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何来的诗歌有着瞬间与永恒、怀疑与肯定、爱情悖论的诗意阐释及“沉到最底”的悖论表达。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悖论话语不仅具有辩证思考的理性与诗意,而且其诉说方式也提升了诗歌语言的弹性张力和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张琰 《文教资料》2007,(15):87-88
本文通过分析湖畔诗歌所包含的“儿童视角”在写作题材、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儿童视角”在其创作中逐渐减弱乃至消失的原因,说明了“儿童视角”对“湖畔诗社”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歌艺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有关,诗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诗歌与艺术的其它门类一起构成了联系“人”“地”系统的纽带,是地理环境变迁的反映。文化生态环境的变革和人地关系认识的差异决定或制约诗歌艺术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5.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别材、别趣”说,作为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论,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特殊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自觉探索,“别材、别趣”说从题材内容、审美效果、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论述了诗歌的独特规律和审美特征,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的情理关系,纠正了宋诗之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诗歌艺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有关,诗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诗歌与艺术的其它门类一起构成了联系“人”“地”系统的纽带,是地理环境变迁的反映。化生态环境的变革和人地关系认识的差异决定或制约诗歌艺术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吕进提出的新诗“三大重建”中,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与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相比较,似乎显得更为外在于诗歌艺术。但正如吕进所强调,现代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化“为增多诗体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传播这一同样处于“大变化”之中的外在性因素,其实已经内在于诗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条件和可能”。网络及多媒体等媒介的出现,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周代民歌创作,虽古朴却情务真率,其所创造的多种抒情方式于诗歌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作用甚大,为我国诗歌传统抒情方式的确立起了奠基作用。本文从鸟瞰《诗经》“风”诗全貌的角度,概括列举出直抒、曲抒、曲直兼抒三大类抒情方式,并结合具体诗作,微观剖析,进一步阐述论及了各种不同抒情方式与其所产生的不同抒情效果及审美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不足以代表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明王世贞提出的“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是对李白诗歌艺术个性的最准确最中肯的概括。笔者现围绕王说,从对“气”的阐释,李白诗歌的抒情方式,诗人自我形象和自然形象的塑造,诗歌形式等几个方面,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作了较全面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高校学报文献的学校性及综合性强、学术性强、创新性强、形式规范和收藏价值大的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并提出了广泛收集、加工整理、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的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是现代写作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中史学著作。它立足于世纪之末,千年之交,回眸一百来我国写作理论的变迁,试图以史为鉴,促进现代写作学的新发展。其超越前代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变革”二字加以概括。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文章功利性质的变革;(2)文章写作语言的变革;(3)文体地位的变革;(4)写作理论本体内涵的变革;(5)高科技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写作理论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记本有着极浓郁的“释经”特征,但在彰扬传记伦理价值的同时,“树碑”心态导致伟饰之弊端至今犹存;西方传记文本的“忏悔”特征在叙写传主私生活时较为坦率,但有时也太不“节制”。“史传合一”的中国传记文本,在重视传记的历史性的同主拘囿于历史,文体不独立,“史传分离”的西方传记文本则了地处理了传主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艺美学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按照儒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历史阶段,探讨儒家文艺思想与孔学、经学、理学、心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关系,分析与儒家美学相关的各种命题、范畴和理论问题。从"天人合一"、"体用一源"到"智的直觉",是儒家思想能与时俱进而脱胎换骨的生机所在,也是贯穿儒家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先生在其著名的《谈美》中对英国美学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的美学观提出了批评,认为罗斯金混淆了美感与快感,过于强调艺术对自然的刻意模仿。但如果对罗斯金的著作作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发现朱光潜对罗斯金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有失公正,他的批评对国内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罗斯金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罗斯金的“典型美”和“生命美”等美学理论是他界定“美感”的核心依据。在对待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上,罗斯金并非像朱光潜所批评的认为艺术家应该对自然不加任何选择,而是强调其想象力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高职《机械工程材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实训、设计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体化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重点探讨了高职《机械工程材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诗情与画意在唐诗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如影随形的微妙关系。总结其表现方法企希着双重的收获:既能准确把握二者的美学意蕴,又能清晰地描述出唐代诗歌诗画美学性格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以义利观为主线,从人与国家、人与人、人自身三个层面阐述古代的荣辱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荣辱观的思想精髓,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代北京的旗、民一体化进程--兼论北京满汉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满族统治者定鼎中原后,为保持本民族的优势地位,将其在关外创立的八旗制度与中原儒家伦理观照下的传统制度体系相铆合,采取了“旗、民分治”的统治策略,在旗、民的居住、交产、婚姻、司法、职业、教育及社会控制等各个方面构筑了严密的藩篱和经界。然而,这些措施的推行从一开始就与统治者的初衷相悖,且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各地的旗、民一体化进程却在分治中日渐加速,这一状况在聚居八旗人口近全国半数的八旗“大本营”—北京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酸和碱是化学的基本概念。人们对酸和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各种酸碱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关于酸和碱的概念及其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