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东坡岭海七年所写书牍是研究其生平、思想、性格、交往的重要资料,也是洞悉其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从中可读出一个复杂而别样的东坡来。东坡岭海所处之生存环境,东坡处世心态、悯世情怀、人伦情感,无不从中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苏轼爱民亲民惠民的淑世情怀与超旷豪迈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东坡文化精神之核心,它对打造惠州惠民之州、开放之州和铸造惠州自强不息的文化性格,提升惠州城市文化软实力之竞争力影响甚大,极具现实意义。提高对以东坡文化为核心软实力建设的认识、深化东坡文化理论研究、以创作为契机宣传东坡文化、创建东坡文化主题公园等,对提升惠州文化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前人论及东坡词,多以豪放誉之。具体考察东坡的创作实践,我认为这一看法是片面的。从思想上看,苏东坡仕途受挫后,转向佛老,形成了随缘自适,通脱旷放的性格,词如其人,词风必然带有东坡的性格烙印。与之相应,东坡词的题材内容也无不体现其旷达情怀,所以我认为东坡词的本质风格是旷达。  相似文献   

4.
前人论及东坡词,多以豪放誉之。具体考察东坡的创作实践,我认为这一看法是片面的。从思想上看,苏东坡仕途受挫后,转向佛老,形成了随缘自适,通脱旷放的性格,词如其人,词风必然带有东坡的性格烙印。与之相应,东坡词的题材内容也无不体现其旷达情怀,所以我认为东坡词的本质风格是旷达。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又会相互作用。教学艺术正是两大心理活动促进协调的关键。所以说,教学艺术不仅是审美情感的教育,更是情感心理的教育。从语言角度来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  相似文献   

6.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中情感因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取决于语言的输入、语言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以及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其中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非智力中的情感因素是关键。原因在于动机、态度、兴趣、自信心、自尊、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社会文化环境、性格、模糊容忍和同化倾向等情感成分直接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习得行为,包括时间、精力的投入以及认知方式和学习策略的选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动机、焦虑、移情、性格等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并提出了充分调动积极情感的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是部极其辉煌的民族精神史诗。黄冈人以东坡文化兴市,首先要读懂东坡这部大书:读懂东坡被贬前后黄州文史地域知识;读懂东坡在黄州的全部著作;读懂东坡被贬黄州后所构建的贬谪文化机体;读懂东坡所投给黄州的人文意味,深入体味黄州为何成为东坡贬谪文化发祥地、东坡文化发祥地、黄州赤壁文化发祥地、东坡养生文化发祥地。这些正是我们让东坡文化在当代黄冈重放光彩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只有名花苦幽独”──从东坡咏物词看其孤寂感张承鹄一众所周知,苏东坡的情感性格是极为丰富的。但是,苏东坡的情感性格究竟有哪些主要主要特征呢?其实质又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词学家们或论之以“豪”,或论之以“旷”或“狂”。“豪”即豪放。对“旷”和“狂”,...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潜心研究的中医草药是东坡文化这个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东坡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寄托了东坡苦乐的人生哲理,饱蘸了东坡的医药文化情趣,研究东坡文化,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中医草药这一宝贵财富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应使之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语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感情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认知”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这两个  相似文献   

12.
鲁迅诗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语文教师也应是有情的大丈夫。在整个进程中自始自终充满着情感,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从教学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一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智能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它的心理过程产生着情感和智慧。因此,知识、智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着情感的作用,这可以说是阅读教学活动区别于其它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教学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一是感受——情感——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知识、智慧和情感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些教育家认为,情感是开发一个人智力的催化剂。但是传统的教学理论只重视前一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视后一过程,即情感过程。一般情况下,只把后者作为前者的辅助手段,而没有真正把后者也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来完成。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没有把着眼于人的培养看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诛,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谪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贪图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些身心活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鼎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诛,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谪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些身心活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鼎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铢,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谪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些身心话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顶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的性格是歇斯底里性格,即易受暗示、强烈的自我中心需要、情感极端化和富于幻想。这一性格的无意识与其具体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其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带胎衣而生的文化解读为其性格的暗示性注入"伟人"意识;生命"归土"概念与对死亡的预期为其歇斯底里暗示性注入"死亡"意识;俄狄浦斯情结、非友即敌的结友方式、专横性格则是其歇斯底里性格自我中心需要和情感极端化的体现;其人格结构理论反映了他的歇斯底里幻想性。  相似文献   

18.
密州东坡文化源起于苏轼知密州,是苏轼与诸多北宋文人共同创造了密州东坡文化。由于苏轼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及后人的不断传承,密州东坡文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由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行迹变成了一种集体记忆。在历经九百余载的发展过程中,密州东坡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象征符号曾发生了诸多变化,而文化的本体则相对固定。密州东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是超然思想。  相似文献   

19.
欣赏书法是从认识构成书法的外在形式——笔法、墨法、结构、章法等技巧开始,结合个人的书法实践、性格爱好、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由浅入深地认识书法的内在精神——骨力、情感、形象等。书法之为艺术,依附的是文字,表现它的是技巧,而它能够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主要是依赖中华民族不断地赋予它的人格化精神与情感。欣赏书法的过程、认识书法的要点都归结为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黄冈市东坡小学地处文化古城黄州,毗邻美丽的苏东坡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黄州对千古文豪苏东坡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文学代表作“一词二赋”、书法代表作《寒食帖》都作于黄州。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强调,苏东坡到黄州“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教师应该立足东坡文化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以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