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健身气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气功·气舞是其在追求艺术美感方向上的最新尝试。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对健身气功·气舞裁判规则、实践情况以及后续影响的分析为基础,以健身气功功法原理为根本,依次从健身气功·气舞的名称、功理和审美观三个层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显示:健身气功·气舞在名称序列上的不对应性和旨意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受众的理解;对健身气功功理诸如外在神态、练养结合等的疏忽会使"功"朝着"舞"的方向发展;健身气功·气舞中附加元素过多无助于审美移情的产生和固有境界的营造,目前其发展方式也与绿色简约审美观有所背离。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第一条为加强健身气功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健身气功是指人民群众通过气功锻炼,从而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活动。见面向社会齐民健身气功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体委)管理全国健身气功活动,具体工作由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负责。其职责是:(一)制定全国健身气功…  相似文献   

3.
气功疗法的特点及在身心康复中的作用武汉体育学院石爱桥被誉为中华瑰宝的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程,它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气功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可谓博大精深,一般认为它比较集中在气功...  相似文献   

4.
噏月华法式与龟咽鹤息式气功图铜镜崔乐泉宋代,由于道教中养生术的广泛流行,新儒学的兴起和医疗气功的普及,为当时实用气功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不仅大量气功专著问世,而且有关各类气功的术式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三面气功图铜镜,就...  相似文献   

5.
气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许多古典医书中都对气功作了精辟的论述。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导引图,对气功不仅做了文字说明,而且还有示范详图。自古至今,大量的治病、养生实践证明气功可以强身,而且被列为武术中的训练项目。那么,气功能否为举重训练服务呢?特别是在训练量及强度大大提高、比赛争夺更加激烈的今天,国际上已开展了“超觉静坐技术”和一些类似气功的心理训练。  相似文献   

6.
把气功作为一种恢复手段,在运动后的恢复期内,通过采用挠动脉留置针外接三路活塞技术采血,连续观察气功入静对BL、Hb、pH、SBC、ABC、SBE、BE、PaCO2、TCO2、PaO2及SAT恢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功入静对血乳酸及血气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较好的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7.
气功与体育     
气功和体育是一对孪生兄弟,都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大自然、与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产物。虽然其锻炼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健身方法。气功和体育是人类健康的两大卫士。气功与体育结合是中国人的强身健体之道。  相似文献   

8.
前言气功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疗保健运动项目。千百年来一直被用为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无害化治疗研究中心,把气功、体疗等应用到医疗各种疾病以及应用到国防和生产建设上。在我国已有专门的气功研究机构和专门为治疗疾病的气功疗养院、医院、门诊部等。我院由陈正津等四名老师坚持经常深入到公园广场教广大群众气功和体疗操。以及任保健课者本人,患胆囊炎,由于用药又染胃炎,停药练气功三个月后基本康复的实践体会,对保健班学生实行气功体疗,进行疗效观  相似文献   

9.
健身气功调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里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身、调吸、调心是健身气功锻炼的三个基本要素,简称三调.养生也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延长生命的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健身气功调身、调吸、调心的特点出发,运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探讨健身气功调养方法.研究证明,健身气功三调内涵丰富,对于调养身心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动机理论,对我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从事气功锻炼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老年人从事气功锻炼的动机是比较广泛和复杂的,既有直接的动机,又有间接的动机;既有缺乏情动机的,又有丰富情动机的。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现行的许多气功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团体性较强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1.
海燕 《健与美》2020,(4):106-106
腰痛患者通常被建议使用非药物疗法来减轻疼痛,如运动和身心干预。然而,非药物疗法真的有帮助吗?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护理学院的研究者评估了瑜伽、太极和气功这三种身心干预措施对慢性腰痛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考察这些干预措施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主要和次要效果、流失率和可能的不良事件以及结果对输伽、太极和气功进行了比较和对比。这项研究结果为瑜伽、太极和气功的益处提供了实证证据,这些方法已被医护人员推荐用于腰痛患者。  相似文献   

12.
段级制源自中国段位制,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鉴别实力的方法,也是教练与职业认证的基础。文章认为健身气功与跆拳道、武术具有同构型,因此分析跆拳道和武术的相关制度,配合健身气功教材,设计健身气功段级及其它相关制度,以达到推展的效果。健身气功修练者以健身气功教学为业并不是普遍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实力鉴别模式、职业证照,以及有组织的鉴定机构,是主要的原因。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推行健身气功,建构能力鉴定的段级制,拓展职业证照观念,统一鉴定组织,能给健身气功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太极拳和气功,在西班牙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和马德里市电视台,经常直播太极拳、气功的教学与表演。去年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报道了西班牙全国传统医药、医疗大会在马德里召开时,首次称:中国太极拳和气功为中国传统医疗法。这个新闻播出后,我们武术研究院电话铃声不断,都是要求我们派老师去教太极拳与气功的。 记得十多年前,我在西班牙教太极拳、气功的时候,只有11个中国饭店的店东参加,年纪均在40~50岁,由于他们在旅西创业初期,雇员少,劳累成疾,患  相似文献   

14.
气功历史悠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古人把气功既作为治病,保健的方法,又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气功涉及着多种学科,尤其是与中医医学关系密切,中医学和经络、气血、脏腑等基本理论,就可能发源于气功,而中医学理论又指导着气功的实践。因此,运用中医医学理论来阐述气功治病、保健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1培养原气的作用气的涵义极广,概括而言,一调物质,一谓功能。以自然而论,宇宙间的万物生长、发展与变化,都依靠气的运动。以人体而言,气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生理活动的功能表现。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健身气功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健身气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研究系统探讨了健身气功的概念、特点和功能。为适应健身气功的快速发展,从管理规章制度、经费投入力度以及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目前健身气功工作的几点建议,以期不断丰富我国的健身气功理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在社会管理、养老支出等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大。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康养老也变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在养生及许多老年病的治疗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本文对养老领域中纳入健身气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简要分析,探究了健身气功在养老领域的推广模式,旨在为促进健身气功在养老领域的推广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解读国家体育总局9号令的气功概念入手,从基础理论、基本内容、主要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健身气功的基本内涵.认为,健身气功以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兼及中医基础理论;以“三调”结合为基本内容,强调“三调”融一;以增进人体身心健康为主要作用,其机理为和、通、补.  相似文献   

18.
健身气功是岭南特色健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州市(十区两市)健身气功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健身气功锻炼的人员中,绝大部分为退休人员,以女性为主;练习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70岁,说明中老年人是健身气功人口的主流;练习的主要动机是健身、防治疾病、休闲娱乐、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19.
赵德贵 《武当》2009,(2):42-44
中国气功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对古气功的回顾,将有益于古为今用,有助于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由于笔者对古气功仅是一知半解,倘有错误与不足之处,还望气功界同仁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体育活动已超出单纯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的狭义理解,被看成是现代人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是个人、群体、物种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的重要反映.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健身项目,社会大众对健身气功的审美认知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健身气功推广的重要原因.文章着重研究挖掘健身气功的审美元素及美学价值,研究健身气功中的美如何能够被感受、被欣赏、被表现、被创造,从而进一步更好更快地推广健身气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