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广播、电视的编辑经常遇到三对矛盾:一是与新闻受众的矛盾,编辑喜欢的新闻稿,受众不喜欢,或者是受众喜欢的新闻,编辑却没有选用;二是与记者的矛盾,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看不上眼,或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记者有意见;三是与上级新闻控制者的矛盾,编辑认定的好稿,有时上级扣发或上级指定要发的稿,编辑不积极编发。对同一篇稿件受众、记者、编辑、控制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分歧,编辑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受众、同记者和新闻控制者的关系呢? 首先,编辑心中要始终装着受众,把握好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初学写作的通讯员中,报道视野狭窄直接影响到稿件的质量和刊稿率。所谓报道视野,是指新闻报道者的采写眼界而言。一个采写眼界狭窄的人,尽管理论功底尚可,但由于自我封闭,画地为牢,采写实践中时时感到力不从心,稿件处处碰壁,虽勤奋刻苦,却收获甚微;而一个采写视野广阔的人,却由于他的见多识广和善于应变,  相似文献   

3.
报社为了抓一版稿件的质量,大都制定不少鼓励措施,激励记者想方设法采写重大新闻、头条稿件.作为记者,时时想着采写重头稿件是绝对正确的,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也并不是每条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都能理解、认识.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能争就争,能等就等,不能争、不能等,就赶紧发.新闻贵在新.要相信广大读者,是金子终会发光的.好的末条稿,有时比头条稿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赖龙光 《新闻窗》2007,(4):20-21
衡定新闻价值、选准新闻角度、发掘新闻素材,是新闻采写的三大基本功。 在笔者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感觉把握这三点至关重要。因为,不能衡定新闻价值,稿件就无法写,即使硬写出来质量也不高。不能选准新闻角度,稿件就写不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新闻。不注意发掘新闻素材,写出的稿件就缺乏厚重感,达不到应有的宣传力度。显然,这三点是新闻采写中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参加人民日报每月的好稿评选,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写的稿件,往往能够高票获奖;而落选的往往是那些工作经验性稿件。这不禁让人想起梁衡同志最近所说的颇有见地的一句话:“工作可能离不开机关化,稿件却不能机关化。可惜我们报上大量充斥这些机关化的稿件。”克服稿件机关化问题,应该说,不单指记者的新闻报道,也包括新闻评论在内。一些同志认识上似乎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新闻评论注重的是对新闻事实的主观评说,而不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评论工作者没有必要像记者采访新闻那样把时间花在深…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普通编辑,编稿之余也写写稿件,但不觉间,从1999年到2003年5年中,自己采写的稿件竟然有二十多篇获得了省级以上新闻奖。其实,仔细想想,很多同志的功夫比我深,采写的稿件比我好,我之所以能获奖,只是自己采写稿件格外用心罢了。所以,我常说用心就有回报,干什么事都要尽心,有多大的劲就用多大的劲,老天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扑下身子,多研究些问题。新闻关键是新,没有新意,就没有新闻。写新闻如何写得有新意,这是能否写出好新闻的关键,而要写得有新意,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研究些问题。我获奖的稿件多数是问题新闻。这些问题,或是…  相似文献   

8.
就多数稿件而论,报社编辑、记者采写的新闻比通讯员来稿,问题抓得准,稿件质量也高。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长稿往往也是出自编辑、记者手中的多。通讯员写来的稿件,可任由编辑删改,红笔一挥,长文便缩成短文,消息改成简讯。而编辑、记者采写的稿件,删改起来,常不如前者容易。因  相似文献   

