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以来,教育政策分析研究往往重视正式制度忽视非正式制度,这是教育政策分析研究的重要缺失。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一个理论流派,话语制度主义重新界定了制度、个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教育政策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制度视野,解释功能和方法论意蕴。此外,话语制度主义的制度逻辑也为教育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包括:观念、话语和制度的三维分析框架,有助于我国专业化教育政策分析研究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制度分析是以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制度的产生、演变以及解决制度与行为、制度与组织、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之间的关系问题。运用制度学的相关理论对在社会变革和教育制度创新的大背景下,就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这对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制度的一般含义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入手 ,分析了制度、大学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分层次界定和分析 ,探讨了现代大学制度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特性。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目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三个层次建构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制度分析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独立综合的研究方法,有独立于其他研究方法的发展路径。从基本假设、逻辑起点、研究路径、条件与限度四方面对制度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并对其中的制度、制度分析进行定义分析,梳理制度分析的不同层次,研究制度分析的特征,罗列出其具体的操作步骤,为制度分析方法的应用提供基础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烨 《复旦教育论坛》2006,4(6):24-28,32
政策的本质以及它与制度的关系模式决定了教育政策制度分析的必要。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框架应将教育政策纳入到与教育制度关联的关系模式中,放入教育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应该是方法论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统一,而实现连接的桥梁则是对行动者策略行为的充分关注;作为方法论的制度分析,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制度差异的敏感性、注重制度发展史,关注观念与意识形态等心智结构因素对制度发展的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教育政策制度伦理公正的考量。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框架是建构的、开放的,同时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又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运用制度分析方法论从新生制度与制度环境、新生制度与互补性制度、新生制度与利益相关者,以及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四个关系维度对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分析不仅以制度为研究对象 ,还构成一种研究方法与范式 ,即通过制度主义视角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现象与问题 ,提出制度创新的可能途径。制度分析主要源于新制度主义的启发 ,借鉴了多学科方法 ,在理论上强调制度的内生性特点 ,对具体制度做发生学研究 ,追问制度安排的合法性。高等教育制度分析具备上述特征 ,并着力探讨高等教育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可能性 ,试图从交易成本理论、组织理论、博弈论等出发 ,揭示高等教育制度的双重性 :既是重复博弈的内生产物 ,又独立于参与者的行动选择。高等教育制度分析服从于高等教育组织特性。目前 ,当务之急是要处理好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政策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的低效源于教育政策制度保障框架的残缺,而这种保障框架也是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时所必须建构的。而制度分类理论为教育政策执行提供了分析工具和分析框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则构成了教育政策执行制度分析框架的两个范畴。其中正式制度中的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组织制度和教育运行机制与非正式制度中的非权力影响力、人际关系及潜规则和教育信念构成了这个框架下的6个维度。  相似文献   

9.
制度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和规范,对制度进行主客体分析具有重大启示。文章从对制度的主客体分析;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客体分析;邓小平同志对制度主客体分析的思考与运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0.
该书从制度研究入手,分析了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制度功能及结构问题,分析了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制度约束以及可能发生的制度变迁。作者的写作思路分为四步:第一步,分析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属性。第二步,分析流域  相似文献   

11.
默示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分属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渊源不同,但其制度价值却是相同的,都在于调整期前毁约时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失衡关系;对非违约方的救济途径基本相同,但前者更强调合同的解除权,而后者更注重非违约方基于违约方期前毁约而产生的抗辩权。我国合同法第68条、69条兼具以上两种法律制度特征,把其规定定性为默示预期违约,更能发挥该项制度优越性———“效率违约、兼顾公平”法律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从一起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出发,试图将其涉及的若干法律问题,如土地使用权争议的行政处理前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赠与”与继承等问题进行剖析,并兼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的立法缺陷及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立法在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方面的缺失,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合同功能的实现难以得到保障.并且实践中不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建立我国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制度需要注意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涵义、构成要件、违约责任的形式以及免责条件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乙与某大型国有企业甲签订了劳务协议,协议条款简单,不符合《劳动合同法》之必备条款的规定,违反公平原则,内容不明确,为此,双方发生劳动纠纷。虽经双方协商,纠纷得以解决,但却引起了我们的深刻思考,正确使用合同名称,规范合同条款,最好使用第三方制定的格式合同,都是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合同法》明确确立了合同保全制度,在合同救济立法上迈出了新台阶,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就撤销权的性质特征、构成要件、撤销权的行使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处于初创阶段,企业及个人的信用利益缺乏征信制度的约束,造成合同履约率极低。1999年新的合同法实施后,为增强合同履行的效率,保护善意的权利人,特别设计了两种全新的保护机制:参照大陆法系的规定,赋予先履行义务人以“不安抗辩权”(unsafe right of defense);参照英蔓法系,针对履约准备过程中出现的恶意毁约行为。或在履约条件严重恶化时。赋予合同相对方提出“预期违约”(Anticipatory Breachof Contract)请求,进而解除合同的权利。这两种法律制度在新型的法律实践中,有一定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自199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来,使我国合同法归于统一,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新合同法对原有的合同方面的立法,在合同的概念、合同的效力、合同订立、变更、解除、违约责任等方面做了修改和调整,因此有必要对新合同法进行理论的研究与探讨,现仅就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及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的效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为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的劳动法,目前的规定,特别是劳动合同的规范有很多不足之处。本文主要从劳动法本质的辨析,劳动合同的缔结及稳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利他合同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他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形态 ,它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近现代合同法的演变使利他合同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与世界各国十分重视通过立法确立利他合同相反 ,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利他合同。本文旨在把握利他合同的真正内涵 ,提出了我国利他合同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20.
《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无效的规定过于严格,致使众多的劳动合同变成无效劳动合同。本文认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是内容无效的劳动合同。采用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如果损害国家利益,自应属无效。但如果仅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则应属于可撤销的合同。劳动合同没有采用书面形式的,不能仅以此认定为合同无效。对无效的劳动合同应分别适用不当得利制度和缔约过失制度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