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幼儿时时可以听到,时时可以模仿,但要使他们进一步认识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一件易事。在教学中,我们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丰富和充实了大量幼儿能理解的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试一试,玩一玩,看一看,听一听来感知各种声音。首先,让幼儿自己实践,感知“发声物体在振动”。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  相似文献   

2.
~~〔提示与建议〕生活中有许多好听的声音,需要我们细心倾听,用心感受。活动前,教师为幼儿准备许多能发声的物品。先玩“听声音猜猜看”游戏,让幼儿仔细分辨发出声音的是些什么物品。再让幼儿自由探索这些物品的声音,使幼儿感受到声音不但可以感知,还可以去创造。然后引导幼儿选择其中一样物品拍打节奏,如××—××—、××××—×××—等。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学唱。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幼儿按歌词内容分成盆、碗、碟、杯四组,在念白处“盆子说”“杯子讲”“碟儿唱”“小碗也来凑热闹”,用盆、碗、碟、杯等自制乐器敲打出节奏。活动延伸…  相似文献   

3.
(一) 感知法感知活动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儿学习词汇的重要方式。因此我总是尽量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时词汇的感性认识,以促使幼儿从粗浅的抽象与概括中掌握词义。不仅学习实词时这样做,学习虚词也可这样做。如学习“渐渐”一词,我让幼儿通过听觉感知声音渐渐变大与渐渐变小;通过视觉感知气球渐渐吹大或渐渐缩小;通过运动感知皮筋渐渐拉长或渐渐缩短,从而让他们获得“渐渐”一词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幼儿就能较快地正确运用这个词。  相似文献   

4.
1~2岁是宝宝开口说话的关键期,而说话的前提是能分辨出不同人的声音,当然首先是父母的声音。人是通过感官来接受信息的。所以,这段时期家长要多与幼儿进行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知觉沟通,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刺激宝宝的感官、促进其开口说话。我们对书中的原活动进行了调整,希望这个室内进行的2~5分钟的小活动更能体现此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小班幼儿进行比较物体量的教学,是幼儿计数前的准备,是形成幼儿数概念的基础之一。量的比较,有连续量的比较和不连续量的比较。幼儿对量的比较,分为数前比较和用数进行比较两个阶段。数前比较物体的量,在三岁左右进行。三岁左右的幼儿,一般能听懂大小、长短等词意,能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他们通过连续量的比较活动,可以感知同类物之间量的相对差异,积累一些感性经验,为排序打基础。三岁左右的幼儿,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是模糊的。他们通过不连续量的比较活  相似文献   

6.
得失平衡     
董刚 《家教世界》2008,(5):15-15
安德伍德两岁的时候因病失明,他没有苦恼。他试着通过发出声音来感知外界。安德伍德用舌头发出一连串声音,用耳朵听这些声音碰到物体后的回声。根据不同回声,他可以判断前面的物体是什么。渐渐地,他能通过声音分辨出一些东西。当回声柔和时,是金属;当回声沉闷时,是  相似文献   

7.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基础,也是启迪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兴趣的源泉,促使幼儿在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相互作用中感知、理解、创造的源泉。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做有心人,时时捕捉机会,经常寻找发现纷繁多变的声音和多姿多彩的形象等音乐资源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生动素材,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生活中各种声音,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让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分辨声音的异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与音色的变化,逐渐提高幼儿听觉的敏感性和音色辨别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帮助他们构建音乐经验,…  相似文献   

8.
李旭东 《科学课》2008,(6):44-45
教学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水,描述观察到的水的形态特征,说出水是什么样的。2.能说出常见的固态、气态、液态物体特征。3.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常见的液体、气体、固体。4.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观  相似文献   

9.
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相同与不同,将完全相同或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归并在一起。分类能力不仅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能力,而且是个体抽象概括能力乃至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对于幼儿数学能力、语言能力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但是家长如果能结合幼儿分类的发展特点,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则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0岁~1岁依靠感官认识世界,尚未发展分类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能够对不同物体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听到妈妈的声音后,会表现出欢心愉悦的表情,而听到…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教学能把声音、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能为幼儿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开拓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科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幼儿获取科学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态度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到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功能,帮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各种科学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和探索,可以有效提高科学活动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活动背景在幼儿园每天两小时的午睡时间里,有些没睡着的幼儿会发出各种声音或是坐起来,甚至会将睡梦中的同伴吵醒。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中针对中班幼儿的要求"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能感受规则的意义,基本遵守规则",我设计了本次社会活动,旨在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让幼儿亲自体验并懂得不影响他人休息的言行  相似文献   

1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让孩子们倾听大自然中好听的声音,如鸟叫虫鸣、流水声、松涛声等,发现周围环境中的美.鼓励儿童倾听和分辨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雷声等和生活环境中的汽车声、铃声等各种声音,尝试用嗓音和其他物品模仿这些声音的特点.指导儿童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针对幼儿的感知、模仿和创造的成长培养目标,设计出了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就奥尔夫教学法的创新性理念及实践意义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在实践中的感悟,试谈奥尔夫教学法的创新性应用.  相似文献   

14.
董健 《快乐阅读》2012,(10):114
人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各种色彩、各种美的事物。学龄前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幼儿愉悦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综合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能制定探究计划并验证猜想;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好的环境装饰不仅能为儿童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刺激幼儿充分利用各种感官,通过与环境的直接接触,积极地与环境中的物体、材料和人进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通过引导幼儿用耳倾听,感知各种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的音乐能力与他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发展听觉的物质条件,开展了许多训练听觉的游戏,让幼儿掌握听的技巧,了解声音的属性,熟悉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   我们留心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见到的、感兴趣的、且能发出各种声音的物品,如:小闹钟,一动会笑的不倒翁,打开盒盖会叫的蛐蛐,风、雨、雷和各种动物叫声的录音等,放在音乐活动角,让幼儿通过听,感知它们不同的声音、节奏。平时,有意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节奏,…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乐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乐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  相似文献   

19.
<正>小班的幼儿在很多方面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如,能在集合的界限内来感知集合,能分辨出特别多的和特别少的或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能按顺序念数词并出现了计数的倾向,能分辨开放的图形和封闭的图形,能感知现实生活中的上、下等空间方位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小班幼儿数学学习的有关内容:一、逻辑关系1.按物体的属性求同与分类,建立幼儿初步的"集合"观念。这里说的"属性"是指事物的特性,例如,物体的颜色、形状、质地、用途、数目等。"求同"就是挑出其中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而"分类"  相似文献   

20.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变化非常感兴趣,喜欢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我们选择“有趣的溶解”为科学教育内容,重点引导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活动过程中,我们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以图示支持幼儿记录和梳理。让幼儿在游戏与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物质的变化,从而发展细致观察比较、运用简单符号记录以及大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实验过程与发现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