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跨世纪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是一项发展科学技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振兴国民经济的重大举措。本从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正确处理好新老合作交替、思想素质与业备素质、个人与集体、大胆选拔与严格要求、“土”“洋”之间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跨世纪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2.
《神州学人》2000,(5):46-46
云南省“跨世纪人才工程”自1995年实施以来,始终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面向国内外广泛招聘云南省紧缺急需的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1999年止,云南省“跨世纪人才工程”已遴选了175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进入培养。几年来,这些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在我省科学技术研究、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中顽强拼搏,  相似文献   

3.
<正> 裴炳南生于1956年,1982年1月获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评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  相似文献   

4.
《现代英语教学论——理论与实践研究》作唐祥金,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在读博士,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二期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镇江市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镇江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科技标兵。  相似文献   

5.
留学新闻     
为进一步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努力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国家人事部提出了旨在造就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百千万工程”。这项计划要实现的目标是:到2000年,要造就出1百名45岁左右,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技界享有盛誉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造就出1千名45岁以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出1万名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跨世纪学术梯队建设述论内蒙古大学徐晔“造就一大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这是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举足轻重的战略决策。国家教委则从高校是人才荟萃,我国科技发展重要基地的实际出发,把培养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艰巨...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跨世纪科技人才队伍的关键是学科、专业技术带头人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而加速培养科技人才队伍的关键是培养造就一支学科、专业技术带头人队伍。因为有了优秀的学科、专业技术带头人,他们才能率领各学科、专业技术领域的广大科技人员去占领某一学科、专业技术领域的前沿阵地,去迎接跨世纪高新技术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国防科工委部队建设的需要,实现国防科工委党委《关于加强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意见》提出的“争取到本世纪末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队伍”的目标,国防科工委日前制定下发《“1162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办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科技强军战略思想,根据我委部队“九五”建设计划和科研试验任务发展的需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发挥各级总师和专家系统的作用,发挥院校和培  相似文献   

9.
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世纪之交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又可谓是其“重”中之“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很多重点高校,陆续出台了一连串的政策措施,例如设立“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培养100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学术大师,1000个跨世纪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0000个中青年学术骨干)、“十百千”工程(即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培养10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学术大师,100个跨世纪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000个中青年学术骨干)等等。旨在集中一些教育经费,给入…  相似文献   

10.
庞维 《神州学人》2005,(12):32-33
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和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中国科学院,着眼于构建21世纪国家科技队伍,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大力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早在 1994年推出的“百人计划”,就是我国启动较早的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之一,是为建设跨世纪的科技创新队伍尤其是学术带头人队伍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培养、造就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的问题在世纪之交,国家已把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1995年底,人事部、科委、教委、计委、财政部、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七个部委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联合下发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到本世纪末,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接着全国各地区、中央各部委都制订了跨世纪人才培养规划。例如…  相似文献   

12.
加速“三高”人才培养武连顺加速培养跨世纪的“三高”人才是世纪之交的紧迫任务,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21世纪的脚步已清晰可闻。”在世纪之交,我们面临的形势是:科技腾飞,充满挑战。由此可见,培养跨世纪的学术专业技术带头人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哈尔滨...  相似文献   

13.
马吉保———一个40岁刚刚出头的普普通通的回族中学教师,竟有那么多荣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自治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近日,记者特意采访了这位现任宁夏吴忠中学副校长的数学高级教师。三年准备卧薪尝胆198...  相似文献   

14.
发挥留学回国人员优势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兼谈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途径晏焕平,唐昌飞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这是我们专业技术干部管理部门人才培养的一项中心工作。我们觉得,在充...  相似文献   

15.
关于培养学术带头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带头人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 ,因为在国外高校似乎只有“教授”或“老板”的概念 ,没有特别的“学术带头人”的称谓。这可能是因为国外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教授自然就是学术带头人 ,甚至就是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用不着特别强调他们是“学术带头人”。但在我国高校“学术带头人”却是一个耳熟能详、令人肃然起敬的头衔 ,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学术带头人对于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学术水平与成就、学校的知名度以及凝聚优秀生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或“引进”学术带头人是当今中国高校领导和教…  相似文献   

16.
《神州学人》2001,(8):51-51
为促进中科院西部及边远地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形成一支跨世纪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促进中科院西部及边远地区单位科技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及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中科院特制定“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目标 到20世纪末,共选择支持100人左右,每年选择不多于20人。“九五”期间,中科院财政安排“西部之光”专项支持经费控制额度1000万元,每年200万元,每人平均支持经费额度10万元左右。 “西部之光”计划是通过支持项目(课题)达到培养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研群体,为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属于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第二层次,是对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一个支持计划。这个计划由过去的"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四个人才计划集合而成,主要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搭建台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何岩 《神州学人》2000,(4):9-10
1994年,中国科学院作出决 策:数年内,筹集数亿元人民币银 供数百个高级研究岗位,在国内外 聘数百位优秀年轻人才,以加快造就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步伐,即“百人计划”。这个计划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6年来,先后有 1000多位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报名。截至1999年上半年,已有224位学者竞争入围。他们之中60%的入选者来自国外。 1996年,中国科学学院从开发西部、发展西部、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旨在为西部地区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西部…  相似文献   

19.
浅议跨世纪学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中的几个问题郭学尚如何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近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主管部门到高校内部,在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这一战略问题上,已逐步形...  相似文献   

20.
王宗军,男,1964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学士学位,1993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入选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学者"计划(武汉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1997年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带头人,1998年评为博士生副导师、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0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评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员,2003年评选为湖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