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敏  彭英超  陈晶 《青海科技》2022,(3):126-132
利用青海省黄南州暴雨预警信号30个指标站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指标站建站以来黄南州6月~9月降水分布特征。得出黄南汛期乡镇降水的年、月时空分布气候背景,年平均降水量达336.7 mm,最多的为河南宁木特乡达526.6 mm,最少的为泽库王家乡256.3 mm。制作出暴雨指标站汛期年、月平均降水量以及不同等级降水量分布图。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8月,南部多于北部,极值时空分布差异较大,2018年河南赛尔龙降水量达766.7 mm,为年极大值。RR≥10 mm、RR≥25 mm和RR≥50 mm日数7月和8月占总日数的58.5%、75.3%和92.3%,日最大降水量42%测站出现在2018年,尖扎措周乡日最大降水量94.8 mm,为日极大值。研究结果可为黄南地区乡镇降水的预报预警及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灾害性天气,根据柴达木盆地12个站近55年的降水量日数据、降水日数、降水量级日数,利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得出,近55年盆地经历了2个时期,在2001年之前为相对偏旱期,之后为相对不旱期;在月变化中,只有10月份是随年代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其他月份均呈增加趋势,6、7月份增加明显;近55年盆地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呈现出南部、东部比北部、西部偏多的趋势;天峻为≥10mm、≥25mm、≥50mm日数的高值区,而冷湖、茫崖、小灶火地区≥25mm、≥50mm为低值区;通过累计距平与Mann-Kendall法进一步确定,年降水量的突变年份在1998年。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北岸刚察地区近半个世纪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青海湖北岸刚察气象站1961~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刚察年、季降水量及各等级降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刚察年降水量有明显的波动,近19a(1990~2008年)表现为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58.6mm;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平均每10a分别增加8.3mm和0.6mm;除≥0.1mm的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1961~2008年刚察大部分年份都属于偏湿和正常年份;从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刚察经历了一个由干到湿的变化过程,整体降水呈增多趋势,气候向湿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1961年~2004年东北地区四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东北地区146站1961年~2004年四季降水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各季区域平均MRE分别为春季14.3%、夏季14.1%;秋季18.1%;冬季25.1%。对栅格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春季,整个时段呈弱增多趋势,但不显著,1980年代前增加,之后减少;夏季呈减少趋势,1985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秋季整个时段呈弱的减少趋势,1990年代开始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略有增加;冬季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呈波动增多趋势,近10年增幅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3~9)mm/10年,辽宁中部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减幅为(3~7)mm/10年。夏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黑龙江中部和辽东半岛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20~40)mm/10年。秋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减少,黑龙江东部局部、吉林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6~10)mm/10年。冬季,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1~3)mm/10年,辽宁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1~2)mm/10年。  相似文献   

5.
利用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1981年—2010年雷暴日数据及降水日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变化及雷暴与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地区各站点3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2 d;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下降趋势为2.17 d/10a,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36 d,出现在1992年,最少21 d,出现在2007年;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呈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雷暴多集中在夏季,6月—8月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6.8 d、8.21 d与6.44 d,共占平均年雷暴日的78.8%;雷暴日数和降水日数、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雨中有雷率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1 灌区背景   巴盟河套灌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均降水量仅128~213mm,且年际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3%左右;年均蒸发量高达2 105~2 298mm,主要集中在5、6、7三个月,占全年蒸发量的52%左右,降水少、蒸发大,干旱少雨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长期以来,引黄灌溉导致土壤含盐量、地下水位较高,因此而造成的盐渍化土地面积占灌区耕地面积比例高达68%,土壤盐渍化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土壤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林芝市39个自动气象站有资料以来观测的大风日数和大风次数数据,分析林芝市年平均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林芝6个代表站的大风月际变化和大风次数日变化,结果表明林芝市年平均大风日数从林芝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递减,西南部米林县卧龙镇及朗县的年平均大风日数分别达到138天和135天;大风年际变化呈增多趋势,39个站里有25个站的大风最多日数均出现在2017-2018年;6个代表站的大风月际变化冬季风大、夏季风少;林芝大风次数日变化白天出现大风几率比夜间高,下午13时~晚上23时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95.6%,凌晨00时~中午12时出现次数最少,仅占3.8%。  相似文献   

