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2.
雨果小说创作中强烈的写史意识对曾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史尚实的创作精神、广博宏富的史诗规模、借史垂鉴的现实寓意是曾朴与雨果小说的共同特色,但是,曾朴的创作又是基于中国文学传统的,相对而言,曾朴对待历史题材严谨求实,雨果喜好虚构想象;曾朴评价历史人物褒贬分明,雨果则冷静客观。  相似文献   

3.
宋人创作笔记的动因主要是娱乐、补史、戒世、书愤、志博学、广见闻以及备忘等,这与宋人的时代精神、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广记资讲话”是宋初承唐而来的笔记创作动因之一,但宋人笔记的娱乐性从唐代笔记更多用以娱人而转向自娱.在宋人眼中,补史功能高于助闲谈的娱乐功能,这源于他们注重理性、经世致用的思维方式.宋人希望笔记创作能够有用于世,起到劝诫作用,同时读者也将是否能够有益教化作为品评标准之一.宋人借笔记以书愤,内容可分为一己之愤与家国之恨.宋人以博学相尚的价值观念促使其创作笔记以志博学、广见闻.宋人笔记皆非一时一地所作,随手记录时自然有备忘之用,且最后编辑成书也有备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一部以“三藏法师”西行求法为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品,为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先导,在中国俗文学史和小说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我们所见到的有关论著都称其为宋代话本。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将其列入“现存宋人话本”,陈汝衡《宋代说书史》将其列为宋代“说经”话本,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编《中国小说史稿》说它是宋元间出现  相似文献   

5.
以“补史”论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为视角,阐述了明清小说的历史意识。指出,重史尚实的文化传统导致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空前繁荣,借史垂鉴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寓意性,循史遵统的思维取向规范了历史题材小说的伦理教化性;分析了明清小说在反映社会历史生活方面的三个特点:详变略渐、贴近现实和囊括包罗;比较了“事关军国、理涉并衰”,展示重大历史事件与“世情民俗、市井百态”,再现社会历史风貌这两种类型曲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补史”论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为视角,阐述了明清小说的历史意识。指出,重史尚实的文化传统导致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空前繁荣,借史垂鉴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寓意性,循史遵统的思维取向规范了历史题材小说的伦理教化性;分析了明清小说在反映社会历史生活方面的三个特点:详变略渐、贴近现实和囊括包罗;比较了“事关军国、理涉兴衰”,展示重大历史事件与“世情民俗、市井百态”,再现社会历史风貌这两种类型的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浅论柳永词的适俗性黄小蓉冯梦龙在《古今小说》中曾说过:“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唐人小说,作意好奇,深受文人的爱好;而宋代小说,通俗易懂,普通群众非常欢迎。冯梦龙通过唐宋两代小说的不同特点及其所吸引的不同读...  相似文献   

8.
近读到新加坡学者皮述民先生《宋人“说话”分类的商榷》(载《北方论丛》87年第1期)就历来认定的宋人“说话”四家说,依据在日本影印出版的宋代罗烨《醉翁谈录》提出宋人“说话”其实只有三家说,即小说、演史、讲经.感到很有见地,确有助于我们弄清一直缠绕不清的宋人“说话”家数问题.  相似文献   

