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正>学校生命教育是指在学校进行的关于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什么是构建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立论点?这一立论点我们可以用三句话表示。一是提升学生的"人的价值"意识。这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生命教育的主旨是让学生认识"人",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二是达至真、善、美境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这是  相似文献   

2.
郑蓓 《幼儿教育》2012,(11):6-7
生命教育这么丰富的内容,对幼儿来说可行吗?我们又该如何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呢?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生命有着许多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生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人会死掉?死是什么?回想一下小时候,当我们提出类似问题时,家长和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呢?过去,针对上述问题,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的回答是:"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或是以一些带有教育目的的善  相似文献   

3.
班会背景:这学期开学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给每一位家长布置了一篇作文:《我为我的孩子而……》。最近,家长们都把自己写的文章交了上来。为此,我召开了这次主题班会,评讲父母的“作文”,看父母是为“我”(孩子)自豪、欣慰;还是遗憾、伤心,旨在教育孩子学会关爱父母。题目设计:“要爱你的妈妈”是前苏联著名的巴甫雷什中学的校训,该校校长就是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正是他给学校制定了这个校训。校训贴出来以后,有人就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说爱祖国爱人民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这里的“爱妈妈”,实际上包…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界回答时代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如何认识教育技术 ?下一步学校教育信息化怎么搞 ?本文介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观——“生命环境观”,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为了创造学生和教师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青少年因自杀死亡的人数上升,有一项对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有5.8%的人有过自杀企图,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而对这一切他们的父母竟一无所知.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如何教育他们珍爱生命和善待生命,培养积极的、乐观进取的生存态度?生命价值观已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学校的生命教育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的部分中小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悲观厌世情绪严重,青少年学生的自杀率持续升高。这表明台湾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对生命缺乏尊重,对生存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关注学校的生命教育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台湾地区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台湾教育理论界对生命教育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他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生命教育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认识真、善、美,净化心灵,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具体包含3方面的内容:⑴教给学生生命的知识,向…  相似文献   

7.
我校的校训是“以人为本,文化关怀”。在我的“字典”里,“文化”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种动态过程,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怎样生活就能成为怎样的人。我校的“文化管理”,坚持的正是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生命性”原则。让每一位师生在校园里度过他一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生命时光,让他们的一辈子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从而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幸福,这是办一所理想学校也是做一名真正的校长的根本追求。  相似文献   

8.
开展生命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追求学生生命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理念而进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1995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呼吁: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信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凡中  刘效莉 《师道》2008,(4):38-39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塑造有生命活力的人。面对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召唤,结合学校实际,我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构想。我们认为:"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与社会沟通。这处围墙不是真的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如何推倒这座心墙,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校成长环境呢?关键在于通过与家长沟通,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贫穷”,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法。一些富裕的家庭,因教育子女失败而蒙上阴影;一些贫穷的家庭,因教育子女成功而大放异彩。成功的家长并不能保证有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问题学生”往往都有“问题家长”。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3.
《湖南教育》2014,(3):44-46
一所小学内的家长和学生们经历了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教育。老师们形容的情境是这样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一起,一家五口坐帆船出海旅游,突然间,海上起了大风浪,把船弄了一个小洞。娃娃们必须从5个人当中放弃一个人,这艘船才能继续前行。〈br〉 有孩子选了爷爷,也有孩子选了爸爸,但更多的孩子选了自己。而当做完了这个艰难的选择,不少孩子已是泪流满面。然而,这并不是结束,孩子们继续被要求选择放弃一个亲人。一轮又一轮,直到船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选择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和孩子都留下了眼泪。有家长表示,这个过程就像是“让娃娃想象亲人们一个一个地死去。”〈br〉 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体验教育,是希望孩子们知道选择的痛苦,懂得珍惜眼前父母、家庭的爱,不要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但是,也有网友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于太小的孩子,这样的“体验”是否过于残忍?〈br〉 教育的本质源于生命自身,童年的体验似潜在的溪流几乎影响整个人生。这样的“体验教育”,是助力孩子的一生成长,还是只是一段“残忍”经历?“体验教育”该如何以“体验”孕育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4.
“你具备家长的教育资格吗?”如果我们向父母们提出这个问题,你要么受到冷眼和嘲讽,认为这是对他们作为父母人格的不尊重和蔑视;要么认为这是连小孩都知道的问题,不足挂齿,不屑一顾。其实,从孩子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仅仅具有法律上认可的血缘关系的父母并不一定具备担任家长的教育资格,也就是说,仅仅给予了孩子生命的家长并不必然具备胜任教育孩子的资格。  相似文献   

1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贫穷”,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法。一些富裕的家庭,因教育子女失败而蒙上阴影;一些贫穷的家庭,因教育子女成功而大放异彩。成功的家长并不能保证有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问题学生”往往都有“问题家长”。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6.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以生为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近几年来,"生命教育"的概念被国内的教育界认可,"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要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一、生命主题教育的背景 随手打开一个网站,各种触目惊心的新闻扑面而来.“富士康跳楼事件愈演愈烈”,“校园伤害事件此起彼伏”……为吸引大众的眼球各种网站不断恶炒. 看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轻轻一跳,灰飞烟灭,我们不痛心吗?看到一个个无辜的儿童遭受突如其来的伤害,我们不愤怒吗?看着一个个如花般的女孩为了出名而通过网络炒作的“××门”事件,我们不深思吗?我在想:现在的教育怎么啦?我们辛辛苦苦教育了十几年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对人实施素质教育的三条主渠道,可谓“三分天下”。笔者在农村教育的考察中,对把家庭教育列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头件大事深有所感。一、今日的“忙人”、“红人”,要警惕成为明日的“错人”、“罪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乃世人公认的永恒真理。笔者从农村教育的一项抽样调查中,惊奇地发现:87名三好学生中,与家长品德高尚、文化基础较高、教子有方有直接联系的有65名,占75%;44名中下学生中,家长素质不高、家教不力、教不得法的有29名,占65%;22名失足青少年中,由于家长自幼娇…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相似文献   

20.
时下,“感恩”突然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有的学校“让孩子每天带生鸡蛋上学”,体会父母呵护他们的一片苦心;有的学校专门设立了“感恩节”;还有的学校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体悟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有的学校甚至以“剖腹产手术DV”为题材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实施“感恩教育”本无可厚非,但以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这些方式能否使感恩教育得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