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城市化快速增长阶段城市理性增长,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其基本前提.为此,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集聚或控制、保护、绿色、人的规划等理念,完善土地供应机制,重构城市空间,平衡功能分区,完善土地用途管制,还需要从公民参与、用地监控、依法管地等方面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
基于十堰市茅箭区土地利用的实证研究,本文回顾了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分区的论述,分析了区内主导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以村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基本元,将十堰市茅箭区分为三个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北部建设用地区、中部低山丘陵生态农业区、南部森林生态保护区,并划分出区域界线,指出区域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城市功能分区要从功能区的形成、形态特征、区位选择等方面掌握。城市功能区图示包括平面分布图、地域结构模式图、城市景观图和地租曲线图等类型。一、平面分布图例1图1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职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配置及组合状况,即各种功能分区或城市用地在地域上的排列和组合关系。城市地域结构是由城市职能的分化带动地域的分化而形成的。工业革命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城市规模较小,城市职能分化作用较弱,功能分区极不明显,城市地域结构比较单一,处于类均质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规划要重视旅游文化空间的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分为整体旅游形象、旅游文化分区、旅游文化片区和旅游文化吸引物4个空间层次。整体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文化各个要素的集合体或文化要素取舍整合的结果。旅游文化分区是宏观视角下某种特色旅游文化的富集区。旅游文化片区是微观意义上的旅游文化空间。旅游文化吸引物是零散分布于城市的旅游文化要素。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发展是上述4个层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5):30-35
近年来高校的实体规模快速的增加,其运行模式与城市进行着丰富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高校校园已成为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面临着合并、搬迁、扩建、改建、新建等各项实际问题,科学、合理划分校园功能分区是各项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和最基本要求.本文基于GPS+全站仪数字化等测绘技术测绘出校园1∶1000地籍图,利用CASS9.0及CAD等软件,通过图上量测、图纸拼接、面积计算等方法,准确得到校园功能区的面积,进一步分析评价校园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为校园规划发展和土地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安徽撤销了地级巢湖市,扩大了合肥辖区范围,势必会进一步推动核心城市合肥的聚势发展,合肥经济圈也必然会形成三个新的发展趋向。一是体现在合肥经济圈与南京、武汉经济圈的关系上,合宁汉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将会发生重要变化;二是体现在圈域空间特征上,合肥经济圈必然东扩,将会加快推进江淮城市群的崛起;三是体现在经济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上,由于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程度将会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市规划重要内容的容积率 ,在一定程度上对地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文章在分析容积率对城市地价影响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 ,应用有关城市土地经济学理论和模型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 ,对南京部分商业样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价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 ,但建立两者相互作用的模型是可行的 ,城市规划按地价理论来实施并且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地价空间的合理分布是必要的。研究地价、城市规划的关系 ,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地价理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也是为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寻找内在规律 ,为编制出最佳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在城市中形成最佳地价空间分布及地价水平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分析地价和规划的相互作用体系 ,并着重分析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学习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后,学生理解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了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因此,学生对个体城市内部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从城市的群体上进行分  相似文献   

10.
与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不同,逆城市化有利于解决中心城市的各种压力.但更常见的是,卫星城和城市新区的建设,在带来了中心城市压力减轻的好处同时,却更加扩大了市民居住与工作场所的距离,交通成本成倍上涨.在我国,因地制宜的推行县城、建制镇的城市化,但没有规模,城市运营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并且对农村人口大量拥人中心城市的趋势并未形成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1.
