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景翩翩是明朝万历年间诗人,有关她的生平事迹,古籍中仅留下只言片语,且说法不一,难以构建相对清晰的人生档案。景翩翩创作有诗词曲等,在感悟爱情、生命和生活中,主要表达"不确定性"的体验:不可控制的时光、不可主宰的物象、不能如意的爱情等。其诗体现出她的无助感与无力感,以及在被动局面下忍受着不可摆脱的焦虑与煎熬。景翩翩的诗歌将情感表达得真挚、细腻和内敛,形成清丽婉约、平易隽永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作者情绪和艺术精神的载体,中外诗歌作品中也不乏异曲同工的美感,本文通过对比纳兰词的凄婉幽怨和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诗歌的清丽精致,寻找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被晚清词家况周颐誉为"国初第一词人",其创作风格既不同于崇尚豪放的阳羡词派,也不同于崇尚婉约的浙西词派。把豪放与婉约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兰性德师承李后主、晏小山,他的词兼有陈维松的雄浑和朱彝尊的清丽,并且真率自然。"纳兰词"以爱情词见长,特别是在妻子卢氏去世后,纳兰性德创作了大量的悼亡词祭奠亡妻,这些词作以真挚的情感注入其中,读之使人潸然泪下,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立了豪放词派,还在于他发展了婉约词。目前,还很少有人从词的风格、内容、题材等方面入手,来探讨苏轼对婉约词的突破和发展,而这种探讨和研究无疑对全面了解苏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秦观以词著称,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而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往往被忽略。事实上,秦观的诗歌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关于佛禅的诗歌,对寺庙环境的刻画渲染,对僧人崇高品格的赞美,清新婉丽,迥异于宋"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歌风貌,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对秦观佛禅诗歌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汉语诗歌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丰富的想象,能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以《红楼梦》中诗词为代表的古代诗歌更是节奏鲜明且富有音乐美。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则能很大程度上达到既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原作的内容同时又能使译入语读者深刻理解原作文化的目的。《忆菊》作为《红楼梦》中的诗歌之一,其英译版霍译本就能为模因论在诗歌翻译方面的应用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7.
杨慎是明朝云南文坛上有着特殊影响的一位大诗人,其云南诗歌凝结着云南戍途生涯的复杂情感。在云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杨慎交错复杂的情感以审美意识形态外化于诗歌,其诗歌彰显出独特的风格取向。  相似文献   

8.
六朝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六法”论为仕女画艺术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学理支持,并开启了新的文艺美学走势。唐代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践行了六朝人的审美理想,同时也为诗歌人物形象的传神描写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唐代诗人将仕女画的“骨法用笔”、线条勾勒和敷彩设色等艺术技巧施之于诗歌女性形象描写中,从而刻画出“气韵生动”的女性形象。唐代诗歌与绘画艺术上的互通、互渗不仅体现在高超精妙的技巧上,更体现在深层次的艺术精神上。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在南宋词中独树一帜,作者针对其词中出现的“愁”进行了研究,探求了其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美论"出发,综述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对许渊冲先生的主要观点利进行了列举和概括,并简述了对卡明斯(e.e.cumings)的经典诗歌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的研究现状。从音美、意美、形美等角度对这首诗及其译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赏析,并对"三美论"在这首诗中的体现进行了总结概括。有利于读者理解"三美论"在诗歌翻译及赏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更深层次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1.
在济慈的诗中,"真"和"美"的探索贯穿始终,这不但体现了济慈的美学思想,更体现了其哲学倾向。"真"是浅层的,表面的,其意义主要指向情感层面,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则是更深层次的,代表着审美作用下强烈的欢愉。本文主要通过济慈诗歌的创作及诗人济慈简介、诗歌外延美与内涵美的唯美主义诗歌表达及其恋诗情节和审美风格分析其审美心态的"真"与"美"。  相似文献   

