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为什么要走出去 笔者本来以为这个问题不用再赘述了,但在就中国传媒业的走出去问题与业内有关人士交流时,发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差别很大,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的传媒没必要走出去,在国内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出去呢?有的人认为,中国传媒首先要影响中国人,走出去影响谁呢?  相似文献   

2.
在某画报上,有一篇批评新闻工作者到海外采访的文章,认为中央电视台派人去搞澳门回归报道、南斯拉夫现场报道,没有必要,是花冤枉钱。也许是年龄和阅历的不同,我对上述文章的观点很不赞同。记得在70、80年代,中国的记者不大有机会出去搞报道,甚至哪个地方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一张嘴就是“据外电报道”,PLI我们听了难受,心想:中国传媒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声音呢?大概和国力有关。现在国力比以前强盛了,该花的钱也花得起了,这才有中国记者出去搞现场报道吧?再说,我们花钱买一台电视机,不管它是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走出去”是中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传媒集团的必由之路,不仅有利于中国媒体吸收国际资源、利用国际市场,也有利于中国媒体在国际上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自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传媒产业“走出去”取得了不俗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却丢了天下?我们认为原因是陛下您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都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任琦 《新闻实践》2013,(3):72-77
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传媒走出去,并不是始自今日。然而2012年1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出台总署2012年“一号文件”一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并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专门订立了“走出去”的子规划;与此同时,相关的扶持配套政策也大力推出。这一系列举措透露出“走出去”在新闻出版业诸多议题中的重要地位,“走出去”已成为今天国内传媒业普遍关注的话题。个中缘由在于,只有在中国成为世界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的背景下,作为软实力的异质文化才有可能成为输入国普通百姓的关注点;也只有在与世界越来越频繁的交往互动中,中国形象的塑造,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中国故事的讲述才能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故而,中国“传媒走出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华文化,这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文化交往互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难忘的告别演出 借调濮存昕来演的《秦皇父子》是我导的最后一个戏。为什么最后一个戏是这个呢?因为到了1987年的时候,那年我60岁,办了离休手续。我也不想再拖下去了,虽然他们有的人拖了几年.可我还是在1987年整整60岁的时候办了离休手续。到这时。就只剩下一个《茶馆》有时候还演,这个剧组不能不去,大家也都回去了,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图书"走出去",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简单的销售,有何难?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走出去",是要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一并介绍到国外去,怎样使我们的图书在外国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将中国的特色产业,文化成果推出去,就如同让他认方块字一样,谈何容易。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9.
一提到图书"走出去",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简单的销售,有何难?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走出去",是要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一并介绍到国外去,怎样使我们的图书在外国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将中国的特色产业,文化成果推出去,就如同让他认方块字一样,谈何容易。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在哪里呢?用何种本土战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用何样文化印象塑造世界的中国面孔;以何种思维创新文化产品并探寻全球推广战略;用何种政策制度推进中国传媒出版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有诀窍的吗?我认为是有的。起码,每个人在写作中,总会有一些深切独到的体会,这体会实践得多了。再升华升华.成了经验,也就离诀窍不远了。我的写作诀窍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现代中国人很熟悉的话。于是有的人就认为有了大学文凭,特别是有了名牌大学的文凭,就一定是大能人了。 我当了一辈子记者,教九流接触得可谓多也!深感没有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性知识,当然不会有智慧。但有了那些知识,也不一定会有很高的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无论干哪一行,要有创造,要有突破,就必须有智慧。否则就只会重复旧知识、旧经验。为什么有的大知识分子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呢?为什么有的人讲起话来广征博引,一到实际矛盾面前就束  相似文献   

14.
善待批评     
很多人都认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抛头露面、易于出名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既风光又荣耀。殊不知,这也是个众目睽睽、很”招风”的地方,随时都会碰到常人料想不到的问题。最近就常在报刊上看到有人对某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指指点点。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接尖刻,有的甚至可以说吹毛求疵。面对这种情况,当事人究竟应该怎么办呢?依我看,首先要保持  相似文献   

15.
<正> 当前,我国传媒界正涌动着一股投资热,最新资料显示,进入或涉足传媒业的国内上市公司已有40余家,一些世界传媒巨鳄也开始在中国传媒滩头阵地前游弋,长期在行政壁垒保护下,业外资本最难进入的中国传媒产业的大门正悄然而急速地打开。 对这股传媒与资本联姻的投资热,在国内传媒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这是继网络热之后的“又一个美丽的泡沫”;另一种意见认为,真正的传媒业竞争还没开始,说它是“泡沫”还为时过早。究竟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还是让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看传媒市场与资本市场是怎样结缘的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出版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己经是注定的了.但是,怎么才能走出去,这个问题应该很认真地加以论证. 在我的观察中,目前启动了很多走出去的工程.其中重点之一就是“翻译”,似乎只要把中文的翻译成外文的,这个事情就成了一大半了.是不是只要在国外出版了就是走出去了,我看末必.  相似文献   

17.
"如果没有爱,那么整个社会就像一片荒漠。爱是人们生下来和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也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现在的社会显得有些浮躁和功利,有些人甚至缺失信仰。作为一个媒体人,为什么不能让手中的媒体去传播爱心?让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快乐起来呢?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电视上,凡打着“现场直播”标记的节目,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比如世贸组织的部长们在多哈开会的那天,很多人就守在电视机旁,想见证一下中国“入世”的历史性一幕。但从晚上9点直等到12点,还是不见荧屏上的“帷幕”拉开,实在熬不住,零点左右就钻了被窝,那一幕只好留待醒后再看重播了。这没办法,北京和多哈就有这个时差,要怪只有怪自己的眼皮不争气,不过也有一点想不明白:既然大会通过中国入世的那一幕要在凌晨1点多才拉开,那为什么要在几个小时前就开始“现场直播”呢?这么长时间的直播,播的人肯定很累,看的人其实也…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学术论文外流产生的严重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长期作用会慢慢显示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推进中国国内的学术期刊走向国际。文章通过探寻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的《物理评论》走出去的成功轨迹,分析这种走出去战略对出版机构利润增长的作用、对本国科技研究的引导进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可以在解决中国问题、繁荣中国学术、增进国际合作三个方面服务于中国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0.
李学谦 《出版广角》2013,(11):38-39
让童书"走出去"回归出版,按出版规律把该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做到位,中国少儿出版就一定能像中国经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那样,成为推动世界少儿出版前行的重要力量。"走出去"是近几年来我国出版界的一个热词。不过,在世界出版强国出版人的字典里,似乎没有这个词,在他们看来,出版走出国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就这个话题与他们交流,我们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这样的:"难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