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信息价值度,不断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选择性接受的特征,创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环境,是网络条件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策必然在目标和内容上发生一定的扩展和迁移.  相似文献   

2.
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传播的效果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管理规程的不完善、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信息的无归责状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规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实施的正确舆论导向,主动研究受众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专业技术条件,成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备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各有其特定内涵;在当前条件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更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力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生活化、通俗化、时代化;突出社会实践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多重传播学角色;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网络境域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受众、传播介质和传播信息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传播者互动式为取向的模式、以传播介质多样化为取向的模式、以传播信息平民化为取向的模式,使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阵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过程,文章力求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知识,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受众出发,对其心理状态(求新心理,求实心理和逆反心理)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求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微博带来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技术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层面的变革,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践,分析了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若干理论问题,并就高校利用微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从“受众选择行为”的视域看,受众选择行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导向和出发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两种选择方式。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既可以是一种理性选择,也可以是一种感性选择。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必须正确认识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两者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机制,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实现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媒体影响力时代,从传媒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分必要的。利用传播内与传播外两大方面,包括传播信息来源、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受众等因素,更新传播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实现传播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众化传播的本质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高校师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传播行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效,但是,从传播学角度考量.对相关工作的思考还远远没有达到充分考虑受众情况,精选传播内容,选准传播媒介.调整传播方式等要求.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利用微信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非常必要和可能的。微信平台给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机遇,促进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化、实现了传播主体真正的平等、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微信平台出现也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挑战: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育人功能的边缘化,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降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度。高校利用微信平台要在以下方面着力:思想上重视微信平台的作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微信传播平台的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微信交流环境,加强微信平台功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