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果树园》这篇课文,是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三十七章里节选的。 (一) 丁玲是位老作家。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的优秀作品。由于作家本人命途多舛,她的作品被视为“毒草”,因而,青少年对丁玲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很陌生的。怎样恰如其分地介绍作者与这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梗概,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与理解这篇课文是教学时应首先考虑的。  相似文献   

2.
<正> 丁玲早期的创作,指的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前后的作品。从发轫的《梦珂》、《莉菲女士的日记》到《自杀日记》的集成,忠实而又形象地记录了早期丁玲在苦闷、迷惘、徘徊之中奋起追求但又陷入困顿的思想流程。 “梦珂”、“莎菲”甚至“阿毛”、“阿英”是丁玲情绪、直感的物化实体,是丁玲早期自我意识的外化形象,是她思想流程中的特殊符号。如果说丁玲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她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记录了她思想发展轨迹的话,那么研究这些作品,就不能不联系她的个人经历和思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她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独创性。她善于用观照的态度来抒写乱世中普通男女的生活,在作品中营造一种苍凉与坚忍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她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独创性.她善于用观照的态度来抒写乱世中普通男女的生活,在作品中营造一种苍凉与坚忍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5.
我国杰出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生活至今已五十多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她从一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名扬世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探究其因,她各个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对她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丁玲创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及其作品的影响等方面谈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王丹丹 《天中学刊》2004,19(6):63-65
丁玲,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女作家,一位罪名最大、落难最深的女作家。她以其笔下的一个个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蜚声文坛,也为此遭受了无尽的罹难。丁玲的悲剧在于她两难的角色意识:革命家、文学家。她对政治的执着,对艺术的追求的倔强性格,使她如“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相似文献   

7.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8.
咱们中国有一位世界闻名的女作家,她就是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去年10月4日,是丁玲奶奶诞生100周年纪念日。1951年,毛主席在国庆节观礼台上问丁玲:“中国有没有培养青年作家的学校?”丁玲说没有。毛主席说:“那你就创办一个吧。”于是丁玲就创办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鲁迅文学院)。当年,我就是丁玲奶奶的学生。她给  相似文献   

9.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的重要作品,呈现出一位人民作家的创作姿态。小说表现了作家对女主人公贞贞的深挚之爱,和她对落后群众的爱憎交织的复杂的情感态度,对鲁迅提出的“爱憎不相离”的美学命题做了有效的诠释和有力的支持,因此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新批评”方法对于这个文本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从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到1933年5月丁玲被捕,《现代》与丁玲的关系是一个文学刊物和一个知名作家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及时报道了丁玲的文艺活动,刊发了有关丁玲的书讯,多次向丁玲约稿并发表了丁玲的作品;另一方面,丁玲也以自己的作品和批评表现出了对《现代》的关注和重视。从1933年5月至1934年11月,因丁玲的被囚失语,二者的关系演变为单向的授受关系:《现代》通过及时报道丁玲被捕消息、精心编发(搜集)丁玲相关资料、多次刊登丁玲著作广告和组织刊发丁玲创作评论,一再表现出了对丁玲的关注、声援与追念。二者这一“互动一授受”关系,呈现出了30年代“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人”这两个文人群体关系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的重要作品,呈现出一位人民作家的创作姿态。小说表现了作家对女主人公贞贞的深挚之爱,和她对落后群众的爱憎交织的复杂的情感态度。对鲁迅提出的“爱憎不相离”的美学命题做了有效的诠释和有力的支持。因此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新批评”方法对于这个本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2.
“作家的生命在于作品”(丁玲语),而作品的艺术生命,却在于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倘若没有绚烂的时代色彩,它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本文拟就丁玲解放前小说创作所反映的时代特点,谈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无一不是同时代的变革与斗争紧密相连的,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的。丁玲解放前二十年的小说创作,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她的早期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时代风云变化中的英雄形象,但仍然充满了时代的特点。丁玲在大革命失败后,把她最大的关注放在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身世和命运上。她选择了那些在“五四”时代曾与封建礼教拼搏过而活着的“子君”,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在二十年代后期,虽然不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充满了矛盾与混杂:在理论层面上她仍然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她仍然不能避免主题先行、以先验思想决定人物刻画的弊病;在创作本能层面上,她重视对人和生活的熟悉与体验,强调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质疑对题材和生活的等级划分,但在理性认知层面上,她又主张作家要争取下去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丁玲创作思想的个案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不同文学理念的纠结与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丁玲和她的母亲北京第一师范周德耀丁玲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享誉中外的女作家,妇女中的佼佼者。丁玲的母亲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丁玲《魍魉世界》)丁玲走上革命和文学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母亲的影响。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  相似文献   

15.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早期作品展示了她作为自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个性解放意识,在延安时期,读者仍能发现“莎菲式”的个性解放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和个性解放的主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作家很难再坚持新文学初期的自由意识的表达。丁玲的女性化立场受到严重的冲击。文章通过黑妮、杜晚香等形象的解读,指出丁玲晚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开始用政治意识置换女性意识,尽管出现了创作思维的相对矛盾,但仍然充满着女性的“声音”和“语调”。  相似文献   

16.
<正> 丁玲在解放区文学中的意义比任何时期都是重要。就她个人而言,这是她艺术走向成熟,攀向新的高峰的创作阶段;就革命文学发展看,正是由于丁玲为首的革命作家经过左联的不断探索、发展,到此达到成熟并走向辉煌的时期。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丁玲是解放区文艺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丁玲是最早去解放区,(当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同志因病不幸逝世,这是我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人们正以各种方式沉痛哀掉这位文学前辈。《丁玲作品欣赏》(郭成、陈宗敏著)一书,最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表达了广大丁玲作品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深切的悼念之情。书名虽冠以“欣赏”,但并不同于一般的浅析,而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宏观研究出发,通过对丁玲这位在新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微观艺术解剖,力求揭示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大致说来,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人的改变,有时是自觉地,有时却是在无意中完成的一种无法逃脱的历史的选择.对任何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人来说,丁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巨大存在,她的大胆的充满叛逆精神的作品曾经是那个时代最敏感的声音而一度成为“最正统的共产党作家”.1957年,这个曾经被鲁迅称赞为“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的丁玲,被毛泽东“钦点”为中国文艺界最大的“右派”,进入80年代又因为言必称马列,被许多人之称为“右派”.丁玲,这个曾被誉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建国后我们很少再听到真正属于"作家丁玲"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丁玲延安时期的作品,都是描写残酷的敌我战争的现实主义作品,经历生活的重重变故和苦难,她已经是一位现实主义革命作家。但是,一个作家的经历固然重要,而性格,才是决定作品具有独特的作家自我风格的要素。丁玲就是一个乐观浪漫的人,她延安时期的作品,虽然是描写革命,但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她的浪漫主义情结,尽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她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性格进行创作,但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都有其浪漫主义性格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钱雪琴 《文教资料》2005,5(32):150-151
铁凝是一位深懂艺术辩证法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各种艺术元素在对抗的“关联”中,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艺术世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咫尺中表现千里之势,曲与直、热与冷、空白与充实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