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严”派令我痴迷 1980年.我如愿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有一天.我拎着两壶开水路过剧团资料室.第一次听到严凤英先生唱《牛郎织女》,她的声音震撼了我.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深深地镶嵌在我的脑海里。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学习“严”派.那年我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定下这一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到处寻找严凤英老师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梅子 《湖北档案》2009,(4):36-36
那年。当我在小学读书时.正赶上3年自然灾害。我们村里好多同学都缀学回家找野菜、挖树根填饱肚子。我也准备退学。哭着对母亲说:“我肚子饿。”母亲说:“孩子.忍着点吧.妈会想办法不让你饿肚子的.啊!”  相似文献   

3.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我就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去了联合国工作。那时到美国的超市去看。真是羡慕的不得了.当时我想中国人哪一天才能发展到这种程度.我这辈子怕是看不着了。那年我32岁。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前后工作了十年.第一次是1971年到1977年.那时在美国根本看不到中国货。第二次是1985年到1989年,那个时候在美国的地摊上开始有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东西了.但中国大陆的产品仍旧非常少。  相似文献   

4.
军旅如歌     
时过境迁。如今20多年过去.再重新梳理那一小段平淡琐碎的日子,我恍然发现,那是我生命里真正灿烂和值得怀念的片段。那年.我穿了不太合身的新军装,满心欢喜,自觉很像一个军人时.刚18岁。父亲很不信任地问母亲。娃还小,能吃得了那份苦吗?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个不会生活的嫩娃娃。我怀着向新生活进发的满腔激情。看不见父母眉宇间的忐忑与牵棒.一心覃去认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5.
关仁山 《档案天地》2011,(11):60-61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真正的出生日.一个是14岁那年的1976年7月28日。关于我第二个生日,是由于我经历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唐山大地震。这是唐山人的蒙难日.也是所有幸存的唐山人集体的生日。地震的前一个晚上,我利用放假期间,  相似文献   

6.
触网之缘     
陈彤 《网络传播》2005,(1):88-89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机缘巧合。1997年那年,春节长假刚过.我就去一位朋友开的公司作客;那个公司所在的地方,距我现在的住所不到500米.而离现在的办公室也只有一公里距离,那里是现在海淀区苏州桥往西.过了蓝靛厂桥大约100多米.在目前的上河村带。  相似文献   

7.
无论岁月之河怎样冲刷记忆的残片.我不能忘记第一次踏进档案室的那份感迪。那年。我第一次走进档案室,只见门窗紧闭。高高的档案柜,干干净净、中规中矩整齐地排列着,静默中,散发和传递着严谨、陈旧、神秘的气息。行走在档案柜之间的过道.有种巍峨的严肃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8.
卖白菜     
莫言 《档案天地》2008,(3):60-61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相似文献   

9.
卖白菜     
佳运 《出版参考》2007,(5):20-21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11.
我在爸爸吴敬琏33岁那年出生。我妈妈32岁,在北京的协和医院被视为高龄产妇。  相似文献   

12.
曹之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7-348
我于民国三十三年(农历甲申岁,公元1944年)出生于黄河南岸,黄河水哺育了我难忘的童年。总角之年。即嗜书如命。先父在旧社会念过私塾,家里有几册线装书。四岁那年,母亲撒手西去,几册发黄的线装书伴我度过了苦难的岁月。我最喜欢的一本是《绘图千家诗》,这是一册石印本,上图下文。手写体.油光纸。在先父的指点下.我学会的第一首诗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告别演出 借调濮存昕来演的《秦皇父子》是我导的最后一个戏。为什么最后一个戏是这个呢?因为到了1987年的时候,那年我60岁,办了离休手续。我也不想再拖下去了,虽然他们有的人拖了几年.可我还是在1987年整整60岁的时候办了离休手续。到这时。就只剩下一个《茶馆》有时候还演,这个剧组不能不去,大家也都回去了,  相似文献   

14.
老家住在半山腰上,独家独院。我上幼儿园那年,家里养了一只小猫。那年梨花开得正艳时,小猫不再勤快地逮老鼠了,她常常跑到院坝边的梨树下叫个不停,而且叉开两条后腿,红红的屁股不住地往后退。我问对此很冷漠的大人们,她是不是吃了  相似文献   

15.
元宵斗假牙     
那年春节回国,前脚刚到北京,猪木跟着就到。他是我在东京认识的朋友,智商不高,却很厚道。短期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打工度日,年纪不小了,还是光棍一条。猪木对中国文化颇有兴趣.每次听我说起中国,都聚精会神。有一次我说到中国的物价便宜,只有日本的多少分之一,他眼睛瞪得大大的,从此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16.
每当看到家庭档案中的这两张毕业证书。真是感慨万千。思绪又回到了从前。我生于1940年的冬天。在我8岁那年。我进入了沈阳市北市惠工完全小学读书。那时候,  相似文献   

17.
能够欣赏和出版熊召政《文明的远歌》,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幸运。第一次的幸运发生在1995年,那年我编辑出版了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  相似文献   

18.
浙江日报创刊已经60周年了.在我21岁那年,准确地说是1949年5月10日,我在富阳看到新创刊的浙江日报.从那一天起,我的命运就和她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9.
春华秋实     
俸莉云 《云南档案》2013,(12):12-12
18岁那年夏天,我怀着对档案工作的渴望和好奇,来到临沧县档案局,从此与兰台结缘,一走就是28年。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在这里,留下了我无悔的青春和浓浓的档案情缘。  相似文献   

20.
嘴上说说的人生 那年我在离家的时候一个劲地往自己的硬盘里塞《灌篮高手》,我妈一副嗤之以鼻的表情看着我,似乎是在说:“这么大的人了居然还这么喜欢看动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