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性”     
人性是什么?一般认为:人性,就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笔者认为:这个基本的看法并没有摆脱抽象的人性论。尽管很多同志反复申述一个正确的观点:我们所说的人性,具有历史具体性。然而,什么是人性的历史具体性?单纯地说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笔者的基本看法是:所谓人性,就是在人的实践性的基础上,高度统一的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实践性是人性之首要的和第一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谈得上具体历史发展的人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对以往人性论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社会本质的理论;二,阐明了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三,注意并提出了人的本性的可变和不可变属性的关系,即“一般人性”和被每一历史时期“改变了的人性”的关系;同时,还论证了抽象人性和具体人性的辩证统一。可是,长期来,“人性=社会性=阶级性”命题,在我国被认为是不容争辩的。因而使得我们对于人性的研究明显地落后了。所以当前,人性问题上的拨乱反正,首先要从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基本内容做起。下面我们就人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性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说一点意见。先说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有些同志常常引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此推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否定人性包含着人的自然属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上述论断是针对费尔巴哈排斥人的社会属性而言的。费尔巴哈在论证人的本质时,除了“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马恩选集》第1卷第50页)事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人性”是作为“兽性”的对立面提出来的,指的是与人的理性、良知相联系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积极美好的东西。“人性”是人的类特性,它不分阶级,全民共有,是人类思想文化在人身上影响的结果。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共同人性。共同人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共同的思想意识及其行为的总和。从人性和共同人性的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看,它们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来,人性问题是个理论禁区。粉碎“四人帮”,冲破理论禁区,人性问题又获得重新研究探讨的机会。在讨论中对于什么是人性,众说纷纭。我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这里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凡是一般地考察某事物的性质时,总是指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人性,顾名思义也是指的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他有许多属性,归结起来不外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人本质的,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人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人是有多种属性,可以从各个领域来研究它。而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称之谓人的关键。生理学、解剖  相似文献   

5.
人性假设问题与教育管理人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假设问题与教育管理人道化●葛新斌一、什么是“人性”与“人道”?所谓“人性”,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全部基本属性,它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人特有且共有的特征和属性的综合体”①。人性是人的多重属性的总和,它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等多...  相似文献   

6.
教育人性化是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和谐发展,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制约性、个别差异和人类共性、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根据马克思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我们必须从教育人性化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总体性”出发,理解和把握教育的“人性异化”问题,通过教育劳动、行动、互动、活动等“总体化”实践,实现“总体人”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什么?其构成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还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目前一般都认为.所谓人性就是存在于人的本身并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属性,它通过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给人性下这样一个笼统的定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理解人性的构成要素和这些要素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共同普遍性问题。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社会属性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性应该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包容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性的概念。一、人的社会属性是根植于生产劳动基础之上的复杂体系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漫长的思想发展史上,关于人类的自我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中外思想家所重视并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时至今日,在学术领域中,这个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因此,人性、人的本质,既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问题,又是一个尚需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原始社会所盛行的图腾崇拜,就已表现出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们探求自身的企图.进入文明时代后,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讨也随之深入.古希腊产生过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芝诺《论人的本性》的专著.以后著名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对此也有过论述,他强调人性中的政治因素,指出人是政治动物.人性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提出和最为注意的一个问题.远在《诗经》和《书经》中,就已经出现了“人”和“性”的记载,但却没有把这两个字连用.这里讲的“人”是指人生,“性”是指天性.春秋战国时期,孔丘就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从理论上涉及到了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以后孟轲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是先天就有的,有些坏人是由于后天修养不够,心灵蒙上了尘垢.荀况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为了满足各自生理方面的欲望和要求,就必须互相争夺,这是人的本性,只有  相似文献   

