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0万粒大米有多少"是新课程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第一节内容(整章也都是新增教学内容). 初次接触这个问题,个人感到很茫然,<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具体数据结果. 从教材(p.127)中提供的活动目的及材料看,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感悟"数据",发展"数感".  相似文献   

2.
三白饭     
校级优质课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今天是王老师的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据。活动课题是:100万有多大?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聪明的你能估计100万粒大米(或绿豆)的质量吗?先让学生说方法,然后分九个小组用天平称质量,前五组称大米,后四组称绿豆。看得出学生们在课前进行了精心准备,将大  相似文献   

3.
一、谈话引入,认识计数单位“万”师:昨天晚上,每个同学都在家数出了一万粒粮食,能说一下你是怎样数的吗?生1:我是一百粒一百粒数的,100个一百粒是一万粒。生2:我是一千粒一千粒数的,10个一千粒是一万粒。生3:我是500粒500粒数的,20个500粒是一万粒。生4:我是200粒200粒数的,50个200粒是一万粒。生5:我是估摸着数的,先数出了一千粒大米,放在我家的小玻璃杯里正好满满的一杯,于是我又用了这个小玻璃杯装了9杯,10个一千粒是一万粒。生6:我认为这样数出来的一万粒大米不准确,可能比一万粒多,也可能比一万粒少。……师:关于万你们知道了什么?生1…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数学课正朝着数学活动课的方向发展。如何让孩子在这活动中有所动、有所悟呢?在二年级下学期介绍大数时,我安排下了这节《数大米》的课,希望让孩子们通过数1000粒大米的活动,增强他们对大数的估计意识。 1000在孩子眼中实在是太大了,在任务布置后,有的孩子脸上泛起了疑团,大胆的孩子甚至嚷嚷开了:“那么多米怎么数呀?”“老师,我明天怎么搬来呀?”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第34~35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应用数据来比较的愉悦和作用。教学设想:l.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经验,所以总体的教学思路是:淡化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新知的获取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找准教学起点,使本节课的重点从学…  相似文献   

6.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是“数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10个一是10,10个十是一百”,以便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案例一:师:请同桌两人把你们的小棒混在一起,一人数出100根小棒,另一个看他嘴里数的与手中实际拿的小棒根数是否一致。开始。(同桌同学开始合作数数,我也开始了行间巡视,但却发现由于学生准…  相似文献   

7.
谢丹群 《福建教育》2000,(2):90-90,20
1.紧扣语境,理解词义。理解词义是阅渎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使其懂得“咬文嚼字”。如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中对“窃窃私语”一词的理解,我先出示“窃”的两个语义——①偷、②小声地,让学生细读文中带有“窃窃私语”的句子,  相似文献   

8.
<正>《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也是认识更大自然数的基础,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认数教学序列中的重要节点。一、前行中的思考——寻求"来龙"和"去脉"1.这节课教什么课前,我们仔细研读了教材,如下图:这部分内容,是分四个层次组织认数活动。第一层次:认识"10个一是一个十",先让学生经历从1到10的数  相似文献   

9.
笔者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借助于媒体演示来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缺憾,这当中也反映出了一线老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与代数”教学中对“数感”培养存在的共性和困惑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出现的缺憾过程进行一些分析与思考,愿与同仁共探讨。片段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在经历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10个1000是10000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老师接着借助于媒体演示如下:分析与思考:“万以内的数”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不陌生了,那么如何去尊重学生已…  相似文献   

10.
【案例前的思考】◆课堂上怎样组织一年级学生进行估数活动?◆估数活动对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起多大作用?◆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背景介绍】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数豆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培养数感,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课前我一直在犹豫:现在的孩子很聪明,100以内数的读、写、数都没有问题,还有没有必要用一节课来数豆子呢?我又想:以前的统编教材中没有这样的教学内容,现在实验教材中安排“数豆子”,肯定有“数”的必要。课…  相似文献   

11.
张玲珈 《四川教育》2002,(12):34-34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过程目标”中的重要目标。那么,在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呢?一、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通过操作活动把抽象的计算形象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去学习数学知识,并逐步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如在教学“6的认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画6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做成卡片。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既要认真仔细地数数,又对6以内数的“数序”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同时对数6所表示…  相似文献   

12.
案例背景: “探索规律”是《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中明确说明“要大力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认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也包含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徐颖 《贵州教育》2014,(6):34-36
教学内容人教社2012年实验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6页、37页及39页练习八第5—8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数不同颜色的纽扣数量”,引出100以内的数该怎样读写。由用小棒表示数过渡到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来表示数,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百位这三个数位的名称、顺序以及数位表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工具箱的奥秘》一课是地图版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第二单元“用计算机画图”中的第六课,主要是通过修改、美化图画,让学生学会“用颜色填充”和“彩色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笔者接触《几何画板》已有十余年,虽不是经常使用,但“危难之时”,总能想到这位“老朋友”,让它有机会“一显身手”.以下是笔者与《几何画板》“亲密接触”的几个案例.1.在赛课中“露脸”.次区级“同课异构”赛课活动,课题是北师大版数学(2012年版)八年级上“7.1为什么要证明”,该课主要从“眼见未必为实”入手,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归纳中体会直觉并不一定可靠,教材中有关于“三角形  相似文献   

16.
在我校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本节课让学生找的是简单图形覆盖的规律。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方框框出一列数中的两个数或几个数,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平移的次数得出基本数据,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进而理清思路,发现并概括规律。这位教师也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素材来组织的,例题也讲得比较清楚,可是学生在运用规律时却出现了这样一段"小插曲":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3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使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能力目标:体会数数方法的多样性;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教学重点:数100以…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校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本节课让学生找的是简单图形覆盖的规律。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方框框出一列数中的两个数或几个数,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平移的次数得出基本数据,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进而理清思路,发现并概括规律。这位教师也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素材来组织的,例题也讲得比较清楚,可是学生在运用规律时却出现了这样一段"小插曲":  相似文献   

19.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8,(9):F0004-F0004
“100万有多大?”是个怪问题.100万就是100万嘛.据说这是要形成“数感”.哦,这个连专家们都争论不休的“数感”,已经付诸实践了.于是,“100万有多大?”进入7年级数学课程,有大块文章发表,有博士论文研究.一个公开发表的教案,让学生研究“100万粒米有多少?”实际上,成人也不知道其答案,因为没有用.更令人称奇的是,问学生“100万人民币要用多大的箱子装?”  相似文献   

20.
姚婕 《小学教学设计》2024,(Z2):116-118
<正>【课前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内容。在一次市级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三位数乘两位数》“同课异构”课,两节课教学路径基本一致。教学例题之前,首先复习一位数乘三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而在处理例1时,都是让学生在《作业单》上先独立用竖式计算128×16的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