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儿出版竞争日趋激烈,世纪之交,社会超速变动,这种竞争更为激烈,具体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媒体崇拜"到公信力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有才 《青年记者》2006,(23):41-42
“媒体崇拜”不是公信力 “媒体崇拜”在我国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其基础是化缺乏对化的渴求,主流是信息缺乏对信息的渴求,尖端是思想缺乏对思想观念的渴求。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广泛刊登各种指示并要求受众进行学习,其宣传作用被广泛而巨大地使用,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媒体,而是承担了一定“政府件”作用,很多人甚至要在媒体信息的字里行间读出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地位被时局抬升,“媒体崇拜”广泛存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媒体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是党和政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报纸上这么说的”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宏观引导舆论与适度社会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舆论的瞬息变化,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那条不断流淌的河流,我们接触的舆论既是它,又好像不是它,舆论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变化实在太快了。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的社会动员的职责,亟需整体上把握得当,因为必须要以舆论波动最小幅度的代价,换取改革的成果。改革开放,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动,而任何变动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动员。我们党有着丰富的社会动员的经验。当年毛泽东谈到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时,就非常看重“政治上动员军民”对于持…  相似文献   

4.
李昌粼 《兰台世界》2014,(3):140-141
春秋时期,晏婴提出了“心平德和”的思想,将音乐欣赏与治国之道联系起来。这一思想认为,乐音的和谐能够使得音乐更为美妙,君主若懂得欣赏和谐之乐并以乐理为准治理国家,就可以达到“心平德和”的音乐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高屋建瓴内容深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工作的理论总结和深刻论述,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新的表述。《讲话》立足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历史背景,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政书“十通”中的清代黑龙江经济史料十分丰富,这是研究清代黑龙江经济与历史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笔者悉心整理了农副业、矿产业、轻工业、商业诸方面的史料,从而较全面、系统在展现了清代黑龙江的经济概貌。希望能从这一扇扇开启的历史之窗中,对改革开放中的黑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历史研究,有所借鉴,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郑姗姗  白青泽  李娜 《大观周刊》2012,(25):168-169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取得飞跃性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亿元1,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升到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那么,如何在高校中深入贯彻“勤俭节约”这一要求,并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高校建设的关键内容成为我们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互联网传输技术、电信技术分别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并且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独立网络,为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上述三种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我国人民群众对多元文化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一种崭新的、更为高端的技术——将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融合成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用一条线路(一个网)就可以实现看电视、打电话、上网等多种功能(对用户而言)的“三网融合”技术。这是现代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顺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陈静  夏仁茂 《大观周刊》2011,(49):33-3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改革关键期、发展机遇期、矛盾突显期。在这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不但越来越重要,而且越来越难做。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迁,中国新闻事业无疑在中国历史上写下生动而深刻的一页,而作为具有“灵魂”和“旗帜”意义的新闻评论,在这历史的一页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社会经历深刻转型的30多年中,新闻评论经历了从内容到形式、从功能到格局的全方位变化,这些巨大变化既是社会变动的产物,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如何准确地确定图书印数,既无积压,又不脱销,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已破解这个难题。日本是出版业和资讯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但由于部分出版物不适销,每年约有30%的书刊被退货,日本出版业者痛苦地称之为“退品公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一部分图书实行“看样订货”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盲目订货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图书不适销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出版发行界携手努力,寻求脱困之道。回顾建国后订货制度的沿革和变化,对改进工作也许会有所启示,这是引发笔者撰写此文的缘由。  相似文献   

13.
王强 《大观周刊》2011,(37):36-36,25
李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思想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侯王与庶人同等”,“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等一些惊世骇俗的思想理论,使他成为让道学家们十分痛恨的“异端之尤” 。李贽异端思想的产生绝非偶然,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当时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李贽的个人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加以考察。两者在历史的安排下相遇并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这一系列反叛思想得以借李贽之口说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少儿读物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提出,尤其是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都高屋建瓴,与时俱进,从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变化的战略高度对新时期的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我国出版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少儿读物出版工作,如何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做好工作,是每一个少儿读物出版工作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新形势的要求与少…  相似文献   

15.
蒋建国 《新闻记者》2023,(7):89-100
后五四时期,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学生数量有着显著增长,官方对儿童阅报教育的推动,以及对中小学读报活动的推广,使报刊在学校的普及程度大为提高,学生成为报刊读者的重要群体。报刊作为“知识纸”、“思想纸”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重要影响,而时局的变动,使学生对报刊传媒更为关注,他们对时政新闻的阅读与感知,有着复杂的心理变化、情感体验与思想历程,也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新闻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网络媒体的出现,我认为是所有变化中最重要的。对我们新闻人来说,在当今这个变革的时代,突发事件越来越多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成为社会变动的“显示器”。由此,我们面临的是怎样认识和运用好互联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经过34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排在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改革就会有存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问题表现的更为复杂,更加难以解决,我国传统的社会问题解决机制在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针对个案的社会心理介入不深,这就为以助人宗旨的社会工作引入提供空间,本文就以社工介入社会问题解决路径进行分析,找到更好的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更好的服务改革开放的大局。  相似文献   

18.
赵静怡 《大观周刊》2011,(25):16-16,15
孔子思想是由“礼”到“仁”的演变路径。孔子在吸收和损益周礼备性原则的基础上,吸纳前人“爱亲之谓仁,利国这谓仁”的观点,把它周礼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但又不囿于礼,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中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最终形成了自己由“孝悌为仁之本”到“爱人”至“克已复礼”的仁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之初,曾有一位学者把中国新闻媒体和西方的新闻媒体作了比较,然后提出了一个结论:我国的新闻媒体只报喜不报忧(这当然主要指文革及文革后期),缺乏舆论监督,好比是“喜鹊”,而西方的新闻媒体反面报道多,舆论监督力度大,好比是“乌鸦”。  相似文献   

20.
崔文君 《大观周刊》2012,(6):15-15,2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我国古代思想发展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历史事件是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它带着时代性应运而生.同时又深深影响着自此以后的各个时代。它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所谓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