出来的<于漪文集>非常及时地送到大会,于漪老师当时送了我一套,使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读到此书的读者之一.于老师在扉页上写着:"红兵同志:这是过去的脚印,充满了幼稚、不足与缺陷.审视,借鉴,跨越过去,创造辉煌."抚摩着精美的书籍,看着这几句话,我读出了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对青年语文教师一代人的殷殷期待,怎不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9.
窗外,阳光透着淡黄色的温暖,我深吸了一口气,仍旧坐立难安. "哎……怎么办?我除了坐位体前屈,其他项目,特别是跑步,根本不可能及格啊."我惴惴不安地想. 一向提倡"身体是学习的本钱"的杜老师决定,每天带我们测400米跑.从教室走到操场只有短短数百米的路,我这个"跑步困难户"却希望走个一小时.最终还是走到了操场,远远望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培养阅读能力.七至九年级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一般不少于500字."在语文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