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龙几乎贯穿了中国上下几千年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史,并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充当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龙纹的起源、演变及蕴涵的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以具体案例,揭示了传统文化"道器合一"精神品格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对现代设计与生活方式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内容上说,铭文是对所铸钟鼎由来的说明,钟鼎是为纪念赞颂祖先功绩而铸;铭还可以纪生者之功,其基调是赞颂;铭又常用于鉴戒,劝人肃言慎行。刘勰所论铭体之"大要"有三:"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实是曹丕"尚实"说的展开,"弘润"之说显然也从陆机"温润"说脱胎,"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是陆机"博约"说的继承。铭体以永垂后世为目的,因而都以金石为载体,这就注定了其体以言简意深为尚。从形式上看,铭可分为缀序铭和徒铭两种模式。就铭文本身来看,其形式一为骚体,二为齐言。铭文从刻铸于金属到镂刻于石材再到书写于纸张的演变历程,也是其形制篇幅由简到繁的演变历程。从载体看,铭文渐与碑文合拢并流。《文选》共录铭五篇:班固《封燕然山铭》属武将外战功勋铭,具有强烈气势美;陆倕《石阙铭》属帝王内战功勋铭,注重征讨正义性;崔瑗《座右铭》是立身处世的自我勉戒;《剑阁铭》为山河之戒张本;《新刻漏铭》的价值是在于体现了器物铭所应具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民主、法制、国家与民族观念及国民意识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阐述这些观念在近代中国被接受的情况,从而说明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指出对待传统文化可供参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传承传统文化,开启"儒学校园"之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了《黄帝铭》6篇,但是没有注明细目,后世学者将"周庙《金人铭》"视为"黄帝《金人铭》",作为《黄帝铭》的遗篇之一,没有可靠的证据。而传世文献中经常提及的"金人铭",至少存在周庙《金人铭》、秦《金人铭》和《黄帝金人器铭》等三种,秦《金人铭》与《黄帝铭》无关,周庙《金人铭》见载于《说苑》《孔子家语》,《黄帝金人器铭》首次见载于《太平御览》所引《皇览》,主要内容为"五帝之戒",应当与周庙《金人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献。南宋以来所谓"黄帝《金人铭》"乃是将《黄帝金人器铭》中黄帝相关的部分与周庙《金人铭》连缀起来,将周庙《金人铭》转化成黄帝《金人铭》,或者径直视周庙《金人铭》为黄帝《金人铭》,进而归入《黄帝铭》,而这一转换、归类都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传统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以及高等教育制度和国家传统文化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以权力为核心的强制成为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法制的理念.但是该理念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受到挑战,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引发了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转变;协商民主思想的兴起促进了高等教育主体对法制的参与热情;法律多元化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单向性的硬法垄断高等教育法制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强调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平等,树立"权利"的核心地位;通过强调公众参与,构建高等教育法制的"协商"精神;最后通过强调软法与硬法的并重,使得"以权利为中心的协商理念"得以确立,从而完成对传统高等教育法制理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永州由于元结的倡导,道学及党争的兴起,加之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水石"、"寓贤"为主题的摩崖石刻群体景观,不仅内容不同于墓铭、造像,而且数量众多,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体现.文章为唐宋时期永州境内摩崖石刻的编年,体裁包括题名和诗刻,其中部分仅见于文献记载,石刻实物今已不存.编年据金石著录和方志文献汇集而成,初步统计摩崖石刻共计580项.  相似文献   

8.
西方诗学以逻各斯直达"真理",中国传统诗学则"立象以尽意".两者的差异根源于各自语言方式的差异.汉语诗学的异质性根源于由汉语言说的异质性.汉语的曲折性、间接性、隐喻性言说显然不只是想把话说得美妙动听些(所谓"修辞"是也),其"思想语法"还坚定的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能达到"本真",这就叫"其言曲而中".传统诗学的曲折性、隐喻性言说其实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它充满了传统智慧所具有的弹性,它是人与天、人与人,以及各种话语方式之前的迂回和"妥协".这里强调的不是逻辑体系的"真理性",而是一种实践现实的"有效性".这样,传统诗学的"比兴",就不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本质,不是一种"器"而是一种"道"."风"这一具有普遍性的隐喻,就是这多种张力之间的调节中介.  相似文献   

