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夫九品中正制设置的指导思想、九品中正制与士人入仕途径之间的关系两个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讨论.提出封建政府置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当时在官吏选拔问题上的一些弊端而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九品中正制并非单一的官吏选拔制度,就士人入仕门径而言,较之两汉并无多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为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本文试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益 《新高考》2010,(3):33-34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是古代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形成了特有的发展轨迹。研究分析其发展规律将有利于把握历史,并为完善现有的公务员选聘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时间所限,教师往往会很笼统地阐释历史概念和史实,教学目标的实施会打折扣,学生也会因此而产生模糊的认知,甚至以偏概全地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分析科举制:通常情况下,教师大都首先让学生了解其形成时间和选官依据,然后侧重对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分析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就科举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科举取士制度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也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批判的结果,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的勃兴。科举一经产生即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对科举制与教育关系审视的同时,今天应注意改变功利的教育观和考试观,树立科学的学校评价观。  相似文献   

7.
一百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以后,为办“新学”,我们时而学东洋,时而学西洋:解放后.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又全盘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那么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可以说,自废除了科举制以后,我们根本就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从历史上说,西汉时期形成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都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这些体制在其初期.无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发展,都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惜到后来都被推向极端.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其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考试制度体现在选士考试制度上。文章对中国古代选士考试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力图探寻考试制度变迁的规律,基于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分析,从制度变迁的动力视角对考试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小说中“进士与妓女”的母题之滥觞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至唐代出现了专事描写妓女与土人盘桓酬酢的诗文小说,它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之后的产物,也是中古土人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旨在剖析其文化背景及审美取向,并兼及其在后世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士族,由于其历史变化而成为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有关士族的记载仍不绝史册。另方面,九品中正制的废止和科举制的实施,按官品占田的规定和荫客制、部曲佃客制的消失又使士族失去往昔的几大支柱,似乎士族已徒具虚名,不成其为特权地主。因此,有的同志主张对唐代地主阶级已不宜再袭用士族和  相似文献   

11.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不同科目选举人才的制度。它产生于隋开皇年间,从此取代了魏晋以来凭血缘门第选人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举荐制度的一个变革。科举制的产生,是地主经济高度发展与中央集权加强的历史必然。随着大一统的隋、唐帝国的出现,科  相似文献   

12.
贪污腐败问题与选官制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客卿制度;秦,皇帝直接任免;两汉,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至清,科举制.虽然这些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而且,它们也没有解决腐败问题.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当代廉政文化的建设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取官吏的制度。汉代仅有考试取士的方法,但尚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袭继的九品中正制,尔后逐渐建立通过考试取士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臻完备,形成了四级考试制度: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又称童生试,是考生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应试者无论年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影响深远,此历史阶段,门阀士族入仕途径的变迁记载了门阀制度的盛衰历程。"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是这段历史时期门阀士族进入仕途的两大主要途径,这两种入仕途径与门阀制度的盛衰存在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科举制是中国帝制时代最为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由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身,将中国帝制时代维持在一种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和清朝。隋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正式创建了进士(1)科,学界普遍  相似文献   

16.
门荫制在秦初已露端倪,西汉时逐渐制度化(时称任子制,东汉仍沿用任子制度)。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门阀士族政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被门阀士族所操纵。隋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首开科举制,门荫并未废除。到了唐代,门荫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前代更加完备。今笔者不揣浅陋,就有关典籍记载,试对唐代门荫制实施的概况作初步探讨。一、唐代门荫制概略唐制,入仕先要叙防。关于门荫入仕者的叙防,有明确规定。《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制下》(《唐会要》卷81、《旧唐书>卷42《职宫一》同)云: 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  相似文献   

17.
<正>两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选拔政府官员的两种重要制度。一、察举征辟制1.含义察举征辟制是两汉时期朝廷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由察举、征辟两个不同部分组成。所谓察举,就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吏,在他们各自所管辖的地区内,将他们认为有才干、品行好的优秀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委任官职的一种制度。察举制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是两汉时期选拔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不  相似文献   

18.
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论争由来已久,诸位史家各陈其说、各尽所能,将对“九品中正制”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但在根本问题的讨论上,诸位史家的意见其实并不矛盾。该文在综合诸家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对“九品中正制”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