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有是社会个体直接与特定客体发生权利关系,共有是社会个体共同直接而平均地与特定客体发生权利关系,公有则是社会个体联合起来通过某个中介间接与特定个体发生权利关系。所有制是对社会个体与特定客体关系状态的规范,从目标上看,私有制、共有制和公有制都有追求社会成员富有之意,作为一种生产力的发展手段,三者都有可能导致社会成员都"有",也有可能导致社会成员都"无"。我国目前应该以共同富裕为根本标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将公有制和私有制之中"共富"内涵结合起来,避免不顾生产力约束过度公有化的弊端和剥削社会私有制本身的缺陷,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2.
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四要素。主体协同性、客体中心性、介体可靠性和环体支撑性是"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机制的主要内涵。"四位一体"教育工作促进机制,是实现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思想政治价值共同体、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知行合一、拓展思想政治知识网络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形成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3.
发展弱势群体体育是实现"以人为本"社会价值取向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弱势群体体育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体育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社区体育.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主体文明和社会客体文明。社会主体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的要求,只有解决好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经济之间矛盾,才能使其成为推动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社会客体文明主要体现在农民观念更新、各方关系和谐、农村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行为文明等。只有实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客体文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社会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基本要素的综合,这就是总体社会。作为这四个基本要素之一的“社会”,是主体社会,它是总体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主体社会是主体间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生活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现实成果,都直接地返回到人,落实到人的生活上,成为人自身发展的力量。这种返回的过程,就是社会建设,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学活动价值关系是教师和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通过分析教师和学生、社会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使师生认识到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应用和实践,才能主动调控教学价值关系向紧耦合方向发展,进而促进教学过程从被动向主动创新教学的方向发展,形成教学过程的共同体,主动探索学科知识和实践的螺旋上升,实现师生共同创新的发展,完成学生的创新培养;使师生从适应到促进社会主体与客体价值关系向紧密耦合发展,提升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7.
教学活动价值关系是教师和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通过分析教师和学生、社会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使师生认识到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应用和实践,才能主动调控教学价值关系向紧耦合方向发展,进而促进教学过程从被动向主动创新教学的方向发展,形成教学过程的共同体,主动探索学科知识和实践的螺旋上升,实现师生共同创新的发展,完成学生的创新培养;使师生从适应到促进社会主体与客体价值关系向紧密耦合发展,提升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8.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同时探讨四个维度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权利与义务"是现代公民最为本质的价值意识与行为.在实现资助主体与受助客体平等的基础上,明确资助主体与受助客体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培育现代慈善理念和意识、推动学生资助法制化和建立科学有效的义务约束机制,继而构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实现资助主体与受助客体的独立与平等、资助主体道德的完善和受助客体尊严的实现、规范资助主体与受助客体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体现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他的协调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确立和谐的民主建设目标,实现政治民主的思想;实行"双百"方针,促进文化繁荣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证社会生活稳定与和谐的思想,直接指导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过程就是协调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过程。时代条件决定了:毛泽东以主体带动客体方式,进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尝试;邓小平和江泽民则以客体促主体的思路,形成了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日前已进入通过二者互动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历程就是逐步趋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较高层次和占重要地位,其教育客体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和主力军人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和后备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其建立自身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及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发展方式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体、客体和环境的现状及要求,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为什么转变"以及"如何转变"等问题,力求使高等教育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自身内涵发展水平的提升,并能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继续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除了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外,也引起继续教育模式的变革。发展"互联网+"继续教育,就要充分利用新兴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进而实现高效的在线学习和教学管理,全面提升继续教育水平;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开放与共享,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最终实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重点在于抓好四项工作: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实现客体教育到主体教育的转化;确立科学的品德评价观,促进"教"与"育"的有机结合;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16.
周晔  彭宇 《教育研究》2024,(3):100-110
教育强国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是教育系统结构优化与其功能强化的一体两面。在结构维度,教育强国体现为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功能维度,教育强国表达为教育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主题下,乡村教育应实现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四项关键功能。然而,乡村教育存在适应不足、目标不准、整合不力、维模不稳的现实困境,掣肘教育强国建设。依据结构—功能理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村教育必须明确公平优质取向,促进人现代化发展,协调主、客体要素,发挥乡土文化功能,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教育,才能适应教育强国的使命要求,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筑牢社会基础以及厚植文化根脉,从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注入了新的理念。民办高校要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强化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激发学生自律意识,促进自我教育管理等当面入手,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关于社会建设的主体、客体、中心任务、保障基础和目标方向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关注民生,注重人的价值,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建构和谐社会中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王月  薛小娟 《班主任》2005,(10):12-14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国战略机遇期执政党建设的主旋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加强公德教育对建立一个民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坚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看,"和谐社会"既是结构合理的社会,也是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既是运筹得当的社会,更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分化,我国长期以来以农村和家庭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正向以公共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需要通过公德规范来调节.因为社会公德在实现人与其生态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胡俊 《现代教学》2014,(3X):12-15
<正>"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普陀区积极建设"普陀大学堂",进一步深化"两纲"教育区本化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教育过程的课内、课外对接,形成区域德育工作品牌,促进了区域资源的系统化、实践活动的课程化以及课内外德育的有效融合。一、整体设计,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内容体系1.理念—建立社会学习大课堂我们遵循教育工作和学生发展的科学规律,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