9.
西周时期,作器者分别以七种名义为出嫁女铸媵器。有些器铭虽无“媵”字,但从内容上基本可以推定为媵器。西周时期的媵器,基本上是一器铭一女,这说明西周时期以两国通婚为主;与春秋时期一器兼铭两女,三国通婚相对比,反映出西周时期列国结成婚姻政治政治联盟的必要性尚不迫切。以父的名义为出嫁女作媵器居绝大多数,这说明此时期父权特别强大。从器铭反映的婚姻关系可见,此时期贵族通婚实行等级内婚制;相邻之国往往结成婚姻之国。  相似文献   

10.
于淼 《华章》2007,(10):4
儒家的伦理思想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传承延续,世代相传,集中着华夏思想与智慧的精髓."和谐"、"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不仅传承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理念,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振兴.国家如此,企业概莫例外,以"和谐"为基础内聚人心,以"诚信"为保证外树形象,既是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11.
江淹"才尽"时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郎才尽”是一个有意味的话题。搞清楚江淹“才尽”的时间对探讨江淹“才尽’’的原因十分重要。江淹在永明前或永明初已经“才尽”,至永明中有“才尽”之恶谥,到建武年问江淹方以托梦之说来解释自己“才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二语习得关键期是否存在至今没有定论。年龄不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二语习得有不同的优势。早期外语教育应该注意以掌握母语为基础,把习得第二外语的语音作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由夏至战国,今黔中一带,从父系氏族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黔中古人类由新石器的使用逐渐过渡到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手工技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进入奴隶社会后,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已经成为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由夏至战国,今黔中一带,从父系氏族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黔中古人类由新石器的使用逐渐过渡到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手工技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进入奴隶社会后,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已经成为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从石器时代到先秦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各个族群的文化、图腾、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逐步融合,分析华夏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论证汉民族的先民华夏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6.
魏晋是道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作用的时代 ,其发展阶段是 :建安年代是道家人生哲学挣脱外在束缚 ,追求人生真实的内容迅速扩展的时期 ,以曹丕、曹植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以此为指导 ,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思想的解放、人生的深刻认识和道家人生哲学的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道家人生哲学走进生活的一个必然的阶段。魏晋之际的竹林时代是道家人生哲学在理论上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代 ,道家的人生哲学获得了较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道家学说成了竹林士人不二的选择 ,成了士人的人生指南 ,而在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中又呈现出了多样性。至东晋 ,随着郭象等人内圣外王思想的普遍认同 ,士人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趋于一致 ,人生被切入到审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前轴心时代的社会生活主要是围绕生产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所以小国寡民是夏商时代社会生活的必然状况.由于生产的规律慢慢为人们所认识,剩余产品的增加导致大国时代的到来.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周公和孔子是这一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就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秩序进行的探索与讨论奠定了后世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乾嘉年间著名寒闺诗人骆绮兰有《听秋轩诗集》传世,在其诗中含蕴着明显的男性意识,其成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时代进步思潮的影响;二是因其交际圈中男性较多,这样的交游与诗歌酬唱增强其男性意识;三是受时势的影响,乾隆盛世之音中的阳刚之气感染了她,使其诗歌中流露出明显的男性意识。通过解读骆氏之诗,不仅可以倾听一代才女之心声,而且可以探析其生存环境中的士子风尚,同时还可寻绎所谓盛世之强音。  相似文献   

19.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旨在探究二语学习的最佳年龄。长期以来,语言学家对此一直很难达成一致。文章从关键期假说的渊源谈起,探析一种能被广泛接受的最佳起始年龄,进而分析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几个因素,以期能对教育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学资料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至夏代,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不仅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还能铸造各种器物,金银器就是在青铜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而产生的,并形成了最初的类型。到西周至春秋中期,随着青铜文明的高度发展,金银器的制作和装饰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并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