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肉搜索”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但是由于未能区分事实层面的“人肉搜索”与规范意义上的“人肉搜索”,导致当前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作为法律规制对象的应当是“人肉搜索”中的具体行为特别是搜索后行为而不是“人肉搜索”本身,将“人肉搜索”在立法上予以规定是一个伪命题。“人肉搜索”是否法律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司法问题,而不是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完全可以解决“人肉搜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量网络“人肉搜索”案例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利弊,从而得出对于“人肉搜索”的态度:少一分鲁莽,多一份冷静。  相似文献   

3.
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困惑》中指出,人肉搜索就是指更多地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通俗点说,就是变枯燥乏味的个人电脑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群体性搜索,一旦有人提问,现实生活中的知情的网友便有可能将搜索对象的一切信息在网上罗列出来。人肉搜索尽管速度没有机器快,但信息的匹配和全面是机器是无法实现的。然而,天使和魔鬼也就是一线的距离。而人肉搜索在给信息传播带来贡献的同时,加入了很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时代,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符号为中介的“人肉搜索”实现了交往史上的伟大变革。在现代价值体系中评估“人肉搜索”的伦理得失,探索“人肉搜索”主体道德自律的途径,对于倡导一种积极的公民自由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是一种人工搜索引擎,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身不能进行道德评价。但是,很多人肉搜索是网民在就某一事件或当事人进行道德评价。也就是说,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人们道德评价的平台。网民可以用理性的道德评价对人肉搜索的事件进行判断.以避免人肉搜索走向网络暴力的极端。本文将用道德评价这一伦理学基本概念来探讨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游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虚拟的,当“人”成为被搜索的对象,它对人造成的伤害却是真实的。本文简要回顾了已发生的“人肉事件”,分别从当事人和网民,网站和传统媒体的角度做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呼吁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和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素质培养。使“人肉搜索”在网络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更多的人服务。  相似文献   

7.
从频频发生的“人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之间呈现出一种结构依赖关系,互为幕后推手,两者之间的共谋作用一步一步将当事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试图就此对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来,人肉搜索一个词频频在网络上曝光,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巨浪的热门事件大都是因人肉搜索而起,人肉搜索已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社会化网络行为,而人肉搜索在成就其强大的传播效应的同时,亦引发了人们对它的质疑和困惑。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时下引发社会担忧的网络“人肉搜索”进行界定,分析其负面影响,并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支配权保护的角度,对“人肉搜索”中的维权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析网络“人肉搜索”的监管和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良知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从法治、德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以及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等途径对“人肉搜索”进行监管和引导,对于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人肉搜索的含义及其利弊之辨 “人肉搜索”是在现代信息科技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参与者以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引擎获取既成信息的方式,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定制,从而通过人丁信息汇聚的形式寻求答案,传递资讯,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一种搜索过程和搜索体验。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人肉搜索”催生了大学生网络自发秩序行为研究.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人肉搜索”是典型的自生自发秩序、作为网络自发秩序行为的“人肉搜索”需要何种规则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学理思考,深化对大学生网络自发秩序行为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肉搜索引擎作为一种便捷的网络时尚成为时代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代表,成为人肉搜索的活跃分子。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人肉搜索引擎的时代特征,探讨人肉搜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面影响,提出解决对策,力求网络教育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萨苏 《八小时以外》2014,(11):96-99
“人肉搜索”是这个时代在网络上经常发生的事情。在一些引起公愤的事件中,那些平时新闻报道中的“某人”经常被千万网民进行人肉搜索,最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然,因此引发的侵犯隐私权问题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最早诞生于2001年的猫扑论坛。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人肉搜索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之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人肉搜索事件涌现。欢欣鼓舞者有之,忧心忡忡者有之,双方爆发了激烈的论争。因为人肉搜索不仅不能承担救赎的重任,反而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并且因其娱乐化,人肉搜索的道德假象更加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客观、冷静地看待人肉搜索是我们作出评价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与主流媒体相比,“人肉搜索”的话语表达方式带有很大的“反常规性”,也一直遭到业界和理论界的指责和叫停,但是“人肉搜索”在主流媒体的语境下给公民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网络事件在不断提升其自身社会认同的同时也遭到了有关人士的批评.但是“人肉搜索”在信息源的开掘、媒介及社会道德水准、隐私权、舆论监督、话语权等的体制性突破方面为我国的媒介生态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热点综述】 “人肉搜索”的出现,把网络上传统的不见人、不闻声的信息搜索,转变成了人找人、人问人、人盯人、人挖人、人查人的互动查询和寻找拷问,人肉搜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将现实世界上费尽气力也找不到的答案和真相公布于众,并将其“道德定位”。2008年3月29日,郑州媒体报道,两名14岁女生在“保罗国际”店里剪发后,被要价1.2万元,两人借了十几个同学的生活费才交上这笔钱。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后:网友启动“人肉搜索”,公布出保罗国际的注册信息、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以及汽车牌照等,进而发展为到店门口聚集并打出标语等。如果人们一味地期待用互联网上“人肉搜索”的道德力量,来干预、维护并实现对社会不公的“正义讨伐”,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要以搜索人为主要目的的搜索引擎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但伴随着这种搜索的盛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产生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我们应当从伦理道德的视域去考察它、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探究其健康发展的路径,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让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夹缝之间的“人肉搜索”在社会道德和公共事务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有巨大的潜在商业开发价值,目前出现了收费型、塔基草根网型和淘客推广型等模式。这些开发模式的运行,提高了人肉搜索内容开发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人肉搜索经济的发展。但人肉搜索商业开发还具有许多负面效应,如拍卖私人信息、利用人肉搜索开展不正当竞争等,损害了人肉搜索的公信力,所以人肉搜索的商业开发应严格限制在经济领域,并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