9.
强化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必须清楚“人文”的涵义。尽管时至今日,国际国内尚无统一定义,但概略了解“人文”内涵及其意义还是必要的。“人文”原意是人的人性、人格、知识和才干的教育、培养和塑造。最先是针对神明天意,张扬人的聪明才智;后来又针对理性教条和决定论,宣扬人的个性和自由;当今是针对现代科技给人类和社会带来极其危险的负面效应(指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人文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推动力。当今倡导人文精神,给予人文关怀,乃是“人文”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坚持“性恶”的观点,并对孟子的“性善”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于这一点,从古到今,无数学者都有过探讨。从荀子“约定俗成”的“语用学原则”这一独特的语言学视角来揭示荀子对“人性”的定义。鉴于这种语言观,荀子才激烈批判孟子对“人性”概念的革新。通过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孟荀“人性”概念分歧的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将语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课堂底色”——人性。“人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语)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不能像工具那样“灌输”与“训练”,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使语课堂闪  相似文献   

12.
“斯芬克斯之谜”即“人是什么”,乃是哲学中最有意思的问题之一,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是一切哲学探究的原点和基础.人的本质的遮蔽以及哲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都必然要求我们回到哲学的原点,探寻人是什么.或许通过内省、判断力和理性思维等途径,从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探索,是揭开谜底的密钥.  相似文献   

13.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现代建设人才不可缺少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当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什么是智力,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概念。一般说,智力也就是指人的智慧能力。我们通常说某个人聪明或不聪明,实际上就是指某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高或低。关于构成智力的因素,过去学者多认为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和思惟等能力,即所谓“认识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说法还是不全面的。因为人的智力不仅表现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边城》是沈从文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性作品。《边城》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边城》中的人性美具有传统文化(儒道)的内涵。作品中的人性美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仁者,人也”的定义可以看出,“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那么在这种“二人”对应中,个体时时处在“他人”的定义与评价中,虽然我们表面上并不否定个体拥有自我评价的权利,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具合理性,只有通过“人伦”关系或集体来定义“自我”才是合格的。用渠道化的“二人”关系去定义任何一个“个体”,单个“个体”的存在似乎没有合法性,也是不可想象的。照此推理,生活在这种个体无法逃脱的“二人”关系网中,被定义的一方也易于被企望做一个沉默不语的人,如果我们惯于相互定义,双方自然都会被物化,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16.
分形几何学点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出现的诸如云层的边界、山脉的轮廓、雪花、海岸线等“不规则”几何形体都难以用经典几何中的直线、光滑曲线、光滑曲面来描述 .这些“不规则”几何形体叫分形 .怎么定义分形 ?什么是分形的维数 ?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数学是怎样应用到分形上的 ?本文回答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 ,以对分形这个课题从某个角度提供一个直观的以及数学的洞察  相似文献   

17.
<正> 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企图用艺术形象揭示和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小说中的主人公章永璘给了我们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深深的哲学思考——人的斯芬克斯本质即人性与兽性的整合,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而要达到这样纯粹的整合与统一,就必须恰当地攫取人类或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在自然性与社会性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对人类进行有效的创价活动。“艺术的创造力存在于生命之中,存在于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的活生生的主体之中,文学如果离开人道主义本质和对人性的理解是很难成功的。”(见刘再复《近十  相似文献   

18.
1 “假设”的问题。用“假设”这个关键词引出对人、事、物、时的假设发问。例如 :假如我是教师 ,对这件事情我会怎样处理?2 “列举”的问题。用“还有……还有”这个关键词罗列出对符合某个已知条件或属性的事物。例如 :“柳”字是“木”字旁 ,是一种树 ,还有哪些字是“木”字旁 ,是不是也跟树木有关?3 “比较”的问题。用“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比较两项或多项事物的特征、性质的异同点。例如 :五年制上海教育出版社五年级第二学期(S版)第9课中 ,有三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游园不值》都是以春天为题材的七律诗 ,…  相似文献   

19.
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育人为本”的特质和内涵是什么,如何实施“育人为本”,这是广大职教工作普遍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育人为本要从“育心”开始,从“修身”做起,从“做人”着力。育人为本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入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的孩子往往会得到“有天赋”的评价。在儿童学习美术过程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定义“天赋”?儿童学习美术一定要有“天赋”吗?是否只有少数孩子有“艺术天赋”呢?首先,“天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包含许多方面,并且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一个人从出生到逝去的过程中,天赋始终是在变化和发展的,它只是一个人全部发展中的一部分。美国对“有天赋的儿童”有这样定义:相比同龄儿童或青年,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的、更突出的能力,或显示出有突出能力的潛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