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凡为教育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上“讲”风盛行,这些好心的教师总以为知识不过自己的“肉口”,学生便不会学,不会记。老师讲透了。学生也就“学好了”。这种以讲代学,以讲代练的教学方法费力不讨好,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崔雅鸿 《文教资料》2005,(4):139-140
语文课单调乏味,语文教学苦不堪言,这已是由来已久的事了。往往是教师费尽心思,条分缕析,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说语文课上不上无所谓,反正是“你不教我还清楚,你一教我反倒糊涂”。如何改变这种“投入与收成”的巨大反差呢?这确实值得语文老师好好思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是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训练听说读写的技能 ,发展智力 ,培养阅读、写作的能力 ,陶冶道德品质。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 ,整个教学过程就表现为教师教 ,学生学 ;教师问 ,学生答 ;教师写 ,学生抄 ;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课堂上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包办者 ,学生缺少主动权 ,没有自己的见解 ,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精神 ,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结果是 ,本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学生不爱上语文课 ,甚至讨厌上语文课 ,…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让语文课变的新鲜有趣?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把语文课幻化成上山看日出,那么学生就会天天想着语文课,天天盼着语文课。为了避免语文课堂的模式化,近年来,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如借用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原课文情节进行补充或改变等。为了处理语文课中牵涉到的历史、地理知识,我有时求助于历史、地理老师,如请历史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有关历史知识讲座,解决语文课上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感到新鲜,效果很好。讲解枯燥的语法知识,不在同一节课上反复讲解同一个概念,而在不同的课上让学生多见面,学生不会厌烦,教学效果良好。把作文讲评同语文课文中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即使语文课讲得不单调、呆板,又指导了作文。让学生每天都有新发现,新见解,新收获,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学生就不会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5.
郑永春 《师道》2012,(3):31-32
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比较重视,学生也不敢怠慢。有老师说,有些现代文可以不讲.文言文则不能不讲.而且每篇都要讲,精讲精练。而学生也是,别的语文课可以不记笔记,唯有文言文课必须记笔记,而且必须背笔记。这道出了我们目前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徐海亚 《语文天地》2013,(10):76-77
当今语文教学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语文课没有生命迹象,课堂上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得辛苦,以至于产生职业倦怠;学生学得辛苦,以至于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产生厌学,甚至不喜欢语文课。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应试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7.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常困惑:这篇课文"该教什么"?而上完课后又常常感觉"不知道教了什么"。特别令人沮丧的是,做了很多努力,有人评课"等于什么也没教"。所以,王荣生老师说,语文课是很折磨人的,学生多学了两节课,不见收获,少学了两节课,没感觉损失。孙绍振老师也感叹: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  相似文献   

8.
我在南京听过魏书生老师的语文课,初二学生学高二教材里的一篇文言文。魏老师竟然一个字没有讲,一个知识点没有教。去洋思中学考察两天,我听了所有科目的课,我听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多数老师没有讲。这些老师不讲的课,学生学的主动、快乐,教学任务完成的又非常好。  相似文献   

9.
原来我上语文课总不爱动脑筋,只听老师讲,同学们的回答,然后抄笔记,写练习册,时间一久觉得学语文真没劲。后来杨老师教我语文,她的教学方法挺独特,改变了以往的"分析""串讲",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老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特别是高中语文课,该怎么上。这一直是困惑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一个问题。眼下,高中生对语文的兴趣在学生所有学习阶段是最低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老师埋怨学生不重视语文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局面的形成与高中生学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定关系,也与其他学科老师或领导的外行眼光的误导有一定关系。可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与我们有些老师课堂教学不得法有关系。可以说,有些语文老师很多时候在语文课堂上讲的根本不是语文,  相似文献   

11.
一位学生寄来卡片祝我生日快乐,同时寄来一封信谈上高中的感受。提到语文课时,说感觉不太适应,老师讲得很快,有时甚至不讲课文,很多时候都是自学,现在都不知道如何学语文了。他听说我准备到高中任教,问我为什么不选择去他们的学校,他和许多同学都希望能在他们的学校见到我。那几天正是学校放假期间,几个学生来我家玩,  相似文献   

12.
一名今年夏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谈及中学语文课时说了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文课至少不能让学生厌烦,不能让学生一无所获。同样一个作者的文章,不同的教师教,对我的影响真可说是天壤之别。初中时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样一篇能感动学生的文章,老师作了一点客观的叙述,只说:‘这是怀念母亲的记叙文,读后要弄清楚叙事要完整,有头有尾。’课就这样流失了,心中未留下半点痕迹。她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讲一讲、轻描淡写地讲一讲与己无关的事。高中学史铁生的《合欢树》,老师教得激动万分,甚至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坦露在学生的面前,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剖析史铁生的心灵倾诉,在大难临头,精神濒于崩溃的情况下,母亲是最无私最有力的支撑和抚慰。两年过去了,老师唏嘘的神情和文中一个个形象镌刻在我心里,我第一次认识了邻居的真挚情谊,我第一次感受到亲情的无私无价,‘悲伤也成享受’,那无言的悲痛常在我脑中萦绕。后来,我自己也去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有一种平面的感觉,缺少了老师教《合欢树》的震撼。老师教课总要有点打动学生心灵的话啊!”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上,在讲一篇课文之前。中学老师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甚至是标点符号。每个老师都会这样来分析某篇课文。这就是“认同式教学”: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周立根 《现代语文》2007,(2):121-123
“上语文新授课难,上试卷讲评课更难。”许多语文教师常如是感慨。是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果放眼当前语文试卷讲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老师只机械地对答案,不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的老师满足于条分缕析的讲解,仍采用“填鸭式”的讲评方式;有的老师对题型分析落入俗套,走不出“老生常谈”的怪圈。课堂上,学生缺乏听讲的兴趣和欲望,甚至出现昏昏欲睡或交头接耳等事情,教师愤怒、痛苦……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讲评课未能靠船下篙,对症下药:讲评课未能以新美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讲评课未能……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上,老师讲《范进中举》,讲着讲着,听到有人在轻轻啜泣,接下来又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擦眼泪。教室里的空气凝住了,老师的心酸酸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相似文献   

16.
你讲了几遍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生的成绩,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昨天讲过的一个问题,今天提到学生仍是不知道。联想到经常听到有的老师发的愤慨: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他们(指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其实,教师的讲和学生的会是两个人的两件事,本该是互不相干、互不关联的两件事。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不同意甚至反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会怎么没有关系呢?老师的教为的是什么呀?还不是为了学生会吗?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这仅仅说出了教的目的,而目的的实现与行动的过程还是两码事,在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决定了其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相似文献   

18.
很难看到余迅老师这样干净的语文课了! 其一,简练。何以不拖泥带水?因为借了“语文本体教学改革”的慧眼,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语文课堂上是“万物齐鸣”还是抓住关键而及其余?前者显然是不可能的,语文课没有那么大本事。语文课应该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披文以入情”,语文课就应在这个  相似文献   

19.
李凤耐 《学周刊C版》2011,(11):111-112
语文课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下来,干巴巴的,课后反思一下:没意思!别说学生学得不带劲.就连老师也觉得缺乏热情,太枯燥,难怪学生不愿上语文课。  相似文献   

20.
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备课时主要在“怎样教作文”上下工夫,而常常忽视了学生“怎样写好”这一制约写作效率提高的环节,结果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大讲特讲,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实践证明.着眼于“老师教”还是立足于“学生写”,其结果相差甚殊。这里的“学生写”当然不只是每周课堂上的两节作文课,应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阅读写作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