8.
一、径流特性 柳河水库位于庆安县城南35公里处,是拉林青河支流柳河中流上的一座中型水库。拉林青河来水以地表径流为主,其补给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其中融雪径流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所占比重较小。降雨径流为主要来源,径流年内、年际丰枯变化大,其分配受降水影响较大。年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  相似文献   

9.
李贵  刘久才 《金秋科苑》2008,(20):149-149
一、径流特性 柳河水库位于庆安县城南35公里处,是拉林青河支流柳河中流上的一座中型水库。拉林青河来水以地表径流为主,其补给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其中融雪径流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所占比重较小。降雨径流为主要来源,径流年内、年际丰枯变化大,其分配受降水影响较大。年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  相似文献   

10.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气候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海拔约610m高度的林外气象观测场连续进行了15a(l982~1996)的观测.年平均值气温16.7C,降水量l954.6mm,相对湿度85%,水面蒸发(小型)836.9mm.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为1502.1~2469.3mm.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观测结果表明,这里四季分明,气温极端最高37℃,极端最低一7.4C.1a中相对湿度均较高,最低月平均77%.雨季旱季明显,2月~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最低l47.9mm;10月~1月为旱季,月平均降水量最高为70.7mm.与林外比较,林内气温稍低,特别是春、夏季.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稍小.地温也低于林外,特别是夏季,相对湿度则显著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11.
应用1960年~2015年56年赤峰市14个气象观测台站降水、温度等资料,分析了赤峰市温湿的变化趋势,得出如下结论:1赤峰地区气候变暖明显,年平均气温增温率是0.30℃/10a,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弱;2月际变暖趋势不同,为0.6℃/10a~0.1℃/10a,其中9月份、2月份增温最显著;3年降水量呈多—少—多—少的变化趋势,以夏季降水量偏少为主;4自1999年以来,暖干化趋势显著;5近年来,在暖干化的气候背景下,温度波动较大,出现多次阶段性低温;降水时间分布不均,旱涝并发;灾害呈多发态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1—2020年固原市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2000—2020年的MODIS卫星数据,基于气候统计学原理,对固原市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较20世纪90年代有明显上升;21世纪10年代开始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变慢;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降水量线性气候倾向率为每10 a上升54 mm, 2012年开始年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加大;21世纪10年代平均降水量上升趋势明显;2000年以来,固原市NDVI呈上升趋势,得益于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固原市植被生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气候变化具有波动和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要树立多灾种并防意识,针对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蒙古国南部是我国沙尘暴的重要策源地。探讨蒙古国荒漠化与其生态环境关系,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实地调查蒙古国区域生态和荒漠化类型,参考相关资料,分析了蒙古国生态环境和荒漠化特征。蒙古国的气候特点是低湿度和低热能,气温的单日温差可达30℃;降水量从南部戈壁沙漠地区的年均不到50mm到北部每年略高于500mm;栗钙土占全国总面积约40%;草原占土地面积的78.3%。全球变暖、开垦和修筑道路、超载过牧,是区域荒漠化的原因。完善和发展传统放牧管理制度与技能,在不同的地方建立监管机构,以控制荒漠化扩张。  相似文献   

