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模拟实践活动,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走进生活,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内化生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丰富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倡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培养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下引领学生多关注生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孙维平 《四川教育》2009,(12):46-4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综合素养的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生活化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深度参与中探究、体验、自悟、共享和习得。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50):167-168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实践中,我发现使用自主学习单展开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学习单导学能启发学生独立探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掌舵导航,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目前小学品德课堂不再是冷冷清清,而是精彩纷呈的学生活动,但是透过活动现象,细细琢磨,就可以看到好多活动有着"浮华"和"无效"。针对活动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通过结合实际,让活动教学真实自然;指向明确,让活动教学简洁高效;关注生成,让活动教学更显和谐;及时反思,让活动教学精益求精等策略,有效构建活动教学,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品德课堂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6.
正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基础上,将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在固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实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儿童社会、生活的发展为首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需要学生参与外界活动。本文从某市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一、生活性——让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又能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  相似文献   

9.
叶兵 《学苑教育》2020,(7):75-7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它是一门体验性课程。教师要选择适合度更强的教学形式,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沉浸体验课堂能够让学生的情感、认知完全融入学习活动中,对教学有极大促进作用。教师巧妙借助这一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引入沉浸体验课堂模式,更好的为教学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0.
发现篇: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当前品德课堂教学中,把大量活动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目标。但是我们也发现,许多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实效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设计脱离了课堂,走了样,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生活化应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优化学习素材、借助综合活动、开放实践渠道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推进学生的参与深度,拓展学生的参与广度。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这一要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就要以生本教学思想为指导,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人文气氛,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带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个性的作用和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切入分析,并就品德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个性的几点措施展开论述,提出通过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组建稳定的教师队伍,优化课堂活动、关注学生个性多样化,培养学生个性。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当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效率很低,新课标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把品德与社会教学植根于生活。那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对此问题做出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8.
<正>在儿童学习中,通常由游戏开始,让学生体验快乐,发展智力,逐步形成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采取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使其在愉悦环境中主动获取知识,获得教育,提高能力。一、小学品德教学中常见的游戏类型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游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积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总结和归纳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优秀古诗词蕴含着经历史千锤百炼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巧妙应用,课始诗词,先声夺人蕴激情;课中诗词,潜移默化引共鸣;课末诗词,锦上添花显主题。让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中自然而然实现品德的内化,从而达到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