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黛玉进贾府》写了几场哭,几场笑。外加一个引子。 林黛玉在进府路上的心理活动可看作引子部分。她因母亲去世“无人依傍教育”,而投靠她从未来过的舅舅家。她知道,到这里是做客,她可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被人家“耻笑了他去”。作者在这里给林黛玉定下了悲苦、谨慎矜持的性格基调,为她尔后的“哭”与“笑”作了必要的铺垫了。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进贾府》中,细节描写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全文有二十多处直接写到人物的笑和哭。仔细品味一下,不难发现,这些“笑”和“哭”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笑和哭,不同的笑和哭的背后隐藏着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反映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林黛玉笑得最多,但也笑得最苦。她寄人篱下,内心苦楚,待人处事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出于礼貌,不得不笑。见王熙风时,是“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见邢夫人、王夫人时也是客客气气,见礼应酬而笑。一个“笑”字,隐藏着林黛玉内心无尽的苦楚酸痛,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小心翼翼性格的典型表现。王熙…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祝福》中六次写祥林嫂的哭,两次写祥林嫂的笑。哭态有异悲却同,笑不见喜尽见悲。哭态与笑态描写,成为强化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独特色彩,凸现小说主题的形象一笔。先说写哭第一次是间接描写:“看见的人报告”鲁四老爷,祥林嫂被婆家来的人拉上船时,“还哭喊了几声”。“哭喊”是哭中有喊,边哭边喊,面对来人突然袭击的“抱”、恶狠狠的“拖”,祥林嫂希望从“哭喊”引人救援,但这声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心感,为我们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这些内容在《红楼梦》全书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抓住文中的一“笑”一“哭”,以此作为学习的切入口,我们便能很好地把握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一文虽不足三千字,但结构的完整、情节安排的巧妙、思想的深刻、语言的精练,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已。今天,重读这篇小说。我再一次被它的艺术魅力迷住,被它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以“笑”写泪的写作方技法折服。 古人说,以乐写哀,哀更显哀。同样,以喜写悲,也更添悲色。《孔乙己》一文所表现的悲剧性内容,就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笑”纵贯了《孔乙己》一文的始末。作者把它与孔乙己悲惨的一生紧紧胶合在一起,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6.
蒋莉君 《考试周刊》2009,(18):199-201
在很多人眼里,王熙凤是一个无情无意、心狠手辣、笑里藏刀的反面人物。这一评价不但把王熙凤排除在悲剧人物之外,而且几乎使她与“哭”字绝缘。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在整部《红楼梦》中,王熙凤哭的次数是仅次于前世欠着泪债的林黛玉的。一个已被很多人视为“十恶不赦”的人,为何竞会流下这么多的泪珠儿?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从王熙凤的真情、悔恨以及她对命运的哭诉这三个方面探讨她的“哭”“泪”与其命运悲剧性的必然联系,得出同大观园中的其他女子一样,王熙凤的毁灭,也同样属于悲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你们知道什么是悲剧吗?”眼镜叔叔问。他的眼睛有些红,可能是夜里没有睡好的缘故。“当然知道。”圆圆说,“上次我和妈妈看到一辆汽车把人撞了,我妈妈说这是一个悲剧。”“是呀,这当然是一个悲剧。你们上街一定要小心。”眼镜叔叔说,“不过,我说的悲剧和你们说的可不是一码事。我说的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表演给人们看的,而不是生活中的真事。”“有一次,”方方说,“我妈妈看电视,看着看着就哭了。她说电视上演的是悲剧。”眼镜叔叔笑了:“这有些接近了。我们一般把结局比较悲惨的电影电视也称作悲剧。。缘看悲一剧一中着一。…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说 :“《红楼梦》者 ,悲剧中之悲剧也。其美学价值即存乎此。”《红楼梦》的悲美价值即在于全篇自始至终笼罩一种虚空和宿命的感伤氛围。曹雪芹之所以呕心沥血写这部奇书 ,亦是为了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空门的悲叹 ,一种不可救药的末世衰颓的感伤 ,一种犹如梦幻般缥渺难寻的愁思 ,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 ,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探索”。他笔下的艺术形象都洋溢着人生空幻的感伤情调。林黛玉是曹雪芹用生命塑造出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诗人的气质是她独特个性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侧面。甚至可以说 ,在林黛玉孤傲的灵魂里 ,发挥其聪慧…  相似文献   

