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材料一: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远渡重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航海史上的这一伟大壮举,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材料二: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2.
在一千多年以前,地球上有个叫做“大唐”的国家,她的强大曾令世界仰慕。有研究者用过一个比喻,说当年唐朝的强盛和在当时的世界位置,就好像当今的美国。历史记载,当时从世界各地来的“遣唐使”之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来华潮”。从1405年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开始,中国人走  相似文献   

3.
方程发展史     
古代中国是一个在世界上数学领先的国家,用近代科目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在算术、代数、和几何各方面都十分发达.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初等数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一)属于算术方面的材料大约在3 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3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明朝初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郑和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一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死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回族人。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和祖父都曾朝拜过麦加。明政府派兵攻入云南后,郑和被带回皇宫当太监,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把他赐  相似文献   

5.
一、郑和下西洋之目的关于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明史》是这记载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照《明史》记载看:其目的就有两个,将寻找建文帝(惠帝)之下落这一目的置于前,在“且”  相似文献   

6.
在公元二千年以前,将会有什么样的化学纤维问世?纺织科学工作者告诉我们,他们正在研究以下一些课题:  相似文献   

7.
避雷针史话     
一、避雷针首先是我国劳动人民制造和使用的避雷装置。有人说,捷克牧师普罗科普·迪维什于1754年安装了第一个避雷针。更多的人认为是美国的富兰克林于1753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实际上,我国在1688年以前就已经制造和首先使用了避雷针。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到280年)和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到581年),我国古籍上就有“避雷室”的记载。据唐代王睿的《(?)榖子》记载,我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  相似文献   

8.
公元16世纪60代,在中国和英国差不多同时出生了各自的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这就是徐光启和弗朗西斯·培根。徐光启只比培根小一岁,但多活了7年。他们都在自己的科学活动中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环球搜索     
不讲科学的“郑和部下肯尼亚后裔”热19岁的肯尼亚姑娘姆瓦玛卡·夏瑞福称自己是“郑和下西洋时部属的后裔”。未经科学的推敲与求证,现在国人大张旗鼓搞起了“认亲”游戏。事实上,如果姑娘真是“郑和部属的20代后裔”,那也只有五百一十二分之一中国血统,而据史料记载,晚清才是非洲与中国交往的高潮,“部下后裔”一说梦真是牵强附会。李敖:马英九别再做“总统”梦真台湾名嘴、无党籍“立法委员”李敖日前呼吁台湾的外省人觉悟,不要再做“总统”梦,也不要再让刚刚当选为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有这个梦。据东森新闻报道,李敖是在15日晚、国民党主…  相似文献   

10.
董福祥传略     
处于十九世纪的清末将领董福祥,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悲剧色彩的近代历史人物。他是由一个农民起义首领蜕变并被擢升为清廷武将大员的。其前后经历比较复杂,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罪过,也有收复祖国领土、抗击外国入侵的功绩。董福祥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一)固原家居,求学习武——公元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六二年(二十三岁以前)。(二)倡集团练,抗击清军——公元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八年(二十九岁以前)。(三)投降左宗棠,所部随刘锦棠(初期随刘松山)攻占金积、河州、西宁等地回民起义据点,全力镇压回民起义——公元一八六九年至一八七四年(三十五岁以前)。  相似文献   

11.
600年前,郑和率部众27000多人,驾62艘船环游世界。瀚海碧波,乘风破浪,壮景摇曳千古。有证据表明,这一壮举比哥伦布早72年,比麦哲伦早了整整一个世纪。从2005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命名为中国的“航海日”。如果说郑和是中国航海事业的先驱者,那么今天的海洋类大学则是海洋事业的传承者,在被誉为“海洋世纪”的21世纪,海洋类大学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2.
郑和铜钟     
郑和七次下西洋,不只在中国航海史上,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壮举。他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这前两年有尹庆航海到达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见《明史·外国传》),并且古里酋长沙米的喜还派遣使臣随尹庆到中国朝贡,供纳方物。永乐皇帝诏封沙米的喜为古里国王,并赐予印诰及文绮等物。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尹庆又一次出使,向南到达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尹庆的远航出使,可以看作是郑和下西洋的前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着悠久的灿烂文化。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长期在世界上占据着领先的地位,中外科技交流的方向主要是从中国传向西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著名的例子。这些发明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全世界近代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曾这样赞誉这些发明:“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井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則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造纸更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四年以前,我在德国考察时,有位记者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怎么会发展起心理辅导科学?”我敏感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于是我反问道:“你怎么会觉得这值得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这位记者斟酌着词语: “辅导心理学的发展需要有个基础,那就是重视这个社会中的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张扬,而中国社会是  相似文献   

15.
编辑老师:您好! 多年来,贵刊一直是我们教学的良师益友,现有一个问题求教于贵刊.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121页载:"……一个学生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教学中有学生问:血书"还我青岛"者谁?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却发现有两种不同记载: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的大事 ,因此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史教材都会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它 ,人教版的中学历史教材也不例外。最近《中学历史教学》编辑部转给我一些读者的来信 ,内容都是关于教材对郑和下西洋的表述的。这些教师好学肯钻 ,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意见 ,但对于个别建议的内容和思路 ,我认为仍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在这里我不揣浅陋 ,提出来与广大读者商讨一下。(一 )一位教师根据《明史·宦官》的记载撰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一文 ,指出“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是明成祖派遣的 ,第七次是宣德皇帝派遣的”。应该…  相似文献   

17.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这是目前我国大学中学历史教材通用的说法。但从18世纪中叶以后,国内外史学界一直进行着这样一个争论:是不是中国人最先发现了美洲? 一、争论的缘起:《梁书》中的记载 是不是中国人最先发现美洲的争论,是从《梁书·诸夷传》的记载引起的。该书记载说: 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有一位法名慧深的和尚从扶桑国来到荆州。据他说在中国的东面,到大汉国  相似文献   

1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3页有一个夏朝至南北朝历史年表的年代标尺,在此我截取了其中的一段,如下: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在使用这个年代标尺时,我们发现上面出现了“0”这个年代。众所周知,我国现在采用的纪年法是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它以公元元年作为纪年的标志,在这以前,称为公元前××年;在这以后,称  相似文献   

19.
郑和舰队驻闽原因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和杰出的军事家,他率领庞大舰队七下西洋,每次出航之前必在福建逗留一段时间,短则二三个月,长则八九个月。人们不禁要问,我国东南沿海港口众多,郑和为什么要选择福建太平港作为他舰队的驻泊地?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祈求中外学者教正。 太平港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或下西洋期间,明朝政府为了发展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西亚及东非诸国间的友好关系,不断派遣使节航海出访这些国家,以达到“宣德化而柔远人” 的目的。仅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明朝政府派往亚非国家的使节达60多次,正副使节中,太监、中官所占的比例也很高,有的还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领导成员,如侯显、王贵通、洪保、李兴等人,但其使团的规模远不能与郑和相比,据马欢《瀛涯胜览》记载:  相似文献   

20.
世界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古代物理、近代物理和现代物理三个段落.公元15世纪以前的历史,属于古代物理.公元前6世纪以后,中国和古希腊分别形成东、西两个科学文明发展中心,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