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分析 《火山》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剧烈变化》单元的第三课。五年级上册主要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展开,《地表剧烈变化》是本册书的第五个单元,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剧烈变化的现象人手,探究地球内部相互作用方式、关系及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常温层刍议     
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称地热。地热的主要来源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释放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正是地热的反映。地表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表现为一定的地表温度。地内温度和地表温度全称地温。就地表温度而言,表现为随纬度  相似文献   

3.
按照鄂教版《科学》教材的总体安排,六年级以“地球与宇宙”为主体内容开展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六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主题单元,是学生认识地球的重要单元。学生通过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要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是由大部分水域和小部分陆地构成的,还要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和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有意识地建立“地球档案”,  相似文献   

4.
教学分析 《庞贝城的毁灭》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中的第6课,是在学生学习《地震》一课后,引导他们继续探究地球内部力量以火山爆发方式如何改变地球的表面,也为后面的《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一课作铺垫。  相似文献   

5.
伍黎 《地理教育》2010,(7):47-47,96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认识地球”,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定位等几部分内容。认识地球,是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等内容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自转即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其运动规律及意义。但自转产生的很多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对我们来说仍是迷团或疑团。在物理老师、地理老师等的指导下我们通过上网浏览查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咨询老师专家等方式获取了大量有用信息,并对其认真分类整理、深入地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1、照片上的恒星呈现出的运动轨迹分析;2、地球的形状不是正球形的原因;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科学解释;4、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发射地的选择要求;5、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单元内容包括第十七至第二十一课,十七课认识地球表面的岩石;十八课通过研究地球表面所发生的现象,推断地球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十九、二十课认识地球上的卵石、化石以及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二十一课认识地球上能源矿产形成的过程。 从教学目的上看,通过分析、推理认识卵石、化石和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都是永恒变化的。这一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是本单元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十九、二十课是前两课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而,在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方面,这两课的材料更为生动。  相似文献   

8.
官山明 《地理教育》2012,(10):12-14
一、知识构建本文解读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  相似文献   

9.
自然第五册卵石化石单元包括第十七课至第二十一课。第十七课认识地球表面的物质——岩石;第十八课通过研究地球表面发生的火山和地震,推断地球内部的变化;第十九、二十课认识地球上的卵石、化石以及沉积岩形成的过程;第十一课认识地球上能源矿产形成的过程。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推理认识卵石、化石和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受到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下面着重谈谈科学自然观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球自形成以来,在其内部和地表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如山脉、丘陵、平原、海洋等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正是地球的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究竟是如何演化的?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地磁场可以携带地球内部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地球深部过程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地磁场作为地球的保护盾,使得我们免受过多宇宙射线的照射。因此,研究地  相似文献   

12.
一、知识结构 "陆地和海洋"部分包括两大板块内容——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该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是:①海陆分布.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②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 ,风云变幻 ,历经沧桑 ,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 ,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2 编者的意图 :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 课程目标认知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正>“火山喷发”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是“由外及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地球表面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和活动。本课分三步:实施教学,感知原型,推测成因;建构模型,模拟实验;回归原型,建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正>天然的珠宝玉石是自然产出、美丽且稀少的矿物。宝石矿物产生于地球深部,主要出现在地下的火山腔室。那里不但有着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在熔融的下地壳甚至地幔中,还存在着地球表面所稀有的元素,这些地方是天然的“宝石加工厂”。然而,随着山川易景、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原本深埋在地下的岩石被抬升到地表,其中的宝石矿物也随之裸露出来。然后因冰川和流水的剥蚀作用,宝石矿物被搬运到遥远的地方沉积下来,最终被人类在接近地表的地层里或是河流的河床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的塑造师和雕刻师.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面貌,都是地质作用的杰作.所谓地质作用就是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连接内外力作用的纽带则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我国流行Geography的教学与研究。其实,它是探索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隶属地球科学。中国的"地理"出自对《周易》做诠释的《系辞》——"俯以察於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与"在地成形"。我国地表的物质运动多突发性事件即多灾害。为此,我们要创新中国传统的"地理",为生态保护与减轻灾害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8.
教学分析《山脉的变化》、《沙洲的形成》、《溶洞里的钟乳石》、《人类改变地表》构成了五年级《地表缓慢变化》单元。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形状改变的诸多外力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地热发电     
地下世界是什么样子,好奇的人们不止一次地询问。大作家儒勒·凡尔纳曾带领我们到那里"探险"了一次——《地心旅行记》。如今,我们不但摸清了地球大致的内部结构,还探寻到宝贵的地热能源。地热能就是地球内部的热释放到地表的能量。地球内部包含着巨大的热量,由于这一热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可怕的地震     
《当代学生》2011,(Z4):32-37
我们对自己脚底下在发生的事知道得实在太少。福特公司开始生产汽车,棒球世界联赛开始举办,其时间比我们知道地球有个地核还要长,想到这点真令人觉得怪有意思。当然,人们知道大陆在地球表面像浮在水面上的睡莲叶子似地到处移动的事,还远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尽管不可思议,"理查德·费曼写道,"我们对太阳内部的物质分布的认识,远比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要多。"从地面到地心的距离为63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