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他的乡愁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饱含着对乡土中国的怀念、对文化中国的依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余光中乡愁诗“中西融合”的诗风在台湾现代诗坛独具特色,扩大了乡愁诗在中国诗坛的影响,在台湾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台湾当代诗坛上,余光中是一位与缪斯订了白头偕老盟约的诗人。他同时又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感与传统感的歌者,他隅居于海上小岛,歌声却常常飞向他生长于斯的大陆。他数度道游讲学于欧美,但他的心魂却留在东方,并没有和他一起远走。他的乡愁真是太深太重,使得他随时随地都要触发。他登美国丹佛山、落基山,蓝天白云、怪石白雪,美则美矣,但他却感“心寒眸酸,不是滋味”。而他所有的思古怀乡之情全然浓缩于《乡愁》和《乡愁四韵》两首小诗中,这两首诗中一字不饱含深情、浓缩爱意、直把人拖曳到一个绵密索绕的诗美境界。诗人余光中19…  相似文献   

3.
“乡愁”是中国诗苑园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容旅居海外,乡思日深。他们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又新意叠出。现将品读他们的《乡愁》诗两首之偶得,不避卑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2003年12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这几句被外界称之为“温氏柔情”的话语,引自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和国民党元老派于右任的《思乡曲》。这些诗在台湾颇为流行,被称为“乡愁诗”。本刊特约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家丘峰为大家谈谈台湾的乡愁诗。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大家言必称"乡愁诗人",因为他1972年写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诗传遍了大江南北。余光中说,这些年来,《乡愁》几乎成为我的名片,《乡愁》在海峡两岸大受欢迎的程度实在让我感到惊讶。其实,他在同时期写的另一首诗歌《雨声说些什么》也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而且《雨声说些什么》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受读者的喜爱,我认为它应该可以成为乡愁诗的另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6.
<正>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原是主张西化的,在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走向了"回归",他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他是一个感情丰富而深沉的诗人,他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都极为细腻、柔绵,《乡愁四韵》便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上,有一首流沙河的诗歌《又是那一只蟋蟀》,在诗正文前有这样的一句话:“台湾的 Y诗人……”, Y诗人是谁 ?他就是广为人们传唱的《乡愁》一诗作者,台湾著名的学者、评论家、散文家、诗人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祖籍福建省永春县。 1928年生于南京, 40年代末曾先后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外文系和厦门大学外文系, 1950年 9月插班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毕业后,曾在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1958年 10月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湾后任台湾政治大学西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8.
在余光中数量众多、风格多样的诗歌中,怀乡思亲之作占有突出地位。生于大陆、长于大陆而后辗转定居台湾的余光中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诗歌之中,写下了许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思乡之曲。其中创作于1972年的抒情小诗《乡愁》影响深远,曾被谱曲广为传唱,深受海峡两岸人民喜爱。大陆著名诗人流沙河曾在集会上多次朗诵这首诗,每次都激起强烈反响,他赞叹此诗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  相似文献   

9.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诗作《乡愁》意蕴深刻,脍炙人口,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选自《余光中诗选》)余光中,台湾诗坛著述最丰的一位学者型诗人,生于南京。1948年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开始发表诗作,次年转入台湾大学外文系,逐渐成为台湾诗坛的重要诗人。著有《舟子的悲歌》(处女作)《莲的联想》《五陵少年》《白玉苦瓜》《紫荆赋》等十几部诗集。作为一个在台湾成熟的诗人,余光中本来是一…  相似文献   

11.
“乡愁”是中国诗苑园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容旅居海外 ,乡思日深。他们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 ,又新意叠出。现将品读他们的《乡愁》诗两首之偶得 ,不避卑陋 ,以飨读者。一、意境美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都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 ,选取了借以寄托情怀的意象 ,表达游子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余诗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对应 ,把母子之思、夫妻之爱、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思乡之情巧妙地串连起来 ,一层深似一层地抒发浓…  相似文献   

12.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第二届"台湾论坛"发表演讲。在演讲结尾,余光中与台下的听众互动,共同朗诵了他的名诗《乡愁》。有人问他《乡愁》有没有下文?年近八旬的诗人幽幽地吟道:  相似文献   

13.
阅读练习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余光中:一生一世永远斩不断的乡愁王钟的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很多中国人都会背诵他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大陆和台湾因政治原因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  相似文献   

14.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动荡岁月中度过的,抗战时随母亲颠沛流离寄寓四川重庆,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1950年去台湾。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相似文献   

15.
有游子就有乡愁。乡愁成为历史悠久的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几十年风雨,一湾海峡的阻隔造成人间悲剧,“乡愁”成为台湾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余光中的《乡愁》是无数台湾乡愁诗中的代表作。了解诗人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 余光中1928年9月生于南京,1938年作为流亡学生几经辗转到达重庆。1947年高中毕业考入金陵大学,就读于外文系。1948年随父母迁往香港,不久即往台湾。195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52年入伍,1956年退役任教于东吴大学等校。1958年赴美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大将,在中国当代诗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从题材与内容来看,乡愁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诗人的诗作中,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乡愁诗,他的乡愁诗约在百曹以上,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  相似文献   

17.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写的思乡之歌中的一首。余光中是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后任大学教授,主讲英文诗及现代文学。著有诗集多种。《乡愁》选自1982年第2期《名作欣赏》,这首诗精短却不乏韵味,在鲜明的意象中寄寓了诗人炽热深沉的情感,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其《乡愁》一诗有着孙犁先生所言的“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般的美学意味,真正反映出了他的文学功力颇深。现从以下三点《乡愁》一诗的美。  相似文献   

19.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赋诗作词,泪透纸背。又有多少游子离人羁旅他乡,梦归故里。那份深沉浓郁,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不绝。且不说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显雏形的《诗经》中的乡愁诗,也不说汉代得到长足发展、唐宋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乡愁诗,单说今天台湾诗人笔下的乡愁诗。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已半个多世纪,两岸同胞至今仍只能隔海相望,咫尺天涯,两地相思,“怎一个愁字了得”,所以,乡愁也就成了台湾诗人情有独钟的创作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当我死时》《舟子的悲歌…  相似文献   

20.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