12.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自汉魏六朝入手学起,在学习、继承汉魏古诗真率自然的艺术精神,质朴浅切的表现手法以及六朝陶、谢之家数,“晋宋诸公之佳致”的基础上,上追先秦风雅之源,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绪,继承了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气度胸怀、意境风格以及某些写作技法,形成自成一家的“韦苏州体”,在诗歌的风格意境、题材主题、表现手法以至语词警句诸方面,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鲍照诗歌中有着大量的禽鸟形象,寄托着鲍照的思想情感。本文从鲍照与曹植诗歌中鸟意象的比较,分析了鲍照诗歌的鸟意象在其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乾嘉常州诗人钱维城的诗歌至今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原因是其诗歌成就相对不高,绘画上的杰出成就遮掩了诗歌成就。从审美角度研究诗歌的惯性思维容易遮蔽诗歌的认知价值、伦理价值以及历史见证价值。钱维城的状元出身、宦海生涯以及画家身份在其诗歌内容与风格上皆打下很深的烙印。通过解读其诗歌,我们发现从诗人身份、角色入手走进诗歌、走近诗人乃极佳途径,它启示我们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应该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是盛唐的代表风格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歌豪华落尽见真淳,形成清新脱俗的风格,有着极具吸引力的独特诗意。禅宗思想和绘画观念导致了王维诗歌中的主体淡化现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冲淡作为其主要的艺术风格特征,其作品中之所以会呈现出这种主体淡化的倾向,应该说也和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其在绘画上的成就和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南迁二友"中,苏轼从柳宗元处体验到了生活的悲剧性,在陶渊明处则得到了超越这种悲剧的方法。陶渊明对于贬谪中的诗人,成为一种必不可少并且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他积极的追随陶渊明,学习他的诗歌技巧,甚至遍和陶渊明的所有作品。苏轼之学陶和陶首先是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之变化,二是上述变化引起的对其艺术风格的欣赏之转化。苏轼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在表示一种对陶渊明精神自由真淳一面的推崇,一种美学风格和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苏轼和陶诗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朝时期,诗歌摆脱了伦理和玄学的束缚,描写日常生活,表达世俗情感,具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这种现象的形成,决定于诗歌雅俗交替以及诗乐分合的嬗变规律,而由经济、思想、文化等构成的南朝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则是其中的催化剂.当然,文人素质的弱化也是成因之一.对南朝诗歌风格中的世俗精神应予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内藤湖南把六朝和隋唐划为中国的中世,认为那个时代的特点在于贵族政治,在这一特点中他论说了中国史上政体的发展变化。湖南身后最初的继承者冈崎文夫和宫川尚志在各自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通史》和《六朝史研究》中,发展了湖南的学说。以他们为主构成战前所谓“京都学派”。战后前田直典等与京都学派围绕六朝、隋唐是否中世及这时代直接生产者的身份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50年代末到60年代,六朝史研究围绕贵族阶级的独立性问题出现了新论争,进行过多方面探讨,形成由我提出的“豪族共同体”论,并在1970年后对此发生过新的论战。  相似文献   

19.
有关杜甫诗歌风格的“沉郁顿挫”论,主要是在两宋时期生成,其主要内涵,是“沉郁”之艺术境界——深沉、浑厚、壮阔,与“顿挫”之艺术表现——抑扬、跌宕、逆折,二者之兼容。有宋一代众多的诗话,对此皆结合杜诗的创作,加以论证。而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论的定型,也在此后的杜诗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诗人威廉斯的短诗《便条》似乎就是对一张普通便条的简单分行。这固然不能说明诗歌写作就是对口语的简单分行,但的确显示了分行对于诗歌的重要意义。分行的技术意义就在于通过这一形式所具有的心理暗示力迫使受众进入特别关注状态和强度情感状态。分行的精神意义则在于把为文化成规所凝固的生活世界前推到那种富于张力的原生状态。在这两种意义之间,后者更为本源。诗歌写作的根也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