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初中化学中题型最丰富的计算之一。本文仅就特殊数据题的题型与解法举例说明:一、无数据计算题这类计算题的突出特点是题目没有给出有关数据。解题时,必须认真审题,找到等量关系,并以此作为突破口解题。例1现有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使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二氧化锰的质量比反应前增加了一倍,求原混合物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解析设原混合物中含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含二氧化锰的质量为。。由于KMnO4分解产生MnO2,而且反应后MnO2的质量比反应前增加了…  相似文献   

2.
无数据试题是近几年中考和竞赛中出现的一种题型,试题的内容综合性强,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对学生解题能力要求较高。由已知条件到欲求的未知条件,虽有不同的转化途径,但在解题时,必须注意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差量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笔者以三道试题为例,探讨一下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方法和途径。例1.铜和锌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经测定灼烧后的产物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试求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思路与方法:此题属无数据计算题型。其实数据隐含在题目的条件中,铜和锌的混合物中加足量的…  相似文献   

3.
无数据的计算题.大多数是求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或质量比。在化学计算电时有出现一其命题可谓独具匠心.使人一时难以捉摸。解题的关键是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揭示出题中的隐含条件。按混合物的组成,可把无数据计算题划分为如下几类:.一、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例1铜和炭的3昆合物在空气中受强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问混合物中铜和发的质量比是多少?分析铜和炭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受强热,生成固体CtlO扣CO。气体,因此,剩余固体只有CUO。其隐含条件是剩余固体CLIO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铜和炭的质…  相似文献   

4.
历年来,从全国高考试题的热点题中都可以看到前几年上海试题的影子,上海试题在横考一遍,纵考一串的离子考点中,连续三年考查了离子方程式与量的关系。一般的离子方程式书写与量无关,但有关酸式盐的离子反应及连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与反应物用量有关。一、关于酸式盐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一般书写时量不足的物质参加反应的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与它们的分子式(化学式)相符;而足量的物质参加反应的离子物质的量不一定与分子式(化学式)相符(实际上是某种离子剩余,未参加反应)。例1(95年上海试题23题):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和,离子方程  相似文献   

5.
求解“无数据”题的关键是利用题设条件,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从而开辟解题途径。由于题设条件各不相同,解题方法也就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七种常用的解法,供同学们参考。一、等量代换法例1铜粉和炭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灼烧后,最终得到的黑色物质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炭粉  相似文献   

6.
在化学计算题中,用字母代表数据,由于字母取值存在不确定性,反应物间过量关系就有差异,反应过程也会不同。因此,解题时需要通过对字母取值范围进行讨论,设计多种可能情况,一般的计算题就转化为讨论型试题,使试题难度加大。灵活性增强。这类试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字母取值的可能范围讨论 在有并列反应或连续反应的情况下,如果用字母表示反应物的用量,则需要进行多种情况的过量关系计算。一般来说,首先判断可能发生的反应,寻找界点,确定区域,然后在各个界点和区域范围内讨论求解。’96全国高考化学压轴题(第26题)。就是一个典型范例。此题与国家教委高考命题组编拟的(1995年化学测试题)第24题,题型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7.
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以1997年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河南省赛区预赛第48题述之。 题目 碳酸钙和钙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煅烧,反应完全后,与煅烧前质量相等。问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这是一道无数据计算题,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好题。 思路分析:题给的条件中,加热前后固体总质量相等,指的是加热后所得氧化钙的总质量  相似文献   

8.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揭示了不同物质之间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它不仅可以科学地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现象,还可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质量比、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组成及质量分数、确定混合物中元素的组成及质量分数,等等,从而可以明确思路,简化步骤,快速解题.现仅对几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进行判断的试题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化学计算是化学知识、物理知识和数学运算的结合,能引导和启发学生从量的方面来理解和运用化学原理和规律.在近十年的高考题中,每年都有一定的文字计算或无数据计算题,题中无数据,增加了难度.下面谈谈这类试题的特点及解法.一、无数据或文字计算题的特点:1.文字计算题或无数据题,其数字用代号表示,数据不具体或整题不出现一个数据,全是文字叙述.2.这类试题若在选择题中出现时,选一项中有具体的精确的数据,有很强的迷惑性,似乎不易求解.3.解题条件隐蔽较好,突破口难以找出.4.数据用代号表示,不能具体反映反应物之间的量的关系,谁大谁小难以掌握.二、解题方法及实例分析1.试题大多从化学概念和原理来命题,因此解题的关键首先是弄清楚与题目有关的各种基础知识内容的联系,然后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一般较隐蔽),进行挖掘,找出  相似文献   

