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作文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当下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问题。作文写作的目的是通过设置话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人生感悟,用文字的方式来叙写生活、抒发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借助作文这一工具,通过适当的引导,实现与学生的心灵交互,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这也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的目的。教师通过训练学生的写作,帮助他们具体明确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何谓创新作文?我想,只要是学生作文灵活自如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文章就是写生活""说真话诉真情""吾手写吾心"。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是创新作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3.
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非改不可。为此,教师要经常写下水作文,用自己的博识与文采去疏通学生梗阻的文思细流;要为学生松绑,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迎接人生与实践的各种“考试”;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健康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动情”地写作。  相似文献   

4.
教作文,也是教做人。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了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过程不但要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写作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及思考,用美的情操陶冶学生,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作文训练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性活动,初中学生个性应该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充分展现。要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在作文中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就需要教师进行个性指导,引导学生用笔描写自己观察到的一种生活、一种发现、一种现象,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种感悟、一种情怀。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在读中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富有文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与作文之间的屏障,贴近学生实际进行作文指导,让学生能轻松下笔,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尝试,依据教材文本,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不失时机她组织学生练习写作,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才能真正感受到写作成功的愉快。  相似文献   

7.
教学效率低及学生作文材料千篇一律,说明现行作文教学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写作教学重视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8.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则离不开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只有当学生对写作发生兴趣时,才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负担。有了这种情感才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主动积极地积累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创造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9.
薛英 《广西教育》2013,(5):41-4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个性化原则,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写出个性化的作文。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  相似文献   

10.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则离不开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只有当学生对写作发生兴趣时,才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负担.有了这种情感才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主动积极地积累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创造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没法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1.
因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的独特性使得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得完全等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其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也不同于其他院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差、效率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基于元认知策略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本文提出"1+3"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指导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培养学生自觉将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整策略等融入英语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师院校美学课程教学摭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高师院校美学课程教学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一处境既受制于美学理论本身的“高深”,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叉受制于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引导不当。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传统美学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领悟能力,结合艺术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要将美学课程教育与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效结合起来,辅以生活情景中的图景描述和分析,利用课程教学的感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学理论素养和对美的鉴赏力,进而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主要存在教材内容单一化、教学方式固定化、课程评价模式化等问题。“基于职场,项目驱动,合作型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以职场为基础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向,用与职场相关的项目活动拓展教材的实践内容,构建高职英语教学大课堂,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中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该模式以联系职场技能的教学内容激发起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合作型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林红 《高教论坛》2014,(10):19-21
为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使学生的心思回到课堂上,必须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符合知识建构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对于思政课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构建以学为主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优化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重点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到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涉及中国传统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等,它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有重大影响,表现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追求高尚理想、完善人格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重视生命美与自然美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追求"意境"审美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育中的美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涵盖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形成一种具有综合特征的历史美。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美育渗透中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而且能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学校美育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同时还要提高其思想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美育中的美术教育有循序渐进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传播等特点。加强美术史论和作品欣赏教学,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鉴赏美的能力。通过美术实践,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表现创造美的能力。学校美育中美术教育可提升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引导他们保持平和的幸福心境。  相似文献   

18.
法国作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体育运动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但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或参与体育运动时不能很好发现体育美的存在,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体育美的忽视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发现体育美的存在呢?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对体育美学专家的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发现大学生不能发现体育美的存在是因为大学生缺乏体育审美素养,为此,提出提高大学生体育审美素养的意义、价值以及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学生现状是,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效果欠佳。对此,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进行了"四级递进"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了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等经验与做法。"四级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优秀学生,也积累了培养优秀学生的经验;不但提炼了教学内容,而且破解了教学中的许多难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了教学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职业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职业成熟度的研究有利于针对高职生开展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高职“双困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团体职业生涯辅导能有效提升高职“双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而帮助高职“双困生”清晰生涯目标,充分增强自我动机,加强生涯决策能力,切实提升职业成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