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吴民 《新闻世界》2007,(7):40-40
台湾“外交部”封存37年的“刺蒋案”机密档案5月10日曝光,这份档案记载了1970年4月24日,蒋经国访美时被台独分子枪击侥幸脱险后,国民党暗中打击台独的始末。刺杀蒋经国的刺客后来还成为台湾“总统府”的国策顾问。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溃败台湾之初,蒋介石意欲让其子蒋经国统管谍报系统,不久,蒋经国出任“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但是,名义上归他管辖的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却处处不买账,弄得小蒋很没面子。不搬掉毛人凤这块拦路石,小蒋在台湾谍报系统就难以施展拳脚。  相似文献   

3.
深网 《新闻天地》2011,(12):72-73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无预警的状况下突然死去.台湾政坛顿时山雨欲来。虽然李登辉以“副总统”的身份继任“总统”,但明眼人都知道,谁当国民党主席.才是真正的掌权关键。就是这个关键时刻.宋美龄写了封信给当时的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示党内对李登辉继任主席有疑虑,建议恢复“中常委”的集体领导模式.台湾政坛顿起风暴。  相似文献   

4.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地区,“报禁”是耳熟能详的新闻术语。一些新闻界人士认为,“报禁”是“新闻自由”的宿敌,它的存在,对当局一向所标榜的“民主政治”实在是一个莫大的嘲讽。台湾“报禁”之由来,可谓年长日久。1949年,当陈诚、蒋经国受蒋介石委派先赴台湾“主政”时,就对新闻界  相似文献   

5.
谢涛 《兰台内外》2007,(2):14-15
作为推动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进程的关键人物,蒋经国虽然辞世了,但他在台湾人心目中的印象还是那么鲜明。台湾媒体曾做过民调,在一项“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谁对台湾贡献最大的调查中,蒋经国的支持率要高出另外两位一大截,其民望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二十年代,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奉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取得了苏共最高领导人的好感,苏联政府以极大的热情接纳了包括蒋介石儿子蒋经国在内的大批国民党要员的子女留苏学习。  相似文献   

7.
李灵革  王侃 《浙江档案》2003,25(5):41-42
国民党反共救国团是国民党青年的一个组织,在中国现代史上,从五十年代一直频繁地活动到今天,它的性质随着中国现代历史的演变,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一个积极反共、纯粹的政治性的组织,演变成为一个服务青年、培育青年的公益性和教育性的团体。一、“黑市机构”的成立与历史渊源反共救国团的全名为“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成立于1952年2月,是国民党到台湾后成立的青年政治组织。由蒋介石兼任团长,蒋经国任主任。它的产生,可以说并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复杂的政治、历史等原因的。这个团体成立以后,《自由中国》半月刊曾讥…  相似文献   

8.
王侃 《浙江档案》2000,(11):38-40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台湾进入"后蒋时代".1992年,国民党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一些往日"尘封"的史料慢慢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9.
1987年12月1日,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宣布:从1988年1月1日起解除“报禁”,这是继蒋经国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除台湾地区的戒严之后在新闻言论方面所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举措使台湾报业有了一定的起色,自由空气较之以前浓了一些,从而促进了台湾报业的发展。 解除“报禁”使台湾报业乃至所有大众传播媒介进入了一个自由竞争时期。如《联合报》老报人王锡吾早在解禁前就筹划增张扩版,并在台中和高雄新建了印刷厂,配制丁新型的高速印刷机。《中国时报》也不甘落后,也在上述两地建了印刷分厂。《自立时报》用了5亿多元新台币建起了新的印刷厂。台湾最大的国民党的党报《中央日报》也投资6亿元新台币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10.
“经国吾弟”,80年代初,年迈的中国资深领导人廖承志在给执政的台湾当权者蒋经国写信时,用了这样一个亲切的台头。他对这位继承乃父残余栖地的前共产党员,说了一句后来很出名的话:计利当计民族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相似文献   

11.
1970年,曾发生一宗震惊台湾朝野的行刺案,蒋经国访美在纽约遭两名“台独”杀手枪击。当时由于台湾的新闻媒体都奉命作“选择性报道”,以致许多事实以讹传讹,一些流言一直未澄清,直至最近才披露出来。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共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廖承志在公开信中呼唤:“寥廓海天,不归何待”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在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引起海内外的瞩目。信是这样写的——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民党在历史演进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转折。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转折,则是大变革时代的中国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事件。国民党之所以败退台湾,其一重要原因在于国民党派系林立,组织松散,贪腐成风,基础薄弱,战斗乏力。1950年重新复出的蒋介石痛定思痛,以破釜沉舟、另起炉灶之决心对国民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期“重定革命基础”。  相似文献   

14.
蒋经国随蒋介石逃退到台湾后,一直心系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并在他出任台湾“总统”后,曾派心腹秘密赴京,同祖国大陆的官员进行和谈,不料因其疾病突发而逝世,使其宿愿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吉路 《北京档案》2004,(8):46-46
2000年10月,正在北京参访的台湾老朋友林书扬(时在台任“劳动人权会”会长、曾任“中国统一联盟”主席,应北京大学马克思学会邀请,到校园作专题报告,题目是“5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的白色恐怖”。演讲的当天,他率领的参访团要与全国总工会、全国台联开一天的研讨会。所以,报告安排在晚饭之后。  相似文献   

16.
刘晓慧 《新闻界》2014,(3):44-48
20世纪50年代是国民党在台湾推行文艺政策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些文艺政策的推行经常诉诸道德或伦理内化于社会集体的无意识。当时副刊推动"战斗文艺"已不仅仅是配合"文宣需求"的表态,而是文化界一种所谓的"共识"。一方面,当时聚集在蒋经国周围的"青协"作家群,以及以张道藩为首的"文协"阵营,都融入到这股氛围里;另一方面,也少有编辑、作者敢于公然冒犯文艺政策背后的威权文化。  相似文献   

17.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  相似文献   

18.
台湾“立委”选举中,国民党赢的诚惶诚恐,民进党输的愁云惨淡。胜负悬殊的结果对台湾政治格局的改变几乎是颠覆性的。但是,尘埃远未落定,对于两个月后的“总统”选举,国民党并无必胜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去年7月,国民党“执政的行政院”决定:在台湾推行汉语拼音:今年9月。民进党“执掌大权”,“教育部”遂决定:摒弃汉语拼音,改用台湾自己开发的“通用拼音”。 这个语言政策上180度的急转弯,在国民党人担任“市长”的台北引起强烈反弹,使一场“文字之争”演变成一起政治火药昧蛮浓的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20.
王心文 《档案天地》2010,(1):35-39,45
新中国刚成立初期.国民党特务在大陆活动猖獗。国民党保密局从台湾派遣“王牌杀手”封企曾密赴上海.执行“1243”行刺上海市长陈毅的任务。这项计划是由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亲自制订并经蒋介石逐字审核后予以批准,台湾方面认为此项计划“必能成功”,但是就在封企曾准备行动时,就被我公安机关破获.号称“王牌杀手”“杀人魔王”的封企曾最后伏法于上海龙华刑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