14.
近47年三江源雨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地区13个气象站1961~2007年雨季(6~9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雨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年来三江源地区雨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1.9mm/10a.EOF分解显示,第一模态表现为降水空间变化的全区一致性,第二模态表现为西南部与东北部的反相,第三模态表现为西北部与东南部的反相.将全区分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个地区,用小波变换分析的结果是,东部和西部的突变点相接近,分别为1987、1988年,但旱涝期正好相反:南部为先涝后旱,突变点在20014年;北部为先旱后涝,突变点在1966年,南、北两地区的干旱期均长于偏涝期.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三江源区1971~2004年5~10月逐日降水、各月降水和环流特征量资料,计算了雨季的起迄日期、间歇日数和雨季内降水过程出现的总次数,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雨季5月中旬从东南部开始,然后逐步向西北方向扩展,9月上旬从西北部结束,向东南部逐渐撤退;大部分地区雨季出现的日期提前而结束的日期滞后,雨季内总降水量和降水过程出现的次数均呈减少的趋势;雨季间歇时段一般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界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和高原及印缅地区高度场偏高是三江源大部分地区雨季起迄日期、总降水量、降水过程次数等统计要素出现较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那曲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年、月、日降水量资料,对那曲地区近30年来降水趋势变化的地理分布以及年际、月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那曲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由于受高原季风和地形影响,那曲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的降水量一般是夏季多,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冬季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下;从空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水分总体呈现亏损,亏损值从西南向东北递增。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秀云  段永良 《资源科学》2008,30(12):1839-1845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玛曲为-9.90mm/10年,降水量存在3年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为0.341℃/10年。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36/10年,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明显趋于干旱化。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约需140~150天,需≥0℃积温1 000~1 200℃,需降水量400~450mm,需日照时数1 000~1 100h。牧草在返青后64天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返青后的第88天,生长速度最大,返青后112天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对牧草生长发育全生育期而言,受气候变暖,气温增高的影响,近20年牧草开花期提前10~14天,成熟期提前20~24天。从返青到抽穗期,气温对牧草产量形成为正效应,拔节到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开花到籽实成熟期,热量对牧草的影响由正效应转向负效应,在籽实成熟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进入第二个敏感期。除籽实成熟期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均为正效应,在禾本科牧草分蘖拔节期牧草产量形成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旬降水量每增加1mm,牧草产量可增加(150~200)kg/hm2,籽实成熟期降水量的影响由正效应转向负效应。从返青到分蘖期,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形成为正效应;拔节到开花期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形成为负效应;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日照时数变化十分敏感,籽实成熟期到黄枯期日照时数的影响为正效应。研究区域气候变异系数增大,降水量和气温共同影响,导致该区域牧草产量呈波动变化,牧草产量的变幅明显加大,产量的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拉萨降雪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拉萨1961~2000年40a的降雪初、终日期以及降雪日数、降雪量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周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拉萨降雪的初、终日期分别集中在10月和5月的上、中旬,从60年代到90年代降雪的终止日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3~4月降雪最频繁;降雪量最多的是3月;日最大降雪强度与降雪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另外,拉萨降雪还有准20年周期振荡的特征.本文揭示的有关拉萨降雪年际变化特征,对做好拉萨降雪的预报和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水循环特征也发生着改变,深入了解区域降水时空变化是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1981年~201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与怀来县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揭示张家口市城郊降雨的变化趋势,以期对未来该地区降雨变化规律的全面研究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市城郊近3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城郊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9月(雨季),张家口市城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4%、郊区怀来县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6.8%。张家口市城、郊区雨季降水量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减少率分别为9.7mm/10a及5.0mm/10a;但年降水量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1.6mm/10a和11.2mm/10a,说明两地非雨季降水量有所增长。城、郊年降水日数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张家口市城区减少率为2.5d/10a、郊区怀来县减少率为3.3d/10a。  相似文献   

20.
达桑 《西藏科技》2011,(1):42-45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近50牟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近50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40℃/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冬季增温最突出。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变化趋势不大外,其它各季以0.21~0.35℃/10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56℃/10a的速度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气温的井幅。流域年降水量以20.4mm/10a的速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四季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为0.8~10.4mm/10a,以夏季增幅最大。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除夏季外,其它3季和年平均气温都表现为逐年代增加趋势。年、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60年代流域降水表现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夏季降水偏多,其它季节偏少;80年代夏、秋两季降水正常,冬、春季偏多;90年代,夏季偏少,秋、冬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8年,秋季降水偏少,其它三季降水偏多,年降水量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