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维新派的政治纲领不能概括为“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上清帝一至四书中设计的议郎制主要起通下情的作用,而缺乏兴民权的意义.第五书则主张君权变法成功之后再开代表民权的国会.维新派希望戊戌年立即开设的是制度局.从“设议郎以通下情”到“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表明了维新派政治纲领的不断进步.对维新派政治纲领的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阶级状况和政治形势等原因,而不是维新派的个人境遇.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不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而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中下层士绅或正处于转化之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其思想代表和政治代表,具有独特的阶级属性即“转化性”,而并非通常所说的“软弱妥协性”;由此所决定,维新派主张进行全局性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搞所谓“改良主义”.变法的失败不能归结为维新派对改良这一方式的主观选择,而应从客观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3.
戊戌维新时期,在湖南的开明官绅支持下,维新派开办南学会作为宣传救亡维新思想的阵地。通过学会讲学活动,维新派提倡“文明排外”,开展“学战”,倡明“素王改制”思想,以期于拯救危亡,启蒙大众,推进维新变法。讲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区的维新活动。  相似文献   

4.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皇帝参与和推动戊戌变法,却不属于维新派阵营。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变革,但洋务派要保存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而维新派则要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要学习西方的“法度政令”。光绪实际上是倾向洋务派的,他支持变法,是想借“变法”改变有位无权的傀儡处境,因而对维新派的许多主张虚与委蛇,实际推行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超越他的封建帝王地位  相似文献   

5.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商战”思想更是响彻一时,影响着一个时代。但“商战”思想毕竟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我们逆源而上,便发现了其早期的“寓兵于商”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一八九八年前后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不仅有维新派、顽固派和洋务派,而且还有英美等国传教士。传教士与洋务派和顽固派都有来往,而与维新派关系尤为密切。传教士的活动与维新派的变法活动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解放前有的史学著作认为,英美传教士对于戊戌变法无政治野心,纯粹是“帮助”中国“变法图强”,而解放后论述戊戌变法的专著或论文则一般只揭露其阴谋,很少肯定他们对戊戌变  相似文献   

7.
1.晚清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在一份奏折中写道:“其守旧者,谓新法概宜屏绝;其开新者,谓旧法概宜扫除。小则见诸论说,大则形诸奏牍,互相水火,有如仇雠。”奏折中的“守旧者”和“开新者”分别指 A.洋务派维新派 B.顽固派维新派 C.顽固势力维新派 D.维新派革命派  相似文献   

8.
孙永继 《历史学习》2001,(10):15-16
由于教材编写存在的缺陷及部分教师授课的疏忽,许多同学在学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章内容后,容易产生这样一种误解: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变法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才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革命活动。其实,面对甲午战争的惨败及战后“瓜分豆剖”的危难形势,资产阶级内部的两股政治力量,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救亡图存几乎同时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各自选定的救亡之路上奔走呼号。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颇多微词,认为正是由于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该文并非是探讨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旨在说明康梁等维新派走“自上而下”变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他们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更是由康梁等维新派在戊戌之前所承继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各类报刊中的频繁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笼罩中国思想界那股激荡、热烈而又厚重的气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欲以“民权”来建构新的政治、社会秩序;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则用“民族主义”来向人们传达当时中国思想界所遭受到的外来压迫。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思潮是在有识之士探索民族自强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阶级经世派、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活动中萌生重商意识;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明确提出“商战”主张,其“以商立国”、“商战固本”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重商主义的内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定为工国”及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改革举措。标志着重商主义思潮的形成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在变法“大气候”未能形成条件下进行的。变法“大气候”未能形成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而维新派过激主义的宣传、作法破坏了初步形成的变法“小气候是戊戌变法失败重要的和直接的原因。维新派是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爱国之志走上历史舞台的,但由于没有报国之术,结果不但未能把变法事业进行到底,反而使其迅速失败了。  相似文献   

13.
郑观应的《罗浮待鹤山人诗草》洋溢着变法自强思想,他用诗歌凸显“古今之变局”论和“春秋战国”说的历史观和时局观,作为亟言“变法宜决断”的依据,他在吟咏中所表达的变法自强思想,始终把“改科举”、“设学校”、“育人才”放在首位,在主张“练兵将”、“制军器”的同时,强调“决胜于商战”。其又一特色是明确主张进行以改官制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并有抨击“专制”、向往“民权”的吟咏。“此际朝廷求变法,可如俄日合经营”,郑的这种心声与维新派同调,但他缺少实践维新的献身精神和主体意识,故只是维新论者,还不是维新派。  相似文献   

14.
早期维新派思想家对公司理论的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后期,正当中国公司制度建设被“官督商办公司”引入歧途,国人对“公司”二字日趋反感之时,早期维新派思想家开始了对科学的公司理论的积极宣传。笔者认为,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宣传,不仅为中国公司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增进了国人对公司的理性认识,而且促进了清政府官员对民办公司态度的转变,为20世纪中国社会公司意识的全面高涨和公司经济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宽胜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1):78-80,100
维新运动是十九世纪末维新派掀起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作为维新运动导火线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惨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震荡。维新派痛苦之余。深刻认识到。日本不仅政治制度优越于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文明开化”造就了新的国民、新的理念、新的学识。因而维新派揭开了启蒙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刘焕峰  张波 《邯郸师专学报》2002,12(4):49-54,65
新教传教士为传教而参与维新,戊戌维新派为挽救危亡而推动变法,两者之间交往密切,形同师生,共同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的浪潮。同时,新教传教士的弱点也影响到了戊戌维新派。  相似文献   

17.
“西体中用”是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一个命题。它的基本内涵是,西学自有本末,即政治上的议院为本,经济上的以商为本,文化上的以学为本。中国必须引效其体而行之为用。早期维新派以此与洋务派分离。这又是他们与维新派的一个分水岭。“西体中用”是对“西学中源”的扬弃,扬弃中有继承,继承中有矛盾;它也是对“中体西用”的发展,发展中有突破,突破中有保留。三者都是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立论,西学中源侧重于学不学,中体西用侧重于怎样学,西体中用侧重于深入学等不同层次的西学东渐问题。它们互相联系,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谭嗣同对初步形成的中国近代新闻理论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强调报刊是助兴民权的“权力最大”,可以也应当成为实现维新派政治目标的最重要最有力手段,是其办报思想的核心观点;指出日报为“助人日新之具”,直接关系国人贤愚,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是其办报思想的极重要观点;提出“报章总宇宙体说”的原创性理论,是其为中国近代报刊第一次体风变革贡献的一块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痛悼“六君子”⊙吕俊昌⊙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写了一副挽联,沉痛悼念为变法而牺牲的“戊戌六君子”。这副挽联是: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恰如...  相似文献   

20.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