9.
小说本属子部,到初唐刘知几将其归于史部之后,唐代出现了一系列补充正史的“史化小说”,包括刘Si的《隋唐嘉话》(又名《小说》),阙名《大唐传载》、李肇《唐国史补》和高彦休《唐阙史》等,既有对小说史学意义的纯粹化,但也有对小说趣味的追求,表现了和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学小说不同的文体风貌,最后,在孙光宪的《北梦琐琐言》里,呈现了史化小说与文学小说相合流的倾向,在北宋初将中国小说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怀疑《残唐五代史演化传》非罗贯中所作的理由不能成立,应该尊重版本的题识,承认罗贯中的作权。孙甫(998-1059)是宋代名史家,所《唐史记》七十五卷,论议宏赡,此书称孙甫为“待诏”,开首即引其《史记》世系以演说之,则其时不应太晚。小说所叙李存孝打虎、李存孝之叛等,亦成为书较早的内证。《残唐五代史演化传》的创作起点与《三国志演义》不同,走的是抛开较有史传意味的《五代史平话》,有意识强化“瞽传诙谐之气”的路子,从而创造了另一种历史演义的体模式,包孕着可贵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1.
唐代小说不同于唐前古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浓郁的抒情特性,这一抒情特性的形成离不开唐代诗歌的影响。一方面,小说作家像诗人一样强调“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事如爱情、文人情怀等,使小说成为了唐人情感的又一载体。他们以“诗”为小说的抒情手段,以“情”为小说的结构方式,以悲剧为小说之结局。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家又有着抒情意识的自觉,他们怀抱着对真、善、美的热烈憧憬和追求,爱憎分明、正义盈胸,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判断。这一切都使“情”在小说中勃发着生机,使唐人小说获得了动摇人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宋人传奇因为不如唐人小说之华美而且道学气息浓厚,而常常为人所诟病。其实宋代传奇也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和意义。由于作家队伍、士人心态、题材来源、创作手法、语言艺术的不同,宋代传奇在创作动机、思想内容、艺术格局、审美情趣等方面相对于唐代传奇有了重大变迁。我们不应该忽视宋代传奇。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文体的出现与独立的原因,在于初唐到中唐时期小说观念对先唐小说观念的超越与演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纳小说入王官系统,二是对小说叙事本性的张扬,三是对小说史性的消解和本体性的确立.正是这三个方面观念上的原因,促进唐传奇家创作出“文备众体”、“显扬笔妙”的传奇小说,并揭开小说文体独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传文学对小说产生了强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韩愈《毛颖传》和唐传奇的考察,说明史学家写实传真的创作态度对小说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侯方域的散文受到汉代史传散文、唐宋散文、唐代传奇及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同时亦受到元、明时期戏剧及明代小说的影响。他汲取小说创作的营养,在表述中运用小说化的语言,使得作品的题材范围更趋广博,叙事艺术更为独特,行文特点更加鲜明;加之在创作中揉进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使他的作品在情感上更易打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实录本是一种史家编写史书的理论,但它自然地延伸到中国古代小说的前身杂史杂记类的志怪,它对唐人传奇、宋元说话的影响是要求叙述要有根据,并形成小说叙事的写实方法,揭示事件的客观发展规律、对生活细节进行客现描写、善恶兼具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7.
唐人"有意为小说",关注和反映现实人生。唐人笔下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唐人小说中的"神仙窟"的艳遇故事多是唐代文人狎妓冶游和交游女冠的时代风貌的曲折写照。  相似文献   

18.
在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开始发端。古文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逐渐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加之借古讽今的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中晚唐历史小说。在中晚唐历史小说和唐代咏史诗中,主人公的感慨通常是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唐朝诗人对安史之乱的体会尤其深刻,这在中晚唐的历史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朝廷的腐败以及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创伤是小说和诗歌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使得中晚唐历史小说同咏史诗能够融为一体,并且有唐一代,诗词盛行,小说从中汲取营养也非常合乎时宜。  相似文献   

19.
唐代之前文史作品中的侠客只有侠义行为,而没有表现出高强武功,因而他们行侠仗义时常常不能自保。而唐代小说中的侠客却有着极为高强的武功,他们既能游刃有余地行侠仗义,又能够全身而退。由此,侠客演变成了武侠,对后世武侠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小说中侠客拥有高强的武功,除了小说家有意识地虚构外,还与唐代社会尚武的风气及武术与宗教的广泛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任增霞 《丹东师专学报》2010,(2):110-113,126
晚清庚子国变发生后,当时的小说家对这一重大时事投以了极大关注,有多部作品问世。不过因作者主体位置、关怀现实与世变角度的不同,以及艺术技巧的巧拙高低,诸多庚子事变小说呈现出不同的面目。从另一方面看,庚子国变小说相当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民众对于这一家国劫难的认知和判断,反映了存在于底层社会的生动复杂的观念世界。同时,由于这一引起巨大创痛的时代变乱牵动心灵极广,故而也颇能由作品见出千百万生灵的血泪悲欢,以及时代人心、民族心理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