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我国目前能够见到的较为成熟的、已初具记录语言的功能的文字是殷墟出土的殷墟文字,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之上或兽骨之上,故称之为“甲骨文”,这也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它具有“三美”,即形象美、音韵美和意蕴美,很具审美价值。现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教学答疑     
1.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吗?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中说:“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此论不确。我国古代的象形字都是表形文字,甲骨文中确有不少这种字。但是,约有三千五百字单字的甲骨文不都是象形文字,形声字就占百分之二十,它已不是一种原始文字了。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说:“单以甲骨文而论,已经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是一种古老而美丽的文字,它兼容了汉字和图画的特点.甲骨文字的装饰美、意象美、简约美对现代图形设计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背景介绍]近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的“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500个未释读甲骨文字形,并为取得优秀成果的释读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消息引发了网友热议。认出一个字,奖励10万元!2022年12月27日,河南省安阳市举行“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甲骨文研究,在全社会掀起释读甲骨文的热潮,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前期组织释读的基础上,将分期分批推出未释读的甲骨单字,对于积极参与并取得优秀成果的,将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有文字史以来,文字的镌刻艺术便问世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就是在龟甲和兽骨上镌刻的象形文字,其原意是占卜吉凶时在龟甲、兽骨上所刻的用于记事的文字。因此,又称“契文”或“卜辞”,也称之谓“殷墟文字”。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周朝开始有以青铜为主的...  相似文献   

6.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故事是祖先浪漫而天真的想象。从殷商的甲骨文到成形的方块字,汉字——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开端,承载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伴随着华夏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汉字,这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那优美的形态、规整的结构、不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还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汉字,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正>提及文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星辰——唐诗宋词,还是铭刻在青铜器上的甲骨文?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美丽的中国文字,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同学们想知道甲骨文的故乡在哪里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走进甲骨文的故乡吧!  相似文献   

8.
奴隶社会:十、殷墟: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商朝也称殷朝。河南安阳西北是殷都的废墟,所以叫做殷墟。十一、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殷墟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把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备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甲骨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有关于“服饰”的文字.文章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探究来解读其功用,并进一步解读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有两个句子成分不搭配。(一)课本178页第1段末句:“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在这两个句子中,后句中的“这”是指代前句中的“甲骨文”。因此,可把后句写成“甲骨文是书籍的雏形”。仔细分析换词后的句子,就会发现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所指的不是同类事物。主语“甲骨文”是一种文字,它不是书,更不是书籍。而书籍的雏形只能是书,因此应把后句改为:“这些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或‘龟壳兽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同理,第182页表格中的“书的名称”栏的第一项“甲骨文”也应改成“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或‘龟壳兽骨’)”。  相似文献   

11.
朱燕 《语文新圃》2009,(11):23-24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洪成玉通过对甲骨文中“祭”、“祀”两字的分析认为:“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祭祀活动就已存在。祭祀是中华重要的初始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文、字、书三者 ,“文”源于图画 ,“字”是形声字 ,“书”指文字。“六书”之“六”当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一些学者认为“六书”当归纳为“三书” ,是错误的。商代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完全可以用“六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我们会使用很多辅助材料,如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等,还有一个材料是可供我们开发的,那就是古文字材料(甲骨文)。 中国的文字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在课堂上我曾经给学生展示过这样一幅图片:4。然后问他们这个是什么字,学生说好像是个“人”,然后我再展示尹,问这是什么字?他们不知道了.还说是“人”,我说,是“人”,但是这个人已经站不住了,学生马上说是“死人”.很好,其实这个字是“尸”,同学们真厉害,你们刚刚读的是甲骨文啊。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五年第四期《语文导报》刊载崔富章同志的《〈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质疑》一文,对《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许多提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崔文认为《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好些提法值得商榷。《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认为“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甲骨文。”  相似文献   

15.
汉字起源的研究误解甚多 ,人们多以为汉字的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 ,其实 ,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也不是当时的主流文字 ,更不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代表 ,相反却是那时一种职业性的落后的“变文” ;甲骨———金文———竹简书没有先后的继承关系 ,它们只是书刻文字材料的进化过程 ;汉字的起源不是考古学的问题 ,是心理学的问题 ,是人类文化学的问题。我们不能将文字与书写文字的物质材料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符号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自源文字之一的象形文字甲骨文进行分类研究,阐释甲骨文字中与身体动作相关的文字符号的承载意义,揭示甲骨文文字中体育文化的特质,为甲骨文中有关身体动作符号的文字与中国体育文化的关联性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赏画须识画史,赏率亦然。赏字,一般始于对殷商甲骨文字的欣赏。殷商甲骨文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文字”,是有可识的汉字以来,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最早发现,是在一八九九年,即画家张大千诞生这一年,地点在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到目前为止,至少发见十万片以上,大都刻在牛骨、龟甲之上。甲骨文字,就线条而言,有细笔,也有粗笔;就结体而言,已显露平衡、整齐、和谐、统一的最初格局;就章法而言,已有浑然一气的感觉;但总体处于书史稚拙阶段。秦前书法,即大篆书法,包括甲骨文字、钟鼎文字、…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     
甲骨文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是查不到的,因为形成这个词的历史只有六十年左右,也就是在殷墟甲骨文发现的二十年以后。今天所指的甲骨文就不仅是殷墟出土的商王朝后半期的文字,近三十年来在山西洪赵县坊堆村(195t年),陕西长安县张家坡(1956年),北京昌平县白浮村(1975年)和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交界的周原(1977年)都先后出土了一些西周时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只是出土的数量很少,內容也不如商代甲骨文丰富,目前对它的内容正在研究,所以这里介绍的仍是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并不是被发现时就称为甲骨文,它经历了由“龙骨”到甲骨,由“刻划”到文字这样一个过程。早在清朝光绪末年,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两公里处小屯村的农民,耕种时经常从田中翻出青铜器、  相似文献   

19.
1.“殷墟”之名源于“商朝都城留下来的废墟”。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墟,即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北,商朝从此稳定下来,“殷墟”成为商朝帝都的名称。上个世纪初,殷墟被发现以后,学者常借用“殷墟”来指称殷墟的遗址,乃是因为古已有其名,并非因其成为废墟而得名。2.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背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应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为除发现了大量商朝甲骨文外,还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些西周早期的甲骨文;而从已出土的甲骨文看,所用龟甲通常是龟的腹甲,有时也用龟的背甲。3.判断…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措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