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民族意象是构成其陇右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该时期他113首陇右诗中有50多首与民族意象有关,这些陇右诗写出了陇右地区特有的塞外风光、民族关系、异域风情,这类诗既不乏丰厚的意蕴,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杜甫旅居陇右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主要包括一些遣兴咏怀诗、边塞山水诗和咏物诗,陇右诗无论同唐代其他诗歌相比还是与其前期作品相比,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是其诗歌创作生涯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湘南学院学报》2018,(1):61-64
杜甫早年积极求仕,但一直沉沦下僚,最终流沛西南,漂泊终老。陇右诗是他刚刚弃官而去所创作的,这一时期杜甫依然心系家国,可渐渐追求隐退,不再积极出世。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纪行写实、咏物兴怀成为主调,并呈现出情深意厚、清隽沉郁的特征。陇右诗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改变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杜甫的诗歌。  相似文献   

4.
大历诗人创作送别诗数量较多,在五百首以上,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有130首左右,送别诗中都有四种不同的意象,即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因诗人心境、情感、艺术造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大历诗人送别诗中的意象以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为主,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中则兼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比较它们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送别诗中各种意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杜甫陇右思亲怀友诗在他的陇右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作者将思亲怀友与忧国忧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概括了安史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因而,其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已超出了思亲怀友的狭小范围,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表现思亲怀友的内容。同时,此类作品在艺术方面也很有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羁旅诗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不明而喻。本文从抒情内容、艺术特色、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谈一谈对羁旅诗的一点感想,展现羁旅诗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青年时漫游四方,中年宦游于洛阳、长安,后又客居陇右,晚年漂泊于西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诗,基本上是在漂泊中完成的。诗人所历经的京城、陇右、巴蜀无疑对其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这三大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形式、风格的影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已经被选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如此,根据《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歌曲《涛声依旧》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这句词,仿佛能让人沿着历史的脉络,感受到诗人千年以前羁旅在外的惆怅。因此,文章从《枫桥夜泊》中的"霜"这一意象入手,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情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9.
唐诗意象的愁苦情感多体现在羁旅、咏史、离别诗中,展现羁旅愁思,惜别之苦及伤时之悲,而所用意象多是鸿雁、夕阳、子规、柳、月、蝉、水、草等,这些意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沙鸥诗论的意象观念形成于1985年创作“新体”诗以后,主要体现在诗的意象与诗的形象内涵认定的区别辨析上:意象本质不是其“外观之象”及其变形幅度,而是在于它的内心观照的审美创造功能,对诗歌形象审美内涵的丰富。其意象的“规定性界说”主要不在于可感性、美感性等与诗的形象共同的创作规则方面,而是意象的可塑性、多义性与体验性,这些功能最能显示作为创伤方法的意象的创造本质,沙说丰富了当代诗歌的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1.
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词人和词著,在烟波浩翰的词人和词著中,陆游和他的词似乎不值一提.一般人认为他的诗歌代表了他的全部创作,故后人一般评他的诗,称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但我认为,他的词虽少,仅有<放翁词>一卷,但抒发爱国热情可与诗歌相辉映.如果说,陆游的诗大多是表达了金戈铁马、许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那么,他的词则更多地是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怒和词人不甘屈服的高洁之气.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他的隐居词中.  相似文献   

12.
游子衿的诗歌既强调感性表达,又强调情感经验,同时他还特别追求语言的现代性。他的诗深沉纯粹,主情而不流于滥情;重视语言现代性却又不走向生硬晦涩。游子衿的诗歌在寻求诗歌最动人的情感内核的同时,也追求抒情主义的现代性方式,这是他诗歌最有启示的地方。但是,"文变染乎世情",好诗有种种可能,游子衿对智性经验的拒绝,使他的诗观显出了自足而封闭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陆游一生主要居住于家乡绍兴的镜湖。在他留存的近万首诗歌中,创作于家乡的作品占到三分之二。可以说,镜湖风物是陆游诗歌的主要歌咏对象,这一点在他的晚年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陆游在镜湖地区的长期乡居生活和"镜湖诗"的创作是密不可分的。正由于如此,"镜湖诗"才最能体现出质朴、细腻、生动、温馨的陆诗本质。  相似文献   

14.
陆游家族的诗教传承,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教育史上,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对我们后人具有很深刻、很强烈的启发意义。陆游对子孙的诗教是非常严格、非常系统的。其主要经验:一是"务重其身而养其气";二是"传家但古书";三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四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相似文献   

15.
食指一直都被人们所遗忘,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在熟悉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食指诗歌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以及对新时期以来诗歌的间接影响。食指前期诗歌的意象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连贯的态势,尤其是其“海洋”意象。他的“海洋”意象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是食指守望心灵和灵魂漂泊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元帝萧绎,虽然没有像同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那样“体大而虑周”的诗学专著,但他在对诗的界定中对诗的情感力、文采美、声律美等审美特性的体认,却表征了诗学审美本体论的完全成熟,因此,其诗论是中国诗学审美本体论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结点。  相似文献   

17.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著作丰富,今留存诗歌约九千三百首。在这近万首题材广阔、风格各异的诗篇中,流传最广、质量最高,最能代表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是那些爱国诗篇。陆游以诗歌为武器,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投降主义;同情人民疾苦等几个方面在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爱国主义以特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来到四川.随着阅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其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开始向杜甫靠拢,成为宋代学杜最有成就的篇章.本文拟以陆游川中诗为例对陆游学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蔡伸是南渡时期著名词人,有词集《友古词》,其词深受清真词影响,笔致雄健,清新淡雅,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是南渡词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蔡伸词也显露出较为成熟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从陆游爱国忧民和自然风物两方面诗歌的具体鉴赏出发 ,分辨出陆游爱国忧民的诗歌不同于其他诗人同类诗歌的别开生面之处 ,并从中透示出其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极为强烈的自负执拗的心理情结。同时 ,钱钟书还剖析了陆游与杨万里在自然风物诗歌上的审美差异 ,指出陆游诗歌意境重复、议论牛氐牿等创作上的局限 ,揭示出其标举的“工夫在诗外”之诗学观与实际创作中模仿、点化前人作品之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