一城市土地管理之所以要坚持宏观控制和微观放活的原则,是有其深刻的客观基础的。 (一)它是解决城市土地的一般特性与城市土地利用矛盾的要求。城市土地的一般特性有哪些呢?从空间上看,其一是用途的广泛性,城市土地是承担一切城市活动的载体。其二是耐久性,它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被反复利用。其三是不动性和位置有别性。其四是稀缺性,所谓稀缺,从城市兴起的条件上看,深山老林、沙漠荒原是不宜建城的,优越的地点是稀缺的;从城市内部结构看,市中心只有一个或几个,若几种需要(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等)都争市中心,则市中心的供应就非常稀缺。从时间上看,城市土地又呈收益递减性和契机转换性;所谓收益递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土地的饱和投资继续投放资金,则带来收益渐减。所谓契机转换,是指城市土地利用不能长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生产用地与生态用地矛盾尖锐,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城市土地资源制约下,建设单一绿地城市空间粗放利用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城市街头公园利用率,展开城市街头公园复合功能设计是形式所趋,文章从土地利用最佳使用原则出发,归类其特征;以公园复合功能典型特点为依据,组织设计;以合肥庐阳区森景公园景观规划为实例,在城市土地利用最佳使用原则下对城市街头公园复合功能设计研究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13.
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即"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二、教材分析本节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城市与地理环境"共三节内容,第一节是  相似文献   

14.
<正>在当代社会,音乐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或娱乐方式,还是一种具有重要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的力量。音乐活动在塑造城市空间、推动城市发展、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参阅由黎冰、王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空间经营——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一书,深入探讨音乐活动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音乐活动影响城市空间的塑造。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物理形态、社会发展和文化功能等方面。首先,音乐活动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的更新和改造。在许多城市中,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速,许多耕地、林地、原生态的土地被城市的扩充占据,城市的建筑面积和绿地面积不成正比,城市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系统。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缔造舒适的环境,人们必须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突破点,而屋顶景观就是完美之选。从人们的精神层面看,它扩大了户外休闲﹑娱乐空间,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从城市的生态景观层面看,不只是使绿地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并且从视觉空间上缔造了新的城市生态景观,绿化面积扩充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公共建筑屋顶景观设计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将会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体验和城市空间具有紧密联系,城市空间是城市体验的容器,城市体验是城市空间的主要内容和功能之一。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城市空间变得日益拥挤,出现大量"失落空间"。户外空间不仅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从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城市空间的形体环境结合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及其体验的发生,使得体验成为城市空间设计的关键性要素。城市空间体验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注重人们在场所获取体验的质量及获取体验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城市空间的构成,阐述了城市空间与城市体验的密切关系,明确良好的城市空间体验,可改善城市空间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组织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城市社会经济领域和文化价值观念等出现深刻的变化,产生了所谓的新城市现象。文章分析了信息化浪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城市的应对策略,认为在信息技术作用下城市空间发展是趋于分散的,但在以人口为表征的物质空间走向分散的同时,城市功能空间(如控制、管理、政治、文化等)更可能趋于集中,城市空间布局也由机械的功能分区转向复合式的多中心网络状结构,这些变化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1840年至1912年间,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城市结构与城市功能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内外城界限逐渐打破,改变了清朝以前区分严格的形势;先进的交通设施开始在北京设立,增加了北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新商业区的出现,促进了北京旧时功能分区的改变,体现了北京城市规划布局上的进步;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形成和早期电灯、自来水等现代化市政设施的发展更是将北京的规划结构向近代化的轨道大大推进。尽管这一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缓慢和总体水平低下,都市规划结构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城市的空间结构在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上都体现了开放性,北京终于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帝国首都,逐步向近代化的都市迈进。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人类活动和自身发展的轨迹,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历史上,滁州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是沿清流河和琅琊山之间向南扩展,形成了滁城的东北、西南方向城市空间形态。改革开放后,经济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因素等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滁州市城市空间也快速发展,逐步由向南单边扩展变为向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扇形城市总体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产与生活空间是城市核心功能空间,基于实证研究讨论了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空间利用水平的规律性问题。结果表明:城市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规模结构并不会显著影响城市空间利用质量,而除生产生活空间之外的城市保障功能空间规模结构会影响城市空间利用质量;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影响主要是布局结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分离会降低城市空间利用水平。基于研究结论,未来城市空间利用优化应该重点提高城市保障功能空间规模,实现城市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就近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