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教师的专业成长也离不开学校发展的土壤.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有在学校发展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促进学校发展,才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学校与教师才能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教师成长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内省、内生的过程,教师成长与其工作环境--学校、服务对象--学生密切相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以校为本"的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本色培训,是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的培训,是学校收益最大、见效最快的战略性投资.怎样以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改的需求,是生存发展的需求.因此校长应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改善成长环境.然而当前一些学校在教师管理中无意或不知不觉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人为地设置了障碍.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说明:刘桂琴是一名普通教师,按照学校法定程序,她被推选为学校师德委员会主任.促进学校师生德性共同成长,尤其是优先考虑教师的德性终身成长是她和师德委员会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彰显特色是辛集一中学校管理的三大理念,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思想基石,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追求,彰显特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三者结合能使学校管理展现出无穷魅力. 以教师和学生一生的发展为根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教师的成长、成功和成就,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为学校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成长。而学校要在依靠老教师“看家”,靠中年教师“当家”的同时,更要依靠青年教师来“发家”,这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以青年教师成长为着力点,以创新学习组织为切入点,以丰富学习内涵为突破口,力促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并成才,走上了学校发展的快车道。一、创新学习组织,激活成长动力1.组建学习团队。要最大效能地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必须依靠一支专业团队,以专业团队为学习单位的组织,是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制约中职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和营造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对中职优秀教师成长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优秀教师的评价体制,为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家庭人文传统、亲人的态度对教师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及政策、人文环境为教师的成长指引了正确的方向等学校人文环境对中职优秀教师成长的具体影响.希望有关人员加以借鉴和参考,对学校人文环境在中职优秀教师成长中的影响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探讨出更加完善的方案来推动整个中职优秀教师的成长进程.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实现育人目标的生力军,学校管理者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千方百计为教师的发展搭台,为学生的成长铺路.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 一、实行民主管理,唤起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实施民主管理,就必须着力唤起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把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引导教师建立良好的共同愿景,而这一愿景中必然有个人发展的内涵,是每一个人与学校共同成长,而不仅只是管理者的行为和规划.  相似文献   

9.
教育生态学为研究教师的成长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高职外语教师成长环境现状分析,探讨如何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从个人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优化高职外语教师成长环境.个人环境方面要增强高职教育理念、提高双师素质,创设和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方面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改革管理模式、改变评价方式.社会环境方面要注重教师教育、完善配套措施.有利的生态环境可以促成教师个体成长的超常发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利的生态环境可能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的专业成长缓慢.  相似文献   

10.
智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场域,学校对其支持作用日益凸显.基于"赋权增能"理论,可提出涵盖学校组织、教师成长中心、学科组、教师个体意愿和行为以及校外机构及社区支持为一体的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支持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学校组织通过教师成长中心、学科组、校外机构及社区支持教师个体意愿和行为;将教师成长中心、学科组和校外机构及社区支持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检验,得出学科组在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体意愿和行为间起正向显著中介作用,教师成长中心在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体意愿和行为间起负向显著作用.据此,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支持可构建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目标体系,搭建以发展"校长领导力"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发挥数据在学校支持中的引导、评估和反思作用,以"教师不同层面合作"促进教师全员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师成长,校长有责",一所学校的教师是否志存高远、有很强的进取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校长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善于"放大"教师,积极为教师的成长创设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在校长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2.
罗刚淮 《小学语文》2009,(12):52-54
学校是教师的立业之基,成才之本,任何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哪些平台,或者说,学校能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怎样的平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献 《教书育人》2008,(8):28-30
学校管理关注教师的成长,新课程改革也非常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实际上也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各部门、各学校均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各种培训.当前开展的一些培训,如"校本培训""统一性培训""随机性、不定期的培训",教师很难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进行灵活选择,学习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容易成为被动行为,主体性也较难发挥.而"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原生态为本,尊重教师间的个性差异,尊重教师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的内在精神需求,关注了需求,就找到了教师专业生长的切入点.因此,学校管理者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要广开言路,认真倾听教师的心声,探寻教师及学校共同发展的有效着力点,全面打造学校教师发展共同体.只有知道教师需要什么,开展校本培训才能卓有成效,学校要从关注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课堂教学需求、学校发展需要三个维度扎实推进校本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一流的教师成就一流的学校.教师资源作为学校的重要资源,他们的整体实力就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动力.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在于教师专业发展.近几年,我校坚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以师生和谐发展和共同发展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持续发展,通过创设氛围激发动力,校本教研提升能力,榜样示范增强拉力,科学管理加大推力,搭建平台增加托力,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合力,坚持做到让教师每天进步一点点,为教师铺就专业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教师的成长.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当务之急.这几年,我们从"爱"字入手,营造和谐的氛围,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措施层出不穷,如建立成长档案、成立科研小组、实施名师工程、打造专业团队等,这些措施在实践中也的确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由此看出,学校要发展,教师成长是基础,教师成长的关键是专业发展.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借鉴其中成功的经验,结合目前学校教师素质现状,确立了"目标导引团队发展策略",以"教研"促发展,以"科研"催发展,引领每一位教师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规律,指导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尽快成长,“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规律研究”课题组,于1998年开始对全省100所中等职业学校总体状况及影响教师成长外因进行普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同时对100名教师进行内因问卷调查,并  相似文献   

19.
吕丽 《辽宁教育》2009,(12):22-2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影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我们有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我们就可以让研究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可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可以说,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关系着教师本人的成长发展,也关系着学校和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教师入职的三年期间,学校应该为新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除了提供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关注新入职教师的适应、学习与提高.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课程,才能事半功倍.根据新入职教师的入职需求以及目前山西省大部分中学的现有条件,探索出适应于目前入职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寄希望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成长,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