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认知偏差对教育者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其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信念固着偏见、刻板印象和虚假一致偏差等几种主要的社会认知偏差现象。教育者应充分重视这些社会认知偏差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采取如下应对措施减小其消极影响:用发展变化的现点来看待受教育者;用全面的观点来观察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智原则;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在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过程中,社会认知偏差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造成消极影响。以初中师生关系为研究对象,具体阐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等社会认知偏差的表现形式及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并相应提出“直面认知偏差存在”“注入民主平等内涵”“构建多元认知体系”“追求情理交融”等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心理的复杂性、班主任认知的主观性以及班主任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使师生之间有时不能及时进行人际沟通、准确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容易产生班级管理的偏差。这种偏差有相当部分是由于社会认知效应产生的消极影响造成的。班主任应学会自觉分析社会认知效应,理性施教,建设和谐班级团队。  相似文献   

4.
教学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交往是师生之间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借助一定教学媒体进行的知识、情感、行为的沟通与交流。由于受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的影响,教学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知偏差,如何正确认识认知偏差的危害并采取策略实施有效调适,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PPT教学与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从避免冗余效应、注意分散效应、运用图表效应和运用形态效应四方面论述如何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程中出现偏差认知,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直觉思维、思维定式、晕轮效应等影响。从这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学生数学学习出现偏差认知的原因,并结合具体实例提出教学对策,以修正学生的偏差认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7.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媒体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对认知负荷的概念含义、主要观点和分类做简单扼要的论述。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一些能减少学习者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并对教学媒体设计有指导作用的教学效应:分散注意力效应、双重感官效应、独立交互元素效应、元素交互效应及冗余效应。在阐述这些教学效应的基础上,分别给出它们在教学媒体设计中应用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个体形成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情境下群际知觉偏差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它筑造了群际交往的壁垒,影响了群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本文认为,可以从消除归因偏差、增进群际接触、抑制类别化认知、调节社会期待、树立无偏信念等多个视角,消除这一群际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9.
领导者如何在发现和激励人才等关键环节有效地避免不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认知偏差,使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促进沟通的社会认知偏差充分发挥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利害攸关.研究表明,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如晕轮效应、刻板印象、首因效应、透明度错觉等,在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中既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又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 ,对学校人事考核中常见的几种认知心理效应进行分析 ,指出了其影响和危害 ,并就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调整、避免这些认知心理偏差的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不对称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众多问题可以从信息视角做出解释。在教师教育中,教师专业的角色认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培训教学与教师自己的教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存在信息偏差或信息不对称,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偏差的解释,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分阶段培养、创新培养机制、加强"教师专业"研究、改革学习模式等途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认知中的心理效应对评教信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使学生评教中的心理效应偏差降到最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周建花 《考试周刊》2013,(93):175-176
在教学过程中,触及学生的情感需求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的时候,要注意调谐效应、激励效应、体态效应和成功效应的应用。本文论述了四个效应的内容及其具体实施方法。这些效应和方法的运用以对学生的爱心和期待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情感因素,优化了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认知偏差是指人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误差,它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定势效应、投影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我们每一个编辑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个个体,所以,在编辑工作中,认知偏差也必定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果。因此,我们每个编辑对此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纠正这种认知偏差,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编辑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偏差行为学生是农村学校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帮助学生改变偏差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及教育偏差行为学生,对农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现实和长远影响。根据偏差行为学生的表现及成因,从认知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四方面提出转化偏差行为学生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超限效应现象相当普遍。这种现象往往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不但削弱了教育活动应有的作用 ,还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 ,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 ,使教学活动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在师生交往中会产生效应的偏差,弄清并矫正这些偏差,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直感效应偏差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它主要是人的直觉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称之为直感效应。直觉的参与使直感效应只是对人的一种整体看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如一个人的谈话语气、举止风度等;而主观情感的投入则会使人们在开始接触对方时就感到喜欢他,或讨厌他,即“以貌取人”。由于直感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注意矫正这种偏差,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  相似文献   

18.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在教育学中是指教育者只要诚心诚意寄希望于受教育者,那受教育者就会按教育者的期望去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就是一份信任、一种鼓励,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形成学生自身对提高学习成绩的期望,它是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运用期望效应提高教学效果是教育科研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刑事审判中的法官认知偏差具有阶段差异性,主要分为事实认知偏差、法律认知偏差和社会认知偏差,存在于证据材料处理、证据证明力认证、案件事实认定和案件裁判四个阶段;隧道视野、印证证明、经验法则、锚定效应、选择性注意和投射效应是法官认知偏差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法官认知偏差进行有效控制,可从法官自身修正、外部因素革除和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近因效应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并从学生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出发,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近因效应原理促进教学,减少近因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课堂安排,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联系生活实际等,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