9.
哭笑在古代和现代都应该是常用字,奇怪的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都没有“哭”与“笑”。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篆字中,没有“笑”,但是有“哭”的小篆,并且还是部首。《说文》的解释是:“哭(本为小篆),哀声也。从(?)(xuan),狱省声。”《说文》的“从”是形旁,表义的;“声”是声旁,表音的。省声  相似文献   

10.
<正> 《红楼梦》是写哭的艺术,也是写笑的艺术,更确切地说,是写由笑向哭转化的艺术。人们在笑着,却埋藏着哭的结局:在哭着,又不时露出某种笑意。人们常常在笑中哭着,又在哭中笑着;笑声时而与哭声交错,哭容时而与笑容转换。笑不断转化为哭,哭又使笑充满着悲情:哭有时催化出琅琅笑声,而笑声欢语却往往比哭声更加凄绝哀婉,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多次写到笑,可谓笑笔生花。技巧高超的大手笔们善于将生活的辩证法转为艺术的辩证法,通过描写那些违反常情常理常事的反常现象,达到更真实更深刻反映性格特征和生活本质的目的,以求“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强烈效果。这就是被称之为“反笔”法所创  相似文献   

12.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13.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这实际说的是反衬描写的艺术魅力。五年制第九册26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以能至今震颤世界各国亿万读者的心弦,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多次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反衬描写,乃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翻开己卯本第三十一回,有一段脂评:“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放颦儿谓情情”。这“情情”二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情”字,才是名词,指有情的人或物。大意是说,黛玉对有情的人(或物)才施之以“情”。纵观《红楼梦》全书,只有贾宝玉才是林黛玉“施以情爱”的唯一的“有情的人”。一句脂评,划定了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她就是为了贾宝玉的爱情而生活着,“没有恋爱生活,便没有林黛玉的存在。”①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和爱情悲剧,述者颇多,本文仅对林黛玉形象的爱情心理作简单的分析,不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一首著名诗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零零。”古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效果是“一倍增其哀乐”。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方法。“一倍增其哀乐”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正因为这种表达方法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它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如《诗经》中所描绘的征入在临远行时,诗人没有用令人哀伤的景物来烘托,而是用依依的杨柳从反面来烘托;而在描绘归来时,没有用令人愉快的景物来烘托,却用靠军的雪雨来反面烘托。景物和…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是,“把每一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林黛玉作为《红楼梦》这部“绝大悲剧”中的一名主要悲剧人物,寄寓着曹雪芹极为深沉博大的审美理想。为了把这一悲剧人物塑造得优美而动人,曹雪芹在众多人物形象中着意突出林黛玉形象,使得《红楼梦》这部奇书,既展示了众多优美的女性形象的“群芳斗妍”,又凸现林黛玉作为主人公的这朵奇葩冠绝群芳。可以说作者深得在人物关系中塑造人物的艺术真谛和使主要与次要人物相互映衬的艺术哲学。作者塑造林黛玉形象时构思之缜密,笔调之精美,连书中第一主角贾宝玉都因之逊色。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才有人得出这样一利虽不无偏颇,却也事出有因的论断:“此书专为灵  相似文献   

17.
罗会武 《学语文》2021,(1):69-70
《红楼梦》叙述的是一曲悲剧,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选文中对这次的团聚有众多的欢笑之语,然而,在这笑声背后,在这喜悦欢乐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几处显得不那么和谐的“哭”,这几处“哭”都别有意味。  相似文献   

18.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19.
香港歌手周华健在《哭与笑》中唱到:“该笑就笑,想哭就去哭,是一种享受,别忘记你拥有喜怒哀乐的自由。”但这种率性的享受和自由,在贾府中却不见得人人都拥有,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哭与笑所表达的不是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需要,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策略。现在我们不妨解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哭与笑,来透视贾府众生的形象性格.  相似文献   

20.
读者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哭印象深刻,但林黛玉也有笑的时候,如果我们从林黛玉的笑入手,会发现悲悲戚戚、尖酸刻薄、“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也有其舒心畅悦、真诚友善、委以礼全的性格的另一面。曹雪芹正是以塑造人物的多面性格使形象更具有魅力,并且也让读者在领略人物真善美的同时看到其悲惨结局,从而使作品的悲剧内涵更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