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者,绝对之始终也,故凡一切事物,皆难越此规。空以无,无以静,静生动,动则化,化则极,极则变,变则复,复则静,静归无,还其本来面目。《太极拳论》开篇第一句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凡修炼太极拳者都应知其始终  相似文献   

2.
桂金忠 《武当》2013,(6):49-49
一、修炼内丹首先要静1、静与动。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炼丹是用静坐的形式,是外静内动的炼意活动。内动时也是有静有动,心静而气行。老年人体质渐弱,体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所以老年朋友应以练静功为主,配合太极拳、健身气功,使之动静和谐,符合人体静(阴)动(阳)平衡的道理。以人体阴阳变化的机理而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修炼内丹术的功友应辩证施功。2、静与松。静,保持心神安宁贯穿于练功的全过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的源流,直追道儒两家.太极拳讲静,也是从道儒两家而来。道家有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不欲故静,故道教有专门讲静功修炼的《清静经》。儒家同样重视敬静二字,强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孟子同样强调静神养心莫善于寡欲。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宋明两代大儒如周敦颐.如二程(程颐、程颢),如朱熹,如王阳明,皆十分重视静功的修炼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静,半日读书朱熹说: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这完全是练功的体会。朱熹解释《大学》中定、静、安、虑四种境界时说:定如水之初定。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扰。处山林亦静,处尘市亦静。安则静者广,无所适而不安。静固安,动亦安,看处甚事,皆安然不扰,安然后以虑。令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远能处事否?虑者,思之精审也。人之处事,于丛冗急遽而不错乱,非安不能。王阳明则有这样的练功体会: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清代湘军名将曾国藩同样练静的功夫了得,他曾专门在日记中谈到静字功夫的重要。他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  相似文献   

4.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5.
李国强  马俊胜 《武当》2013,(8):24-24
作为我国国粹的太极拳,其主要功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太极拳舒缓柔和,轻松自然,是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病的人们用以强体健身、康复延寿的有效手段。太极拳自始至终以意念贯穿,以慢生柔,以匀求活,柔极生刚,刚柔相济。太极拳运动不温不火,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顺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动如抽茧剥丝,藕断丝连,行似流水,轻若行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适度合宜。因而是保健卫生、延年益寿较好的选择。2、太极拳能醒脑清神,调节神经,特别适合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修炼。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人的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患各种疾病。太极拳温  相似文献   

6.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7.
盘架之要 学习孙式太极拳,在技术上首先要了解掌握孙式太极拳走架的意义、要求和特点。 孙式太极拳盘架的意义,是通过孙式太极拳架这一运动形式,使习者从中体味周身内外的虚实转换、开合鼓荡、动中求静、变中求整、阴阳互济的基本规律,并最终将这些规律中和为习者自身的机体本能,达至内外合一、神气合一、内劲  相似文献   

8.
薛统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2):185-187
当前正是太极拳走向世界的大好形势。研究太极拳美学思想,探究其形式美背后的古典神韵,是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形式美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深入探讨太极拳的动中求静之美、曲线美、阴柔美、虚实变化美、形神美等形式美因素,充分展示了太极拳的古典美和技击美,体现了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美学思想和理论对太极拳的运动形式进行分析,从太极拳运动形式的动中求静、曲线美、阴柔、虚实变化等方面进行论证,试图发现和挖掘太极拳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0.
王志远 《武当》2015,(1):23-25
二、慢练出真功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者,何?乃静功也。所以太极尺拳的内劲功夫只有在缓慢的接近于"静"的("无极"混沌状态下才能求得,实现"动中求静,缓中求功,静中求内劲"。太极拳以慢生柔,以缓求匀;以慢求稳,以缓求笃;以慢求松,以缓求融;以慢求灵,以缓求活;缓与慢将疏散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劲整合起来,将精气神敛聚起来,从而炼成阴柔之内劲,此即所谓"慢中求功,静态里边大力生"。太极拳"看停似走,看走似停"。势势缓匀,机势相连,每一  相似文献   

11.
舒佑辉 《武当》2011,(2):13-15
健康长寿,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永恒课题。太极拳是实现这一美好目标的最佳养生术之一。怎样修炼太极拳才能求得其最佳的养生功效呢?一、动静有常,阴阳和合:"从阴阳则生"。中华民族从古传承至今的太极拳,是静动相兼的气功,又叫行功。行,即运动变化;功,即内炼养  相似文献   

12.
宁开阳  刘云萍 《武当》2010,(2):17-18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在练拳时往往找不到心静的感觉,因而进步不快。笔者认为,解决如何心静和如何放松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14.
张兴洲  李仲良  赵峰 《武当》2013,(1):20-21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之瑰宝,其历史源远流长,三丰祖师继前人太极九天功法,太极之理,养生之道和文道武道,灵感鹊蛇相斗之悟,创始了内外意形合一,以静为动,以松人柔,运肌成刚,以意催形,刚柔相济,修炼人身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阴阳内  相似文献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用来形容太极中的“求静”过程极为恰当。如果说,拳术都是动功,那么太极拳要求练拳时的“神寂体静”,其实就是一般人常说的“动中求静”。它说明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是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天绪 《武当》2008,(8):36-36
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刘瑞先生,自1964年师从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老先生修炼武当赵堡太极拳以来,四十余载如一日,太极功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刘瑞先生谨记先师发扬光大太极拳之师训,在自己修炼的同时,以弘扬武当拳法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太极拳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一种获取内功的方法和手段。太极拳推手,是从内在检验、印证、规范拳架,正确理解、明了,掌握拳理的必修之课。太极拳推手.是深入研习太极断手、散手功夫的必由之路。太极拳推手.是调心、调息、调身、祛病、强身的必要举措。太极拳推手,是加强交流、增强团结、缔结友谊的纽带与桥梁。太极拳修炼,离开推手,则为操舞.非但功不上身,祛病强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功效。强调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的内外统一;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其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的特点,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的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  相似文献   

19.
《黄庭经》主要分为《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讲道家修炼养生之道,也是国人'气功'养生的功法基础。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编了陈氏太极拳,以他发明的'缠丝劲'为统御,协调上、中、下周身关节,把《黄庭经》导引术主张的静态功法,变成了内静外动、动静结合的太极拳运动,使得《黄庭经》导引术等功法由静练变为动静相结合的练;由...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思想拳、是哲拳,向来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学太极拳必先明太极之理,通修炼之路,理清路明,方有所得。文章从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到底练什么,太极拳为什么要稳静、缓慢,松与紧的辨证关系,太极拳运动如何放松,太极拳与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目的在于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