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石东方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9):12-12,29
备课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备教材、备实验、备学生”.备教材、备实验我们把它称之为“静态备课”,而把备学生称为“动态备课”,很明显,教师只有在备课时采取动、静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仅就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动态备课”.  相似文献   

2.
备课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环节。在“减负”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教师的备课,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教材必须烂熟于心,才能有的放矢地发之于外;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智力水平、学习习惯乃至心理素质等因素,是教师确定教学方案的依据;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修炼”,提高业务能力,则是教师搞好备课的关键。只有在平时备课中兼顾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 一、深入钻研教材 融会贯通把课教“活” 教材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深入钻研教材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好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备课?备课应做哪些工作呢? 一、要备教材。于漪备课法指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需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4.
备课,首先要研读教材。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导游”自己还不熟悉路,那怎么行?教了十多年的书,细细想来,每每研读一篇教材,我大抵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三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备课备什么     
翻阅一本本备课本,发现很多教师备课都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会”或“掌握“什么知识,稍涉及的是“能力”、“意识”或“品质”等。再观其课堂教学过程,多是将其备课时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至于那些稍涉及的内容则变成了备课时贴上的标签,大都未能真正落实。这些备课与传统备课相比,只是在教学目标中多了些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的话语,至于课堂教学并没有实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该文介绍笔者对“驾驭教材”内涵的理解,以及驾驭教材对优化课堂教学、争取优良的教学效果的作用;具体介绍了在备课过程中所认真遵循的两大方面的基本方法、五个步骤和一些深切的备课感受。  相似文献   

8.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个例子,它仅仅提供了师生交流与交往的平台。备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师“教”的需要,更是为了学生“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走出教材”,  相似文献   

9.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备课要求,“挖掘教材,”更要“开发教材,”“挖掘生活常识,”“搜索信息,”探知学生想法,备“导法”等。  相似文献   

10.
讲课就要备课,备课就是设计如何讲课,我们教师都耳熟能详“备课三要素”: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我看来,研究教材的同时就在研究教法,研究教法的同时就在研究学生。因为一个教师其教学的对象本来就是学生嘛,备课就是设计用什么样的教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不看对象,无的放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所以,这“备课三要素”在理论上可以分着说,实际上在真正认真备课时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本从分析教材的作用、教材与教科书的关系、教材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入手,说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在于增加课时,而在于如何优化使用教材,以教材为媒介,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作通过对新教材的实践,提出单元“整体备课、统筹安排,重点突出,适时选材”的“十六字”的教学思路。说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师生创造能力相互发展的可能性与实际效果。同时希望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并以此为契机,学会评价教材,使用教材,成为教材开发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教材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我们备课、上好课的指引“航标”。  相似文献   

13.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它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新教师,上课的“甜”必须来于备课的“苦”。然而,一些新教师在备课中对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不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现介绍如下。1 备“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是单纯地将教学内容作解释、疏理、安排、写出教安。更重要的是确定教学的要求,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理  相似文献   

14.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状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三大建设之一。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要“用教材学”。教材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备课、上课等环节,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研究与传统教材有了很大变化的新教材,又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师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个‘用’。新课程要求更新教学手段,教师就要学会使用多媒体做课件,还要动手制做新教具。新课程要求:课堂不能“满堂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把这些想法贯穿在备课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于是也就确‘了以下几点浅显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教材是“金科玉律”,是“圣经”,是“范本”,是“载体”,是“例子”,是“材料”……不同的老师,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对教材的使用就更有天壤之别,传统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不管怎样“,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笔者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根本,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础。但是,教师在备课时有个误区:抄袭“教案”花时多,钻研教材花时少;讲究“教法”花时多,探究“学法”花时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框架式备课”是在教师个体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涵盖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教学模式、主要环节、作业布置等内容的备课框架,并经备课组讨论确认,形成可供每个教师使用的“校本教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的教学准备过程,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起看奠基性的作用。而在传统观念中,备课仅是局限于课前的直接准备~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下的备课领域要宽广得多,要求教师有“终身备一课,一辈子在备课”的精神。对此,备课要从备“隐性课程”、“角色理念”、“文化意识”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备课前自然要“钻研教材”,钻研方法之一是读。但是,“教材化”阅读是没有自由的。  相似文献   

20.
“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教师“大脑联网,资源共享”。由于农村中学基本上实现了专任教师授课制,同科教师多达10人,少则6人,可在集体备课时就教材、教法乃至学生的创新能力诸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崭新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