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最近,我校去一所农村小学开展支教帮扶活动,这也是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同上《倍数和因数》一课,他们都是将教材重新组织,把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移到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前教学,但处理方法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校去一所农村小学开展支教帮辅活动,这也是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同上《倍数和因数》一课,他们都是将教材重新组织,把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移到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前教学,但处理方法并不相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李红 《青年教师》2008,(1):40-41
【案例】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中,第一课时是数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不再像过去那样从整除概念入手,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通过学生的操作,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寻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也是引导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运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其中,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4.
周振锋 《教师》2011,(1):91-92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2)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2)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6.
《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教材的编写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尝试:一是重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二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启发学生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设计并执教了这一课.  相似文献   

7.
《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教材的编写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尝试:一是重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二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启发学生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倍数和因数".课上出现了两段有意思的"小插曲". [片段一] (在教学了找3的倍数的方法,又让学生试着找了2和5的倍数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寻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课前思考:“因数和倍数”是陈述性知识,思维跨度不大,凭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稍微“跳一跳”便能轻易摘到“果子”。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发展仅仅定位于“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上,则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功能和价值。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把教学目标重新定位:让学生经历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和方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倍数和因数     
徐芳 《河北教育》2006,(10):30-3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计算,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经历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的过程,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想象拼长方形,并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三次执教新世纪《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一课,教学中的细微差异,使我对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所感悟,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商榷。课例一:师:同学们记得第一单元学过哪一对数学好朋友?生:因数和倍数。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因数。你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有最大因数和最小因数吗?(生分别找出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生: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12师:请问这两个集合圈(指右图)的中间部分填什么?是什么意思?(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生:填12和18共同的因数,是1、2、3、6,叫公因数。师:12和18的公因数里…  相似文献   

17.
【教材把握】《倍数和因数》是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素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是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例2是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例3是找出36的所有因数。  相似文献   

18.
倍数和因数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70-72页,《倍数和因数》知识、技能目标1.用动手操作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建立乘法与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内涵,能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和智慧学习的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内容。教材第一个例题要求学生分组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为讨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提供素材。随后教材结合一道具体的乘法算式,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第二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第三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想想做做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倍数因数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确定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1页的例题以及第72页想想做做的1~3题。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与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