10.
正计算题中的表格主要是记录同一个反应的多组实验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解答有关问题。解答表格类计算题时应掌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涉及题型1.反应中的固体为纯净物:①加热固体,记录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质量;②固体与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气体,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的气体质量关系,或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反应后总质量关系;③溶液与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的气体或沉淀质量关系,或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反应后总质  相似文献   

11.
巧用函数关系解化学计算题湖南冷水江市一中(417500)潘民华近年来,上海高考试题及湖南等省市竞赛初试题中相继出现过一种融数学函数知识与中学化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新题型.如求有关混合物分步反应时,某反应物用量与某生成物之间或某生成物及过量反应物总和之...  相似文献   

12.
蒋良 《考试》2003,(11):41-42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之一,高考试卷中年年都有氧化还原反应的试题。现将近五年高考中的这类题小结如下。一、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解题依据: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相似文献   

13.
“量差法”,人们习惯称之为“差量法”。 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题里,有些题并没有直接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而只是给出了反应前后固体物质的质量或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或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有的是给出反应后固体增加或减少的质量、反应后溶液增加或减少的质量、反应后气体增加的质量,这就给解题带来了难度。这类题若用量差法求解就显得简捷。用量差法求解的关键是根据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准确地找出符合题意的某反应物和某生成物之间的“量差”,然后再由  相似文献   

14.
化学计算题中 ,有一类是要求通过计算确定物质组成的题目 .此类题目中物质的组成通常有几种情况 ,要求同学们在解题时能全面思考 ,去伪存真 ,对物质的组成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类题能较全面地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 1 将 50g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组成的混合物放入试管中 ,高温强热 ,待反应完全后冷却 ,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39g .试通过计算确定剩余的 39g固体物质的组成 .(2 0 0 2 ,黑龙江省中考题 )分析 :根据题意 ,剩余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全部是Cu ;②未反应的木炭粉与生成Cu的混合物 ;③未反应的CuO…  相似文献   

15.
一、复习要求1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与基本格式.2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解题思路.3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是纯净物或不纯物质质量的计算,以及涉及气体体积、溶液体积或质量的计算.二、解题思路与一般步骤(1)审题:就是认真阅读整道题目,对题中关键的字、词、句要反复推敲,做到准确理解题意,找出已知量与待求量.(2)分析:就是运用所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物质间反应的规律对题目进行剖析,理清题目的层次,找出隐蔽的已知条件,明确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特别是物质间量的关系,选择好解题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初中学生在掌握了计算的一般步骤之后,关键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三量”,即确定隐藏在命题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已知量;确定过量问题中的不足量;确定不纯物质的纯量。下面谈谈我这方面教学的做法。一、直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隐藏在命题中的已知量。在综合性命题中,往往未明显地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解这类题,既要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要熟悉、理解、应用有关的物质性质和有关概念,启发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找出隐藏在题意中反应物或全成物的已知量。如: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和物15.6克装入大试管,给试管加热,制取氧气,反应后获得10.7克固体物质。问:制得的氧气多少克?原混和物中有多少克氯酸钾?10.7克团体物质中含有哪些物质?各多少克?此题没有明显地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而是将其隐藏在命题中,解题的关键是求出生成物氧气的质量,为此,应启发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了解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的作用、催化剂的性质。使学生自己得出:反应前试管中混和物质量=反应后试管中混和物质量 生成的氧气质量即:  相似文献   

17.
一、抓质量守恒 题 有一包由C和Cu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与O2完全反应后生成了固体CuO和气体CO2,并测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原固体混合物中C的质量分数是( )  相似文献   

18.
多题一解是指对众多看似不同的同一类习题采用相同的方法解题.通过这类习题的练习可训练学生的聚敛思维,提高归纳能力,掌握解题规律,以不变应万变.例1 将15.5 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7g.求: (1)可制得氧气多少克?(2)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多少克?(3)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分别为多少克? 例2 把20 g氧化铜放入试管中通入氢气后加热, 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称得试管中残余固体物质为 18.4g.求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为多少克? 例3 现有氧化铜和铜粉的混合物4 g,通入足量干燥氢气并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  相似文献   

19.
过量问题计算种种武威一中王锡俊化学反应中若有两种以。上物质参加反应,已知两种反应物的量,求生成物的量时,讨论以何种反应物的量为准进行计算,就是我们常说的过量问题计算。高考试题对于过量问题计算技能的考查,多隐含在试题中,采用已知两种反应物量之和,计算生...  相似文献   

20.
分析化学过程 提高解题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固体物质受热后,成份及其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类题的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根据图像的变化过程及其所提供的数据来判断相关点所代表的具体物质,尽而再判断发生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