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双昧互证的知觉性认识、隐蔽观者的精神性实质以及睡梦、游戏、光等象征意象,对印度现代“圣哲”室利奥罗宾多的十四行诗集《最后的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哲学内涵。《最后的诗》以诗的艺术张力,重释古老的哲学意象,描绘了奥罗宾多精神学说的知觉性进化之途。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冯至通过多种意象怀想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获得了不同的人生感悟,而这些意象恰好与其同时期诗歌集《十四行集》有交叉重合的部分。教师教学可以诗集为阅读辅助,参照同时期意象,寻找二者的异同,通过比较的方式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进行深层次解读。  相似文献   

3.
17世纪的悲剧《麦克白》揭示潜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罪恶意识,19世纪的诗集《恶之花》完美地延续《麦克白》确立的恶之世界,同时又是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将文学推向现代进程的神性宣言。《恶之花》与《麦克白》在恶之世界的象征之林中演绎特别的救赎之美,波德莱尔亦是“19世纪的莎士比亚”,惊奇地集聚现代与古典的双重气质,是现代诗人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滕斌 《现代语文》2006,(8):89-89,85
这首抒情十四行之六选自勃朗宁夫人1850年出版的诗集《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也是勃朗宁夫人的代表作。这一组诗共四十四首,写于勃朗宁向她求婚前后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很多,本文以国内十四行诗18的汉译为本,经研究讨论得出翻译时应兼顾文化语境与语篇语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反传统与传统──白朗宁夫人与林子创作比较的一个角度向雨据林子自述,诗集《给他》中的第一辑是在白朗宁夫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的中译本《抒情十四行诗集》(1995年版)的直接影响下创作的。尽管她声称吸取了外来的形式,实际上仅用十四行体来节制诗的篇幅,单...  相似文献   

7.
部志云 《文教资料》2013,(32):59-61
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凭借其20年代浪漫主义抒情诗歌蜚声文坛。1941年,他运用十四行体的形式写出了二十七首诗,结集为《十四行集》。这部诗集与其之前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诗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生存观念等均显示出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的深刻影响,《十四行集》也因饱含“存在之思”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8.
《北游及其他》是冯至在《昨日之歌》和《十四行集》之间创作的一部诗集,无论是风格还是思想,都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本文从诗集的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北游及其他》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试图发现冯至整体创作的一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9.
长于奇妙动人的幻想与想象,是莎士比亚抒情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十四行诗集》中第46首(见卷首)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诗人想象出“亮眼”与“柔心”为争夺爱人容貌的分享权而互不相让的戏剧场面,采取“眼睛”与“心灵”认真辩论的形式,展现了一个意趣横生、情思绵绵的幻想世界。  相似文献   

10.
就冯至20至40年代的三部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和《十四行集》进行解读,发掘其间诗人对生命的不同体验和思考,并给予阐释,从而阐述其诗作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