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  相似文献   

2.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也是鲁迅先生塑造被侮辱妇女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基于作品篇幅长,容量大,思想深邃,学习困难较多,笔者在教学时对小说主要内容作一概括,归之于六个"三"。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4.
(一)《伤逝》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彷徨》收集了鲁迅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至一九二五年间写的十一篇小说:《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这些小说曾先后发表在《语丝》、《莽原》、《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总报副刊》上,于一九二六年八月汇编成集出版,属《乌合  相似文献   

5.
多次教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小说,总觉得比照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小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这里所说的比照手法,是包含对比在内的比较和相互对照呼应。关于对照呼应,虽说许多文体的一般文章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都讲究,但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比照手法的运用有其独特之处。《祝福》中的比照手法铺透全篇,恰到好处地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出深刻主题。下面从三个方面作简要剖析。一、把比照手法灵活运用于环境描写中《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是鲁迅继《呐喊》之后的又一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所反映的是辛…  相似文献   

6.
现行统编中学语文课本收有鲁迅小说8篇,就小说这一类课文来说,和其他作者相比,鲁迅的小说在现行课本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这些小说,选自《呐喊》的7篇,选自《彷徨》的1篇,约占鲁迅以现实题材进行创作的全部小说的三分之一。其中有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曾经发挥过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启蒙战斗作用,为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狂人日记》(一九一八年四月)、《孔乙己》(一九一八年冬天)和《药》(一九一九年四月);有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歌颂劳动人民形象的《一件小事》(一九二○年七月);有深刻地反映农民问题的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阿Q正传》(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和其他艺术珍品《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鲁迅研究家陈涌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一文的政治时代意义视野分析,从陈涌发掘到的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现实主义的表现、《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其不足之处三大块来对陈涌的这篇论文进行分析研究,揭示陈涌成名之作的原因。陈涌的论述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在今日读来还是颇具启发意义的。但由于时代的关系,他的论述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现代小说《呐喊》与《彷徨》25篇小说中,有四处写到酒店和两处写到茶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酒店"与"茶馆"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起着"道具"作用,而是显示了鲁迅作品的特色。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也应作如是观。我也曾在拙作《论鲁迅小说的乡土色彩》(《鲁迅研究》1985年第11期)说过:"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酒店、茶馆是群众闲谈之地,它是社会的一角。它象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9.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在教学《祝福》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还应认真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本文从肖像艺术、语言艺术、悲剧结构艺术等方面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鲁迅一生创作的三部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篇》着手,分析这几部小说中流露出的自然人性描写及其变化,从这一角度透视鲁迅作为该时代的一位优秀的启蒙主义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和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人们已作了很多分析研究。但是,鲁迅小说中“改革国民性”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鲁迅小说创作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多选用悲剧题材,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多数是悲剧形象.鲁迅共写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故事新编》是取材于历史的小说集,本篇不拟论及.《呐喊》与《彷徨》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共收小说廿五篇,其中有十七篇描写了悲剧性主题.《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和  相似文献   

15.
《药》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个重要的短篇,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前夕——1919年4月25日。《默》(1900)是俄国著名作家安特莱夫(1871—1919)的短篇小说,鲁迅把它译成中文。鲁迅在《<中国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指出,在《药》的结尾留有“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本文试从时空结构、象征印象主义和“灵肉一致”三方面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来认识“阴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一、宏观把握到位。阅读一篇文章 ,必先让学生通览课文一、二遍 ,从整体把握下面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何种文体 ?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 ,在学生通览全篇后 ,首先让他们明确文体是小说 ,再和以前学过的鲁迅作品按文体归类比较 ,得出三类作品 :散文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议论文(又称杂文 )如《友邦惊诧论》 ;小说类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这样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利于巩固所学的内容 ,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让学生思考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这样的题材 ?(根据课文提示回答 )  二、选点精读到位。在第…  相似文献   

17.
在1926年8月,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出版了,收集了1924年至1925年的11篇小说。鲁迅在后来的《彷徨》的扉页上,题写了一首五绝:“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他当时自感孤军奋战的寂寞心情的写照,也是他当时彷徨四顾,矢志不渝地寻求救国救民之  相似文献   

18.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一个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祝福》写于1924年2月,发表于同年3月25日《东方杂志》上。它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十分关心妇女问题,在《彷徨》中,《祝福》,《伤逝》、《离婚》等一系列作品,都是从妇女解放这个角度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鲁迅这样做是同当时的社会思想斗争密切相关的。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联合阵线,革命力量深入到农村,革命思想冲击着腐朽的反动势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高潮就要到来。而北方却依然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五四”退潮后,北京  相似文献   

19.
鲁迅研究自20世纪以来成为一门“显学”。有学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一半是由鲁迅写成的,没有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将会逊色不少。纵观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涉及鲁迅的小说、散文10余篇;《语文读本》收入鲁迅作品近10篇,单是《阿Q正传》研究专题就收录相关论文18篇。这些数据表明:鲁迅阅读不但现在而且今后仍将是中学文学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秋季使用部编新教材,初中语文第一、三、五册共有五篇鲁迅作品:两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三篇小说《一件小事》、《孔乙己》和《故乡》.我想谈一谈这五篇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