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是流派众多,百花齐放。呈现一种繁荣热闹的局面,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怪奇诗派,并且今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唐人创作的咏侠诗却极少关注。往往将它看作边塞诗的内容之一。如果说隐逸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在唐代的发展和繁荣,战争和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形成和繁荣,那么唐代的任侠风气则产生了波及整个唐代社会的咏侠诗。  相似文献   

2.
唐人·唐诗     
唐代是诗的朝代.唐人爱诗,诗也钟爱唐人.唐代的各个阶层上至皇族、官僚,下至普通士人和百姓都爱诗、吟诗,传播诗歌,尊崇诗人.唐人爱诗,是诗化的唐朝,诗化的唐人.  相似文献   

3.
唐人山水诗约占《全唐诗》的1/15,在各类题材中居首位。唐代道教所宣扬的“净泊自守”思想,在道者的山水诗中,主要借游仙和步虚来表现;唐代诗人,如孟浩然、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的山水诗,也蕴蓄着深刻的“道意”。  相似文献   

4.
文人漫游是唐代颇为流行的社会风尚,江南地区是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表现江南清新秀丽的诗歌构成了唐代山水诗的重要内容。江南自然风物对唐人创作有直接感发作用,其作品融入了他们丰富的人生情趣与感悟;同时江南文化特质对他们的审美倾向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漫游江南与江南山水诗歌创作成为唐代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阙”(政治舞台)与“山水”(自然家园)是传统文人最重要的两种情志选择,影响着他们的命运悲喜。本文从唐代山水情志诗入手具体探讨这两种看来矛盾而实际相反相成的选择对唐代文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然是文学的最初表现对象。神话中对自然的表现并不是以审美的形态出现的,将其纳入审美视野并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一起的,则是从《诗经》开始的。之后,汉魏六朝作家全方位地关注自然,开了山水文学之先河。到了唐代,以孟浩然、王维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把自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感受生命的活力,抒发对自然的独特慨叹,将山水文学推上了顶峰。宋人全面继承了唐人的山水精神,同时又刻意追求寓意于物,使自然、人生高度融合,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精神的体现。绝句《望天门山》作为唐代山水名作,反映出李白独特的文化个性,也代表着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诗人以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天门山的动态、雄奇之美,寄寓了主体崇尚自然的性情和炽热的人间情怀。对山水的痴迷、游览和刻画是李白一生精神活动与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在诗中,自然被李白生命化、艺术化,具有了崇高美,展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与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9.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庚肩吾是名的宫体诗作家,传世诗内容丰富。他的应制诗和企慕隐逸诗多以山水描写为主,对唐代山水诗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是继承永明诗歌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为唐代近体诗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才性"、"性情"之辩是魏晋六朝时期形而上学领域持续争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对先秦两汉以来传统的心性问题的延续与发展.魏初的"才性论"只论情性之用,至"才性四本"才对"才"、"性"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而学理发展的趋势则是对"性"的概念进一步作本源性的追溯,"才性之辩" 因此在逻辑上发展为"性情之辩".六朝哲学家们进而将此外化为各种具体问题,产生了新的哲学视角与理论.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构建了以“以太”本体论为基础的自然人性论 ,认为 ,性为“以太之用” ,本无善恶。在“名”的条件下 ,应以人的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为“善” ,否定了儒家的先验的性善论。张扬人性 ,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并以“仁———通———平等”的伦理模式 ,冲决纲常名教的罗网 ,从而开启了中国人性思想的近代变革。发掘其人性思想的丰富内涵 ,仍有借鉴和启迪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观念反映了传统的宇宙观,它架构了人类认识由自然到社会的文化桥梁。远古先民的天人关系带有依附自然的色彩,秦汉以来的天人关系探究添加浓郁的道德因子。历代失意文人借诸天人合一来获取心灵的满足,侧重人与宇宙的关系来展示其诗性智慧。天人关系铺设了传统文人对宇宙大化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脉络,天人关系的生发、演绎路径构成古代文学与道德的契合之基。  相似文献   

14.
传统实体化的目的论很难脱离神学的窠臼,康德把自然目的论变成了一条具有调节性作用的思维原则。在这条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整个大自然看作是一个以人的道德为终极目的的系统并由此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由于这条原则在康德那里并不是关于自然的客观知识,而只是像人这样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对自然所应该具有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nature experience among 1433 children and adults in Chengdu, China. Utilizing a standard measure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ified to be culture- and age-appropriate, we found almost universal agreement that nature should be protected. Although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older groups were less likely to enjoy experiences in nature compared to the younger ones, this was not reflected in a reduced appreciation for nature, which was high in all age groups. Within each category of student, age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knowledge but decreased enjoyment of nature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contrast, among the adult residents, increasing age was associated with less objective knowledge but with more liking and concern about nature.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at incorporates time in nature in order to fost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behavior as well as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7.
人性论历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性善还是性恶的观点上争执不一。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于是,在"性善论"基础上,构建起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相似文献   

18.
1898年《天演论》的出版在清末思想界"炸响惊雷",它对清末初创的中小学课程也有显著影响。1902年我国正式设立中学博物课,最初5年内出版的中学博物教科书中进化理论却几乎阙如,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博物课程的宗旨、《天演论》作为政论传入有一定关系。1907年之后,尽管博物课程的宗旨依旧,有些中学博物教科书中却开始有独立章节介绍进化理论,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进化论进入博物教科书的过程,是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具有"比较价值"的体现;它的出现,是《天演论》的出版惊雷炸响后降落的春雨,对提高博物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培植国人的科学理性,促进进化观念乃至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思想中蕴涵较丰富的自然观,并被其后学光大发扬。老子的思想中含有天道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宇宙创生于无、预见未来生态环境恶化等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