9.
“稿件内容属实为何还不真实?”这是不少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经验性消息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采写角度与总体真实的关系。 新闻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采写经验性消息时应做到:既在着眼点上窄而深,又在立足点上宽而全;既要稿件内容属实,又要在总体上、本质上及发展趋势上真实。从新闻采写角度上分析目前经验性消息出现稿件内容属实还不真实的原因,当可归纳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如何让编辑部喜欢,尽快采用见报;而编辑部又常常会为面对一大堆来稿,挑不出对路的稿件而犯愁。怎样解开这个不等式?从我们编辑《解放军报》二版宣传的实践来看,一条重要的体会就是:下笔之前多想想如何让稿件适销对路。采写时头脑里要有点版面意识采写稿件与版面上稿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这就如同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一样,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卖出去,才能产生价值。记者和通讯员写的稿子只有见报了,才有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在采写稿件时,头脑中一定要有版面意识。因为版面是整…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乐清日报社建立新的用稿制度,规定报社内部人员的稿件一律采用电脑稿。稿件由编委办分类并遮盖作者姓名(通讯员的稿件也是如此),然后在每日下午的谈版会上定稿。由于稿件上没有出现作者姓名,有效地排除了“关系稿”、“人情稿”,以新闻价值高低、稿件质量优劣来评判和取舍稿件,真正体现了用稿“看文不看人”的原则。我认为这种做法好。与此相反,时下有的新闻单位“看人不看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稿件取舍往往看文章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这可以说是一些新闻单位的通病,也是多少年都想治而难治的顽症。正因为“看人不看文”…  相似文献   

12.
闲暇时,不少业余通讯员在一起海侃,普遍的感觉是,费了好大劲写出的新闻稿,很难推销出去。有人便感慨道:“唉,现在的稿真难上呀!”稿子果真难上吗?我觉得,稿子难上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只要你的稿子质量上乘,就会由“难上”变“易上”。“三分靠采写,七分凭关系”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正如俗话所说的:“漂亮姑娘”谁不爱,稿子好那位编辑会将它拒之门外呢?根据我多年从事业余新闻采写的实践,如何提高稿件质量呢?一、动笔写稿时,不要只求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刚开始写作新闻时,我不加选择和思考,点灯熬油一气写出几篇稿子,…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常利用业余时间采写农业科技稿。回顾几年来采写的实践,我体会到,要写好农业科技稿件,除了作者本身应经常“营养”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严谨。写科技新闻与写其它行业的新闻有区别,它不仅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还要介绍切实可行的技术,特别是应用数据和涉及到经济信息时,一定要经过反复核实后方可定稿,绝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大新闻单位的记者说:“黔东南不出新闻。”他们来黔东南采访,见报稿件寥寥,心里是不大舒服。可是,黔东南报去年却没了个《乡乡出新闻》的栏目,每期见报两篇。我的两位文友——侗族青年记者韩鸿周和苗族青年记者廖奇勋,承担了栏目的采访任务,他们深入到全州各乡,特别是贫困乡去采访,采写稿件250多篇。《乡乡出新闻》成了本报一个引入注目的栏目,很受读者欢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几乎阅读了他们采写的所有稿件,还编发了其中的一部分。在读稿编稿的过程中,我还思考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记者、通讯员采写新闻稿件,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推敲,绝不能有丝毫不真实的东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新闻稿件失实的问题还相当普遍。有的通讯员上稿心切,尽量把新  相似文献   

16.
各级新闻学会或新闻单位设立的新闻奖 ,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新闻学术水平 ,获奖者既有资深的专业新闻工作者 ,也有爱好新闻采写的业余通讯员。有相当部分通讯员认为自己“居然”有作品评上新闻奖 ,全是运气好。显然 ,很有必要端正我们的新闻“质量”观。可以说 ,新闻稿件发表或播出后的影响力大小 ,是和作者、编辑对稿件的处理技艺高低有很大关系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讯员把多出新闻精品作为追求目标 ,贯穿到平常的学习与采写实践的全过程。作为党报党刊的通讯员 ,之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稿件的被采用 ,还在于一篇好稿代表着咱们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7.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  相似文献   

18.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19.
当公安记有好几年了,在这几年的采访中,许多报道公安的稿件被评为好稿。2000年采写的《南山公安分局免掉10个派出所所长》被评为深圳好新闻一等奖。2001年组织和策划采写的《春节追逃直击》被评为深圳好新闻特别奖和广东省好新闻二等奖。  相似文献   

20.
翻看厚厚的稿件剪贴本,刊发在2002年1月31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上的《不考了≠不训了合格了≠不练了》分外显眼,那可是我第一次挑“刺”挑出来的新闻。这篇稿件的采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多动脑筋会挑“刺”,就能写出好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